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和AI正在對攝影和用戶拍攝行為產生影響

漫影一路 發佈 2022-06-18T01:51:31.377564+00:00

從第一台使用預裝膠捲的柯達相機到如今智慧型手機的相機模塊,攝影在近200年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技術變化。從更強大的鏡頭,到更便攜、更堅固的相機機身,今天的科技已經使攝影變得大眾化,高質量照片的拍攝和分享更加簡單、快速。

從第一台使用預裝膠捲的柯達相機到如今智慧型手機的相機模塊,攝影在近200年間經歷了翻天覆地的技術變化。從更強大的鏡頭,到更便攜、更堅固的相機機身,今天的科技已經使攝影變得大眾化,高質量照片的拍攝和分享更加簡單、快速。「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

航拍無人機

這個從航模和監控行業設備發展而來的影像獲取設備,在性能上已經遠超出了攝影所需,除了因為公眾安全的顧慮,而無法像使用相機和手機那樣隨意拍攝外,其便攜性、攝影功能、拍攝質量,均已經在民用級產品中達到了過往專業級的設備水平。

無人機的發展十分迅速,從進入普通攝影愛好者視線,引起業界關注的大疆「精靈」無人機,到掀起一陣全民航拍風潮,幾乎就只用了短短5年的時間。那時的大疆還只是一家在消費級市場「默默無聞」的企業(推出精靈無人機之前,大疆就在專業影視航拍無人機領域取得了很高的市場地位)。「今日頭條號: 漫影一路」也就是在那5年裡,大疆幾乎與航拍無人機一道,完成了從「被認識」到「好口碑」的過程。現如今,大疆已經成為了這個行業中的龍頭企業,而道通等後起之秀,也已經在市場上獲得了一席之地,用戶口碑越來越好,相關的產品也越來越豐富。

這個過程中,科技所起到的作用非常關鍵。它直接將航拍無人機的操控難度降到了很低的位置,再後來的人工智慧技術更是把一些高難度的操控和拍攝手法,變成了其中一個簡單的程序。「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用戶只需要按下一個按鈕,或切換一個模式,就能完成過去只有專業飛手才能完成的「刷鍋」「跟拍」「避障」「穿越」等一系列操作。

隨著網際網路的移動化,影像內容的視頻化程度越來越高,使用無人機完成航拍真的就是購買一台設備那麼簡單。

無人機的科技發展在成像系統的功能、性能和成像質量上也有很直接的體現,我們能看到航拍無人機所內置的相機系統,其鏡頭設計越來越專業化,與哈蘇、蔡司和徠卡等傳統光學鏡頭企業合作,更是加速了這一趨勢的發展。「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影像傳感器的尺寸也越來越大,除可攜式無人機仍然受機體大小限制而還沒有使用常見的M4/3、APS-C和全畫幅影像傳感器外,1英寸大小的產品已不再新鮮。

這種科技的高速發展,也給攝影人的創作行為方式帶來了變化,許多照片攝影師開始學習和掌握更多的航拍操控技巧,創作也變得更加「隨時隨地」和「多種多樣」,影像展現的方式也從單純的照片拍攝,向照片和視頻相結合的多媒體移動創作方式轉變。

智能相機

與配備攝像頭的航拍無人機一樣,智能相機最初是作為昂貴且技術含量很高的監控設備開發的,然後以更便宜且易於使用的形式向公眾普及。「今日頭條號:漫影 一路」從最開始民用化的運動相機發展到今天,已經包含了運動相機、雲台相機、全景相機等在內的多種產品類型,但全面深耕這一領域並取得很好成績的,反而不是我們熟悉的傳統相機廠商(佳能、尼康等),而是一些伴隨網際網路成長起來的新興數碼科技品牌,如Insta360、GoPro、智雲、ZCAM、大疆等。這些企業的創新思維方式,打破了源自於「傳統相機」的產品設計理念和應用環境、拍攝方式,且伴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研究成果的大量應用,產品功能和性能也更符合年輕群體的攝影創作行為。事實上,與其說是攝影創作行為,不如說它們為年輕群體提供了更符合實際需求的、記錄和分享美好生活,表達和展示自我的影像拍攝設備。

從這些被統統歸入「智能相機」的產品在市場上獲得認可和追捧後,傳統攝影愛好者及大眾的拍攝行為和影像拍攝方式都有了明顯變化。

其中變化最明顯的有兩個,其一是VR、AR等技術概念均被360全景相機等快速實現,從地圖軟體的街景功能,再到虛擬世界的架設和構建,都離不開這些智能相機的支持。VR等虛擬實境技術,也得益於這些設備的技術升級而快速獲得民用化、商業化的發展。「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攝影師開始拍攝全景圖素材向這類公司出售,普通愛好者也嘗試了新的全景互動影像製作,在一些支持此類技術的VR和AR社交應用平台上進行交流。

另一個是人們拍攝的照片和視頻畫面中,畫面視角獨特、動態驚險刺激的第一人稱視角影像拍攝手法變得越來越常見,尤其是在一些極限運動、戶外直播、競速比賽的影像內容拍攝中,使用智能相機拍攝已經變得十分普遍。

超高解析度

柯達於1975年開發的第一台數位相機,其輸出的解析度僅為0.01兆像素。將其與現在的數碼單反 (DSLR)和無反相機放在一起,那就像是一個來自遠古的「文物」。「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說起像素數量的發展,離不開自2008年開始,到2013年前後結束的那場「瘋狂的像素數量競賽」。

在2008年之前,「千萬像素」是各家產品的主流,但市場競爭愈發激烈,緊接著就全面進入了「2000萬像素」的比拼和競爭中,隨後更是出現了4000萬像素、5000萬像素的超高像素機型。

那時的市場和用戶幾乎都以像素數量為主要評價參數標準,對相機性能進行評判,簡單地認為像素數量越多,相機的成像質量就越好。直到2013年後,這一認知和評價方式才有所改變,人們開始認識到像素數量只代表著影像輸出的解析度,成像質量和相機性能的高地,不能單看這一個參數就下判斷。

隨著市場和用戶的理性,相機像素數量瘋漲的階段也隨之冷靜下來,廠商開始向更大尺寸的影像傳感器發展,相關的一系列技術都在那之後有很大的進步。如背照式CMOS影像傳感器、堆棧式影像傳感器、高性能影像處理器、高動態範圍功能、像素合併技術等紛紛被加入到相機系統中。「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如今,不管是手機,還是相機,2400萬像素已成為了主流標杆,而4000萬像素、5000萬像素和1億像素,則更像是廠商展示自身技術實力的一面旗幟。當然,科技的發展日新月異,從2021年開始,像素數量的主流標杆也有向更高的3000萬像素和4000萬像素提升的趨勢,尤其是智慧型手機,這種升級變得越來越快。與「瘋狂的像素數量競賽」不同,如今的像素數量升級更加符合技術和市場發展的客觀現狀,也完全是由相關技術的升級進步帶來的「合理提升」。

這種像素數量的升級,給攝影人創作行為帶來的主要變化是創作變得更加「天馬行空」。 當然,像素數量的升級只是其中的一個影響因素,並非全部。它只是提供了一個空間,而不是直接導致這種變化的關鍵。

超高像素帶來了超高解析度的超高清晰度影像素材,不管是照片,還是視頻,都能有更大的後期處理操作空間。使用後期編輯軟體對照片進行深度處理,已經成為了普羅大眾的攝影創作行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無PS不發朋友圈」和「照騙」的說法,雖說是大眾對一些「糖水片」和少數攝影作品造假現象的一種調侃,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後期創作在如今的攝影創作中存在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高感畫質與感光度

隨著相機像素數量和解析度的提高,相機對光的敏感度也成為另一個技術發展的關鍵。感光度雖說在數位相機時代可以做得非常高,但如何確保其高感畫質能滿足用戶的要求,在更暗的光線環境中,拍攝到更清晰的環境細節,輸出更高質量(顆粒更小、噪點更少)的影像,成為了相機廠商在經歷了「瘋狂的像素數量競爭」後,回歸初心的其中一個關鍵升級指標。

同樣是在2008年,當時的數碼單眼相機,專業級機型都能在ISO1600至ISO3200的高感光度之間拍攝出較高成像質量的照片。但隨著像素數量競爭的白熱化,為了在有限的影像傳感器表面上容納更多的像素點,廠商開始使用更高集成度的CMOS晶片設計,這就必然會減少單個像素的尺寸,以增加像素密度。然而,像素密度的增加,會導致像素間隙縮小,在感光時就越容易受到電流串擾的影響,進而增加影像的偽色、噪點和粗顆粒。這一問題在當時的一些超過4000萬像素的機型中體現得很突出。「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為此,廠商也專門研發了相關的軟體,更新了相機固件,以對高感畫質進行改善,但收效甚微。

正因如此,在廠商和市場在盲目追求超高像素機型的熱潮冷卻之後,便針對高感光度畫質的提升展開了研發,像素合併功能、像素位移功能、全畫幅影像傳感器的升級,也大多都在這段時間出現。對應的,相機的感光度範圍也隨著高感畫質的提升而不斷擴大,目前大多數相機都具備了ISO100至ISO54000的超廣原生感光度範圍,而ISO1600、ISO3200的成像質量,也變得相當高。

需要說明的是,像素位移功能實際上是針對一些主流像素數量機型(如1400萬像素到2400萬像素)的超高像素應用需求而研發,屬於高感畫質提升帶了的一種「逆向研發設計思路」。如今,這一技術已經被普遍應用在普及型和准專業級全畫幅無反相機中,而像素合併功能則是被普遍應用在4000萬像素以上的智慧型手機中。

隨著相機高感畫質和感光度範圍的擴大,人們的拍攝行為也悄然發生了變化。這些相機讓用戶在弱光環境中拍攝出高質量照片的技術難度越來越低,對環境光線或者光源亮度的要求也越來越低。常亮光源相比傳統專業攝影中使用的閃光燈,有著所見即所得和亮度、光比控制簡單的特點,還能同時滿足照片和視頻的拍攝需求。「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普通用戶只需要進行簡單學習就能「照貓畫虎」般完成多燈布光的操作,這就讓使用LED等常亮光源進行布光的人造環境光拍攝變得更加普及。尤其是在最近5年,使用LED光源進行多燈布光拍攝已經成為了絕對的主流,高性能的專業級LED燈光設備也隨之誕生,用戶的選擇更多,應用範圍越來越廣,而對技術的要求卻越來越低。

智能對焦系統

曾幾何時,如何準確、快速地完成一系列的對焦操作,是每位職業攝影師的看家本領之一。但迅速發展的科技直接將這一「技術」變成了幾個功能按鈕。

最早從相位檢測自動對焦技術的出現,到3D對焦模式的開發,再到以人工智慧技術為基礎的實時跟蹤自動對焦系統成為無反相機的標配功能,短短30年間,所有常用拍攝設備的自動對焦系統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最讓人感到震驚的是,每一個新技術的出現,都比上一個新技術來得更快,給產品帶來的改變更大。就拿實時跟蹤自動對焦系統來說吧,它從對象檢測識別自動對焦系統發展而來,在加入人工智慧技術後,完全發展並普及開來,甚至僅用了不到5年的時間。

熟悉攝影器材和愛好攝影年頭比較長的攝影人,對這一系統的變化應該有很深的體會。「今日頭條號:漫影一路」從為了加快對焦速度,不斷學習和掌握各種對焦方法和鏡頭、相機操作,到如今是隨手拿起一台新款相機,半按快門,看到焦點框緊貼在人物的面部或眼部不斷變綠(合焦提示)就完全按下快門,快速抓拍到焦點準確的畫面。這種獲得近乎「無顧慮」的抓拍體驗,讓越來越多的攝影愛好者在不知不覺中拍攝了更多照片,焦點、曝光準確的照片也是越來越容易獲得,而人們對「好照片」的要求也隨之越來越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