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美範疇 (下)

風雲說股 發佈 2022-06-17T22:56:22.471653+00:00

一、喜劇作為美學範疇的喜劇亦可稱為喜、喜劇性或滑稽。狹義的喜劇是指戲劇的一種類型,是滑稽最集中的表現形態。廣義的喜劇是與悲劇相對的一種美的獨特表現形態,泛指社會生活中和各種藝術中一切荒謬背理、滑稽可笑的事物。喜劇以笑為標誌。喜得笑不等同於美的愉悅。喜的笑是主體與客體在性質.

一、喜劇

作為美學範疇的喜劇亦可稱為喜、喜劇性或滑稽。狹義的喜劇是指戲劇的一種類型,是滑稽最集中的表現形態。

廣義的喜劇是與悲劇相對的一種美的獨特表現形態,泛指社會生活中和各種藝術中一切荒謬背理、滑稽可笑的事物。

喜劇以笑為標誌。

喜得笑不等同於美的愉悅。喜的笑是主體與客體在性質.上不平等的結果,主體明顯地覺得對象低於自己,是自己笑的對象。

西方美學史對於喜劇的認識:

亞里士多德最早將喜劇視為審美範疇,他對喜劇的性質作了論述:喜劇是對於比較壞的人的摹仿,「壞」 不是指一切惡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種是滑稽。

文藝復興至17、18世紀,許多美學家和藝術家對喜劇的看法基本上來自亞里士多德。

康德認為喜劇是主觀理性對喜劇對象的-.種自由輕鬆的喁弄。他從主體的感受出發來研究喜劇的效果一笑。

「在一切引起活潑的撼動人的大笑里必須有某種荒謬背理的東西存在著。笑是一種從緊張的期待突然轉化為虛無的感情。」

黑格爾認為喜劇是感性形式壓倒內容,展示理性的空虛和無價值。在黑格爾看來,喜劇的實質就在於指出和嘲弄一個人或一件事如何在自命不凡中暴露出自己的空虛可笑。

中國古代的喜劇作品雖然也頗為豐富,但喜劇理論同樣比較貧乏。

到了近代,王國維正式採用「喜劇」這一概念,與悲劇對舉作為美的範疇來看。

喜劇的真正實質:

在實踐中,真與善處於尖銳的矛盾衝突中,符合客體真的丑已失去存在的合理依據,但仍與善進行掙扎,並以美的形式來掩飾其空虛、愚蠢的內容,因而呈現出種種荒誕、可笑的醜態,使觀照主體在自由、輕鬆的感性形式中,以笑聲來嘲笑和揶揄丑。

喜劇的表現形式:

真壓倒了善,丑以美的形式凌辱、戲弄了審美主體,但實質上是善壓倒了真,主體用笑對醜惡事物進行輕鬆的揭露和批判,獲得一種理性戰勝形式的喜悅輕鬆的審美愉快。

喜劇藝術的共同特徵: 一是笑,二是「寓莊於諧」。

「莊」是指喜劇的主題思想體現了深刻的社會內容;「諧」是指主題思想的表現形式是詼諧可笑的。

要達到「寓莊於諧」,藝術家必須做到兩點:

首先,儘管一切藝術都要真實地反映生活,但喜劇藝術要在倒錯(形式與內容自相矛盾)的形式中顯示真實。

其次,用誇張來表現喜劇藝術。

喜劇與悲劇的共同點:它們體現的都是主體與客體之間, 真與善之間、形勢與內容之間激烈的矛盾衝突。

悲劇通過美善的毀滅肯定美善,通過「罪惡的勝利」揭露罪惡

喜劇通過丑的自我暴露揭露醜,通過揭露醜肯定美善的勝利。

兩者都以「揭露」為基本手段,但悲劇對惡的揭露與控訴相結合;喜劇對丑的揭露是與嘲諷和笑相結合。

二、丑

丑是體驗和感知人與世界的不和諧關係的審美範疇,它是主體在對象中感受到恐懼、在價值坐標上它趨向於解構和破壞性。

近代美學愈來愈發現丑與美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正是因為有了丑,藝術才變得五彩繽紛、氣象萬千。

中國美學史對於丑的認識:

中國古代對丑的認識基本上是一種倫理學的認識,正如把美大體上理解為一種道德的善一樣,中國古代也把丑.理解為一種道德的惡。所以作為正面道德,美善相通;作為負面道德,醜惡同訓。

西方美學史對於丑的認識:

在西方美學史上,古希臘的一些美學家認為,美在於物的形式和諧,有秩序,有一定比例, 多樣統一;而不和諧,不合比例,呆板無變化就是丑。

在西方最早談論丑並試圖給丑作出理論規定的是蘇格拉底。他認為,一件事物如果是美的善的,那麼它的反面就是丑的惡的。

亞里士多德是最早在理論上提出醜這一-審美範疇的,他是在談論喜劇時談到丑的。

他認為喜劇摹仿「壞人」、 「性格低下的人」,但「壞不是指一切「惡」,而是指丑而言。

丑是一種可笑的滑稽事物,其特點是「醜陋」、「又丑又怪」,但「不致引起痛苦或傷害」。

到了19世紀,首先是以雨果為代表的浪漫主義思潮在美之外,提出了對丑的呼喚。創作態度與浪漫主義不同的現實主義作家,也把丑.作為他們描寫的重要題材。

19世紀中葉以後,現代主義文學藝術一反 古典時期崇美抑丑的做法,他們大唱丑的讚歌,宣傳丑的美學。

法國雕塑家羅丹也有相近的主張,他認為藝術必須表現性格才是美的,自然中的丑,往往比美更能暴露性格。

到了20世紀,丑從各個方面滲進了人們的審美意識和文學藝術。丑與荒誕代替了崇高與滑稽,成為非理性的審美理想的標誌。

在現實生活中,丑是美的對立面。丑可以在藝術中轉化為藝術美,獲得特殊的審美價值。藝術可以通過美與丑的對比襯托,使美更突出、更鮮明。

「化丑為美"中的「化」就是典型化,使生活丑轉化為藝術典型形象。

三、怪誕

怪,指表現比較奇特而異乎尋常的事物和現象。它使現實的某些現象的個別方面不同於- 般的大量的現象和方面,而被理解為某種出人意外或不同尋常。

怪並不是違反通行的準則,而是獨特地大膽地有時稍嫌粗魯地解釋這些準則。

與理性的優美和壯美相比,變形的怪展現為一個奇異和荒誕的世界。

只有與理性時代的正常之美比較映襯下,變形的怪才成為一個特定的美學範疇。

怪誕的美學特徵:

「變形」是其共同的形象結構特徵。怪誕或詭奇是扭曲變形的自然形式與人的自覺或非自覺的精神感覺或幻覺的非和諧性結合,透露著怪異、荒誕、離奇, 畸形、驚怖、抗爭等複雜意味,形成其自身的美學特徵。

怪誕在形態氣質上的扭曲性變形,以超自然的方式顯示某種超人的力量,從而形成一個主觀化了的夢幻般或夢魘般的藝術世界。

怪誕在內涵氣質上表現了心靈的真實性。

怪誕在表現原則上的間情性,也稱間情法、陌生化,通常稱為間離效果,這是德國著名戲劇家布萊希特對「史詩劇」所提出的重要的演出方法和表現原則。

總之,怪誕或詭奇作為一個 美學範疇,它具有形態的反常性、心靈的真實性、表現的間離性以及手法的誇張性和對比性等特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