中國填海造陸奇蹟!永暑島規模擴大350倍,南沙群島見證國力變遷

百科密碼 發佈 2022-06-17T19:05:40.352187+00:00

1987年,中國政府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屆年會對全球海平面測量問題的要求,在南沙,西沙群島建立海洋觀測站。

1987年,中國政府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屆年會對全球海平面測量問題的要求,在南沙,西沙群島建立海洋觀測站。編號為74號的永暑島正式作為南沙群島的觀測點開工。

誰也沒想到,這個小小的「島礁」,到後來會成為我國南沙群島中,僅次於美濟礁渚碧礁的第三大島,建有3000米跑道的機場和5000噸級的軍港。

自考察到建設這段時期,永暑島的填海工程一直充滿艱辛。

初期,面臨著礁盤難尋,難以定位的困難。在巡航雷達分別以半徑為5海里和10海里定位搜尋幾小時後,永暑島的島礁依舊難以尋得蹤跡。也正是因為陷入了認知上的錯誤,才導致考察船上的隊員們在一次又一次地擴大半徑的搜尋中陷入了檢測盲區。

為破解這一局面,船員們採用了最原始的方法——看。

爬到高25米的大桅杆上,利用高處的視覺優勢發現了僅僅在海面上露出一角的,丁點兒大小的黑點,仔細辨認之後才知道,那便是他們去要找的「永暑島」。

每每回憶起往事,「向陽紅5號」第二船長李立新都會感慨一番:

「那天沒有風,整個海面像是鏡子一樣的平靜,而尋找礁石最重要的方法就是依靠風浪拍打礁石的聲音辨別出大致方位再進行具體的勘探,永暑島很小,漁民們也難以登陸,在我的印象之中,它就只有露出海平面的1平方米左右,丁兒點的大小。」

但是,海上的領土安全,總是要伴隨著惡意與戰爭的。

越南對此虎視眈眈,中國屢次擊退來敵

1987年5月23日,在中國考察隊對南沙群島海平面測量工程進行收尾階段之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20名身份不詳,國籍不明,不知道有什麼目的的武裝人員乘坐小艇向著永暑島區域快去駛來,來勢洶洶,裝備齊全。

駐留在永暑島上的10多名考察員臨危不懼,早在考察隊隊員接到進入南沙群島領域尋找永暑島這一任務之初,便在王志斌老師的指導之下進行了逐個的練習。而這位王志斌老師便是參加過淮海戰役,擁有著豐富的實戰經驗和理論知識的海上副總指揮。

雖然有這樣一位強大的老師指導,但是考察隊隊員們終究不是正規軍,只是幾天的突擊訓練為他們打下了基礎,可是在面對敵人的時候,有一些考察隊隊員們緊張的並未打開保險絲就將機槍死死的端在手中對準了對岸情況不明的敵人。

得到消息之後,考察隊的支援突擊隊迅速做出了反應,趕往事發地點。與此同時,海軍護航編隊也第一時間接到了緊急指令,前往救援工作。

正是這種「以一敵十」的精神,和中國軍隊的迅速反應,讓外來侵犯者不戰而退,成功贏得了永暑島的第一次保衛戰。

1988年1月31日,在經歷了第一次突襲過後僅僅幾個月的時間裡,越南便按捺不住自己的野心,也想同中國分一杯羹。越南派出了軍隊運輸船,將滿滿的建築材料以及40位包括建築工人,船員在內的相關人員運上了永暑島,企圖在永暑島率先建立據點,以此來獲得永暑島的資源。

而我國軍護航艦隊的實力也不容小覷,在面對越南軍隊的野心和逾越國際公約的行為,在關鍵時刻出手,將越南軍隊趕出了永暑島境內。而野心勃勃的越南軍隊自然不能夠輕而易舉的罷休,他們並未離開,而是選擇在永暑島的附近海域養精蓄銳,企圖假以時日攻占永暑島的海洋資源。

持續多年的僵持不下和徘徊之中,中國和越南的矛盾爆發,兩國的軍隊於2月18日在赤瓜礁海域爆發了激烈的海戰,面對越南軍方派出的851號掃雷艦和614號武裝運輸船,中國軍隊英勇出擊,中國軍人奮勇殺敵,成功擊敗了幾次三番前來挑釁我國實力,覬覦我國資源的越南軍隊,大獲全勝。而越南軍隊也在失敗之中落荒而逃,自1988年起,便再也不敢前來侵犯。

中國軍人又一次地保衛了我國南沙群島永暑島領域的國土安全和醫院安全,為永暑島領域的海洋資源建設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勝利。

歷經艱難,正式開建

1988年2月1日,永暑島的建設工程正式啟動開工。

南海領域高溫,高鹽,颱風暴雨天氣多發,受自然資源的影響大,每逢颱風雨季,只能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加之大面積的吹填工程所使用的珊瑚砂顆粒大,相比較沙子來說更為乾旱,種種條件的制約,永暑島領域內植被覆蓋率極低,存活率堪憂,綠化極其的不易。

建設過程中,全體建設人員從未說過一個「不行」,他們憑著著「千磨萬擊還堅勁」的拼搏精神,手捧鹹菜白飯,喝著稀薄的南瓜湯,每個人的臉上不是愁容滿面,也不是陰雲密布,每個人的臉上是自信的笑容。是由內而外散發的,對個人的,對國家的,對整個民族的自信。

住在露天式的窩棚之中,喊著「拼一拼,拿下水泥八百噸」的口號,全體建設人員搶抓工期,爭分奪秒搞建設,拼盡全力促發展,研究土壤成分和內部構造,改善植物的耐鹽特性,在他們的努力建設之下,永暑島的水體系統實現了「三水合一」的理念,淡水資源可以重複利用,這一偉大成就為永暑島的建設工程的雛形奠定了基礎。

在歷時接近半年,180多個日日夜夜,風雨兼程之中,永暑島觀測站建設工程在1988年8月2號正式宣布竣工。由全體建設工人堆填起來的8000多平方米的陸地,為建設永暑島海域內的做出了突出貢獻,更是奠定了永暑礁南沙的中心地位。

2014年8月24日,永暑島填海造陸工程正式開始,直至2015年4月25日主島定型,同年9月份,3000米大型高標準機場正式建成,2016年,永暑島領域內高樓如雨後春筍一般拔地而起。短短兩年的時間裡永暑島由一片荒蕪之地變成了一座繁榮的海上新城。

由8000平方米到280萬平方米的令人巨變,離不開中國吹填技術的革新,也離不開中國綜合國力的提升。從八十年代末期由人力爭分奪秒搶奪工期建設8000平方米到如今利用吹填技術280萬平方米同公司建設完畢,這其中離不開基礎設施與城市體系的完善。

無論是永暑島的綠化工程、地下淡水還是城市道路建設、各類硬體基礎設施,近年來,永暑島領域內城市體系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更加齊全,城市功能逐漸完善,生活氣息日益濃厚。

這座初露海平面不過1平方米,難以尋得蹤跡的小小島礁如今擴展到了250萬平方米,由南沙的一片荒蕪之地演變為繁榮興盛,蒸蒸日上的海上新城。由高溫、高鹽,颱風高頻率的「三高」地區成為了實現淡水資源反覆利用,四季花果蔬菜保持「冷鏈供應」的農家菜基地。

如今,永暑島作為南沙群島眾多島嶼之中的一份子,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永暑島及其附近海域可以稱得上是南沙領域之內歷史最悠久,設施最齊全先進的島嶼。這一點,更是經過了中央電視台的檢驗報導:

南沙群島已經建成有機蔬菜地三十餘畝,在保證居民旺季能夠自給自足的同時,還為各類有機蔬菜做出了產出。

城市體系的提高,在保證永暑島及其附近海域能夠發展的同時,實現了區域內資源共享,有利於更加合理利用永暑島領域的海洋資源,延長相關產業鏈,提升附加值。而在這巨大的擴建之後, 是永暑島領域建設性工程的美好前景。


參考文獻:

【1】《從8千到280萬,永暑島蛻變史上「兩個半年」見證了什麼叫綜合國力》
【2】《永暑島傳奇變遷,30年完成從高腳屋到長達3.8公里大島的華麗轉變》
【3】《中國填海造島創造奇蹟,永暑島陸地面積增加310倍,變成戰略要地》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