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名紅軍在貴州神秘消失,中央多次調查無果,近70年後揭開謎團

花開半夏春已逝 發佈 2022-06-17T21:57:30.774298+00:00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不得不做出戰略轉移的決定。而在此前的三個月,紅六軍團成立,並作為長征的先遣隊,隨即率先展開西征。

1934年10月,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中央紅軍不得不做出戰略轉移的決定。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二萬五千里長征,也由此展開。

而在此前的三個月,紅六軍團成立,並作為長征的先遣隊,隨即率先展開西征。紅六軍團由任弼時、蕭克、王震等人領導,下轄紅17師、紅18師兩個師,共計9000餘人。然而,在西征途中各方勢力錯綜複雜,黔、湘、桂軍等勢力十分強大。就在10月7日,紅六軍團在石阡甘溪遭遇黔、湘、桂軍的合圍。

由於敵眾我寡不熟悉地形,部隊隨即被截為三段。無奈之下,紅六軍團只得選擇分頭突圍。而在15日,紅六軍團主力更是在石阡縣龍塘鎮川岩垻被敵人十餘個團阻擊。情勢危殆,時任紅18師師長的龍雲率領紅52團800餘人奉命擔任掩護主力撤退的任務。在敵眾我寡之下,52團成功地完成了斷後任務。


但是,在完成任務的同時這支原本800餘人的隊伍,卻與主力部隊失去了聯繫。就連他們最後作戰的「困牛山」也杳無音訊,似乎消失在了地圖之中。

此後中央曾先後三次派人調查紅六軍團52團的蹤跡,奈何當時行軍匆忙缺少記錄,貴州地區又多山,實在是難尋消息。這樁公案也直到時隔近七十年,進入新世紀之後才被發現,也算是揭開了這樁困擾無數紅六軍團人的歷史謎團。

當時52團遭遇了什麼?他們又有著如何的故事呢?


獨特山村民俗,揭開歷史謎團


對於52團消失的貴州省石阡縣,這個大的地理坐標,軍史專家並不難找。根據紅六軍團的戰友回憶,他們也順理成章地找到了這裡。

但是石阡縣的地理環境卻是山巒眾多,同時又有著多達幾千平方公里的縣域,十幾個少數民族,因此要在幾十年後找到52團的蹤跡顯然並不容易。就在走訪了眾多地區村落後,專家只能確定的是這裡確實有紅軍與國民黨軍戰鬥過,但對於部隊的番號以及語焉不詳的「困牛山」則是一無所知。


這也導致調查多次無功而返。而在進入到新世紀之後的2001年,時任石阡縣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楊又鑄卻在偶然之下了解到了紅軍部隊的資料。

可惜的是記載同樣是語焉不詳,只是記載了有「100多名紅軍跳崖」對於地點、部隊番號都無記載,不過既然有記載那麼想必就肯定是在石阡縣內。

就這樣楊又鑄查閱縣誌,找到了困牛山村屬於石阡縣和思南縣交界,還通過四處下鄉打探得知石阡的龍塘鎮有個困牛山。

喜出望外之下,2002年楊又鑄前往龍塘鎮,開始走訪附近的十多個村落,打探關於「100多名跳崖紅軍」的故事。

終於,在甘溪槽村他發現了鄉親們的一個獨特習俗——每當重陽節,鄉親們便要到一座山下焚香禱告祭奠。

重陽節祭奠也並不奇特,可奇特的是全村人都要祭奠一座山。就這樣,楊又鑄趕到了甘溪槽村,結果終於揭開了隱藏近70年的紅52團消失的秘密。




困牛山血戰,170餘戰士突圍不成壯烈跳崖


原來就在52團接到掩護主力部隊撤退任務之後,作為師長的龍雲留下指揮52團剩下的800餘人。

當時敵眾我寡,我軍又不熟悉地形,因此戰事很是被動。但是,憑藉戰士的勇猛作戰以及龍雲的指揮,他們在朱家垻修築工事阻攔了敵人的追擊。然而,敵人火力兇猛18師52團傷亡慘重;同時為了不讓敵人追上主力,剩餘的400餘人則在龍雲的指揮下走十二三到困牛山南撤,意圖牽制敵軍。

可是如此一來,他們卻在困牛山這樣一個三面臨河、地形險惡之地,400餘人被重重包圍。面對如潮水般的敵人,戰士們奮勇殺敵,要知道此前戰士們便已激戰兩個晝夜,更是因為誤食桐油拌飯,導致了許多戰士拉肚子。

如此下去自然不是辦法,團長田海青說服了龍雲,決意讓龍雲帶領200戰士沿著崖壁突圍,他則率領剩餘的不到200戰士掩護。


最終,田海青中彈犧牲;龍雲則在成功逃出困牛山之後,由於敵人的圍追堵截還是被俘,並被叛徒指認暴露了師長身份後,被押解到南昌,最後壯烈犧牲。

而在田海青犧牲後,留在困牛山的戰士則沒有影響到他們的鬥志,堅決反擊決不投降。可當剩餘的170餘名紅軍戰士,在眼見無數群眾被國民黨軍押解著走在前面充當肉盾,又自知無力突圍後,在虎井溝的一段懸崖邊他們砸毀槍枝後,紛紛縱身跳下。就這樣170名紅軍戰士,除卻了10餘名戰士外全部殉國。

群眾被紅軍的壯舉打動,在國民黨軍退去後,將他們的遺體找到並全部安葬。至於倖存的戰士則因為受傷,同時也是為了躲避敵軍追擊,多留在了附近村落生根發芽。而甘溪槽村的獨特重陽風俗,就是因為當時倖存下來的吹號手陳世榮倡議確立的。



小結

就在困牛山激戰三晝夜後,10月24日紅六軍團與紅三軍勝利會師,至此也成功完成了先遣西征探路任務。

可52團的800餘名戰士卻幾乎都永遠地留在了石阡,留在了困牛山。時代幸甚,他們的故事卻並沒有因為戰亂年代記錄的匱乏而消失在天地之間,反倒是在近70年後被得以確認。他們寧死也不誤傷群眾,他們寧死不做俘虜,他們就是英雄,就是中華民族永不磨滅的脊樑。向他們致敬!

參考資料:《「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紅色故事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