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翻拍台灣偶像劇:觀眾會買帳嗎?

影視圈magazine 發佈 2022-06-18T05:12:51.578347+00:00

隨著王心凌在《浪姐3》的翻紅,《微笑pasta》的翻拍也提上了日程。可想而知,這部劇若是上線,王心凌男孩、王心凌女孩們將紛紛拿起放大鏡,檢視一部偶像小甜劇的不足。於是,翻拍版本如果做不到精品級別,十有八九會被打上爛劇標籤。台灣偶像劇的翻拍不僅吃力不討好,還是一種「逆流」行為。

隨著王心凌在《浪姐3》的翻紅,《微笑pasta》的翻拍也提上了日程。可想而知,這部劇若是上線,王心凌男孩、王心凌女孩們將紛紛拿起放大鏡,檢視一部偶像小甜劇的不足。


於是,翻拍版本如果做不到精品級別,十有八九會被打上爛劇標籤。台灣偶像劇的翻拍不僅吃力不討好,還是一種「逆流」行為。



翻拍頻頻撲街

觀眾並不買帳


以往的翻拍經驗,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很多項目還未啟動,就已經招來一片罵聲。


《綠光森林》被翻拍成古裝劇《幻樂森林》,翻拍消息一出,「沒有人可以取代立威廉」的詞條就出現在了熱搜上。大家懷舊,懷的是「原汁原味」的舊,對於翻拍版本的偶像演員陣容,很多人表示並不看好。



《忘記你,記得愛情》翻拍自《王子變青蛙》,原版在豆瓣有7.9的高分,到了翻拍這裡只剩2.8——「人家台劇都已經進化到《想見你》、《我們與惡的距離》的水準了,我們還在炒以前的冷飯」。新版劇情完美保留了老台劇的尬點,瑪麗蘇味過足,一度被罵上熱搜。



就連「自古以來」的流量密碼《流星花園》,在2018年的翻拍版本也非常一般。雖然沈月、王鶴棣等演員現在發展得不錯,但劇集本身是靠「土」出圈的,一經上線,大家要麼嘲諷、要麼懷舊,一致認為新版無甚可看。即使是「偶像劇鼻祖」柴智屏捧人,也是演員和劇各紅各的,效果完全比不上十幾年前的《一起來看流星雨》。



回頭看看,最新版《流星花園》推出的同一年,大爆劇是《延禧宮略》——一部大女主爽劇。白馬王子和灰姑娘的故事,已經被大家集體壓在箱底,積了一層厚厚的灰了。


很明顯,翻拍台偶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劇中的價值觀已經不被當下的觀眾認同,以前的粉絲也不買帳。而偏偏翻拍帶來的話題度越高,觀眾評價就越嚴格,仿佛一起貶低新版,就是一場懷舊狂歡。



時代濾鏡下的「經典」

是昔日偶像工業的產物


回看過去的台灣偶像劇,「尬」是最明顯的感受。很多劇都直接把漫畫感搬進電視劇,營造誇張效果,很多橋段現在看來都讓人大跌眼鏡,如「你們不要再打了」,無需加工,直接成為表情包。


過去的年輕人喜歡偶像劇,多少與過往的電視劇「爹味」太濃有關。一打開電視,我們看到的是陳道明、陳寶國等面色沉重的中年男子,通過色調灰暗的畫面,探討一些嚴肅的社會文化議題。沙溢就曾說過,自己在《武林外傳》時期空有帥氣外貌,只可惜「不流行鮮肉,流行硬漢」,沒能達到現在一線小生的高度。


當時,過載的現實主義題材,無法迎合年輕人躁動的心。台灣偶像劇的風吹過來,大家自然對年輕的偶像感到新奇。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台偶誇張、聒噪特質的包容和認同,隱含著一種獵奇和反叛的心態。



而偶像劇在很大層面上來說,是唱片時代的產物。王心凌、張韶涵都是以歌手為主業、演員為副業,傳唱度高的歌曲和熱門偶像劇往往是共生的,二者缺一不可。


這一點在飛輪海的發展路徑上體現得最為明顯——飛輪海從偶像劇《終極一班》出道,隔年便發行專輯,之後成員出演的幾部偶像劇中,主題曲由幾名偶像演員承包,音樂推到大街小巷的同時,專輯也在音像店上架,許多物料只有購買才能觀看。SHE也與他們的發展大體相似,且多有合作。因偶像劇被圈粉的人,十有八九會去乖乖購買專輯。



這幾年,飛輪海的表演因車禍被挖出來群嘲,如果放到現在,這樣的藝人大概只有黑紅的份。而實際上,大家都明白,飛輪海的第一張專輯就能推出《只對你有感覺》等隔三差五就會翻紅的歌曲,是因為他們是被唱片工業中最優秀的一撥人托著的。無論實力如何,他們有魅力、有受眾,能創造價值,就成了時代偶像。



由此可見,台灣偶像劇的繁榮,是一系列包裝運作的聯動效應。而現在,從劇作題材上講,現實主義全面回歸,偶像甜寵時代正在結束;產業環境上,唱片行業全面衰退,只留一絲餘溫;從藝人本身而言,偶像類歌手、演員競爭激烈,不缺長得好的歌手,只缺演得好的演員,演技越來越成為藝人的剛需,很少有人願意戴上偶像濾鏡,觀看一個美人僵硬的演技。


台偶的流量公式,早就失靈了。



我們懷念的不是偶像劇

而是偶像


王心凌的懷舊風潮引來的,是人們對娛樂圈繁榮盛景的追求——一線藝人國民度極高、號召力極強,二線藝人紅得各有特色,就連三四線藝人的花邊新聞,也能傳遍大街小巷,成為所有人的八卦談資。不像現在,幾乎每個「當紅新人」,都會被問一句「這人是誰?不認識」。


如今大眾媒體式微,分眾時代來臨。每一種內容都能找到精準的受眾群體,於是新一代娛樂圈也就沒了天王天后,只有小眾狂歡。《偶像練習生》、《創造101》催生了秀粉和內地偶像飯圈,《中國有嘻哈》催生了「泡粉」,《樂隊的夏天》把搖滾帶回大家眼前……每一種分類都各占山頭,大家在社交網絡上自覺地劃分領地,互相尊重,互相隔離。



這也形成了我們各自的信息繭房——「我們關注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如今,信息領域已經被大數據的推流機制所界定,每個人都有一套私人定製的算法,大家雖然能在自己的圈子裡自得其樂,但這種感覺難免寂寞。我們依然渴望著大眾明星帶來的刺激感。



上一場偶像狂歡,還停留在TFBoys——以一種不太愉悅的方式。除了「左手右手一個慢動作」,我們很難再回憶起新一代偶像的音樂、影視類作品。隨著時間流逝,三個頻頻被罵的未成年男孩都要大學畢業了,他們帶來的國民度,是否也給「大眾偶像」畫上了一個句號呢?



如今,在05後眼裡,孫燕姿成了「小眾歌手」,周杰倫的「數據那麼好」會讓十幾歲的網民震驚。在中老年人眼裡,蔡徐坤是一個不知道從哪來的陌生人。


王心凌的翻紅,恰恰是人們對大眾偶像的呼喚、對全民狂歡時代的呼喚。只是,這種呼喚,似乎與偶像劇本身並無太大關聯。如今,一部電視劇能否出圈,已經和主演是不是偶像、人氣如何關係不大了。在大眾偶像消失的時代,劇作需要考量的因素其實更加簡單——僅僅是內容上「專」與「精」而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