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滅吳之戰:作戰背景以及勝利的原因

聽聞今史 發佈 2022-06-18T15:21:05.716036+00:00

前言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也被一家勢力結束,一統天下。西晉把東吳滅掉之後,完成了天下統一。晉滅吳之戰西晉勝利的原因,不只是西晉本身的努力與機會,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東吳末年,皇帝的昏庸與朝廷的內亂。

前言

正所謂:「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時期著名的三國鼎立的局面,最終也被一家勢力結束,一統天下。西晉把東吳滅掉之後,完成了天下統一。晉滅吳之戰西晉勝利的原因,不只是西晉本身的努力與機會,還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東吳末年,皇帝的昏庸與朝廷的內亂。晉滅吳之戰,西晉在戰爭中獲得勝利,這場戰爭也是有極大的意義的。而且這場戰爭的作戰過程,也是非常精彩的。西晉採取水陸並進的策略進攻東吳,在水路取得勝利,這在古代戰爭中是很少見到的。因此這場戰爭的勝利意義非凡,可以說它改變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發展軌跡。

晉滅吳之戰的作戰背景

戰爭的作戰背景,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稱之為作戰原因,晉滅吳之戰的作戰原因,究其根本是歷史的車輪已經駛到了那裡,這場戰爭是無法避免的,因為一個國家,不可能一直處於分裂狀態,如果一直處於分裂狀態,根本就沒有發展的機會。就算是遵循歷史規律,國家最後也必須歸於統一。因此西晉與東吳兩個政權中,只會有一個贏家一統天下,歷史證明西晉獲得了一統天下的機會。

1、晉滅吳之戰的背景

再說戰爭之前,三國鼎立里三大政權里的一個政權是曹魏政權,也就是曹操建立的政權,當時曹操因為自己的家族名望不是很好,所以想要建立政權必須得依託其世家大族的力量,正好司馬家族就是最好的選擇。

司馬懿也是極其聰明的,在曹魏政權潛伏了幾十年,只為了最終奪取曹魏政權,功夫不負有心人,最後曹魏政權被司馬昭篡權,後來由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建立西晉。在西晉滅吳之戰發起之前,西晉王朝自建立以後就與東吳的戰爭一直沒有斷過,因為他們兩個政權肯定有的地區是挨著的,這些挨著的地區常常發生一些小小的戰爭。其次,在當時西晉的領土範圍已經比東吳大很多了,但是西晉司馬炎很耐得住性子,司馬炎沒有因為地盤大,實力比東吳強就去盲目的攻打東吳。而是悄悄地發展自己的實力,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先是穩固自己的朝政,對於國內的法律、官制等等全部都進行改革創新。然後發展軍事設備,培養水軍,用以強大自己的水軍力量。

但是東吳皇帝還沉浸在自己獨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里無法自拔,沒有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朝政。實際上東吳占據的土地非常少,只是在南方一帶而已。因此等司馬炎積攢好實力,完成最初的實力積累的時候,東吳對於司馬炎來說就是待宰的羔羊,根本沒有任何反抗的機會。其實就像是前面說的,歷史的車輪已經開到了那裡,不管是對於西晉還是對於東吳來說,時機到了,戰爭的爆發是不可避免的。

2、晉滅吳之戰的作戰經過

只要提到戰爭就沒有不精彩的,因為不管是雙方提前都有準備,還是一方被偷襲的。只要是戰爭就一定有軍事規劃,就一定有作戰策略,而且很多戰爭還有意想不到的大自然的幫助。比如周瑜巧借東風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精彩戰役。

晉滅吳之戰更為精彩,因為這場戰爭是西晉的司馬炎蟄伏十幾年才展開的戰爭。最初的戰略布局是以司馬伷、王渾兩軍去打擊吳國軍隊中實力最強的部隊;王濬帶領幾萬水軍順著長江下游攻打;最後由王濬、司馬伷、等人一起攻打建業。

這是為了分散吳國軍事的力量,一個個地打敗他們的分散勢力。吳國的皇帝雖然昏庸,但是面對敵人的侵略,他還是會主動應戰的。孫皓讓張悌帶領幾萬士兵前去應戰。張悌不顧別人的勸阻,執意要主動前去攻打敵人,雖然剛開始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最終中了晉軍的計謀。面對張喬的主動投降,張悌選擇收下他們,但是張悌在遇到王渾軍隊時大敗,這時候張喬又在背後殺了過來,張悌受到晉軍的前後夾擊,張悌戰死。等到司馬伷軍隊到達後,與劉弘、王恆一起攻打建業。吳國的何值等人去投奔晉軍。孫皓見狀,分別給王渾、王濬、司馬伷三方軍隊送信,想要分散晉軍勢力。但是沒有任何進展,最終孫皓自己前去向晉軍投降,東吳滅亡,三國鼎立的局面完全消失。

晉滅吳之戰勝利的原因

晉滅吳之戰的勝利有很多原因,比如西晉君主司馬炎的蟄伏與隱忍,東吳君主的昏庸與貪圖享樂,不理朝政,並且東吳的軍事實力實在沒辦法和西晉的軍事實力相比,還有戰爭爆發的時機已經到了。

1、司馬炎的謀略得當

司馬家族的人都是善於謀略的好手,從司馬昭父子篡權曹魏政權就可以看得出來。在他們建立西晉以後,這一習慣還是保持了下來。面對處在江東的東吳,他們知道盲目進攻,不會取得任何進展,但是天下總得統一,所以他們先是在建立西晉以後,默默的發展國內的各種方面的實力,比如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的實力。然後對於東吳也沒有因為對方是對手,就前去主動招惹,雖然時有戰爭,但是西晉沒有主動招惹東吳的政權。這些做法導致西晉有了默默積攢勢力的機會。司馬炎不僅改造船隻,建造很多先進的水上設備,而且對於水軍的培養也下足了功夫。

而且不只是在水上做足功夫,西晉對於攻打東吳的戰略從建國之初就已經開始密謀,把東吳的弱點全部掌握在手上,在攻擊的時候,專挑弱點攻擊,然後對於自己整個戰爭的作戰策略,與大臣們商討過很多次,但是基本的作戰策略是延續羊祜的作戰想法。所以這是一場有密謀的戰爭,而且是長達十幾年的密謀,根本不是孫皓所能夠抵禦的。由此可以看出,司馬炎是善於謀略的人。

2、吳國君主孫皓的昏庸

這場戰爭西晉勝利的原因,除了西晉自身的強大之外,更重要的是司馬炎分配到了一個非常昏庸的對手,如果對手極其強大,司馬炎也許沒有成功的機會。吳國君主孫皓簡直是荒唐至極,他貪圖享樂,不理朝政,而且非常殘暴,面對自己的子民他不但不愛惜,反而對他們用以極刑。比如挖眼,殺頭,任意地殺害自己的子民,因此大家都過著提心弔膽的日子。不僅殘暴,而且不理智,面對讒言非常容易相信,作為皇帝根本沒有氣度可言。比如賀邵病無法上朝,孫皓說人家是裝的,最後把人殺了。

孫皓對於他的大臣還愛記仇,與他爭論過的大臣都不會有好下場;而且對於西晉的密謀,東吳的有識之士已經意識到了,提議孫皓提防西晉,提升自己的軍事實力,做好預防工作,不可輕敵,但是孫皓對於大臣們的建議不予理睬,因此也就錯過了最佳的防禦時間。吳國君主孫皓如此昏庸,哪怕西晉的司馬炎不去攻打吳國,最終吳國也是會滅亡的。

3、吳軍軍事實力的不足

吳國軍隊在孫皓的執政之下,更是每天擔驚受怕,根本也沒有了為吳國效力的心思。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經有很多士兵前去投奔西晉的軍隊,留下的士兵,也在作戰過程中紛紛逃竄。並且他們不只是士氣不足,他們的整體作戰實力也是很差的。不只是士兵,連他們的將領的作戰思路都是錯誤的,張悌竟然在戰爭最緊張的時候,收留張喬,最後被晉軍前後夾擊。連將領都是如此,更不用提士兵的作戰實力了。要打勝仗,軍事實力是最為重要的,但是東吳的軍事實力不足,這就已經決定了西晉的司馬炎是肯定可以獲得勝利的。

總結

晉滅吳之戰是中國歷史上比較重要的戰役,因為這場戰爭之後,西晉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局面,一統天下。這對於之後的中國歷史的發展脈絡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晉滅吳之戰勝利的意義之一就是證明了,司馬炎建立的這些水軍的作戰能力很強大,而且還是在之前所有戰爭中,第一次在水路獲得勝利的戰役。並且這場戰役不只是水路上的,而是水路與陸路一起進攻。軍事實力強大,再加上君主的謀略得當,取得戰爭的勝利是勢在必得的事情。

參考文獻:

《晉書》

《二十四史》

《資治通鑑》

《吳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