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雙春:神仙也教不好如何發頂刊論文(轉載)

張德禮教授清北雙博後 發佈 2022-06-18T18:02:07.699220+00:00

文雙春:神仙也教不好如何發頂刊論文。觀現實,不少年輕科研人員,特別是作為科研小白的研究生,相信發頂刊論文是有門路和訣竅的。

文雙春:神仙也教不好如何發頂刊論文(轉載)

2022-6-17 09:36 |個人分類:談點正事|系統分類:教學心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2323-1343338.html

觀現實,不少年輕科研人員,特別是作為科研小白的研究生,相信發頂刊論文是有門路和訣竅的。那麼,兩個科研人員A和B,A發表過頂刊(特別是Nature/Science)論文,B只發表過一般刊物論文,假如我們想請其中一個教我們如何發頂刊論文,我們優選誰?

毫無疑問,絕大多數人會選擇A。事實上,被邀請談如何寫好論文、發好論文的人,大多是被認為發過所謂好論文的人。

依老文之觀察和體會,神仙也教不好如何發頂刊論文,特別是如果用受教之後能否發頂刊論文來衡量教得好不好的話。

為什麼這麼說?不妨進一步提升學術境界,從學如何發頂刊論文,轉向學如何拿諾貝爾獎。老文堅信,請一位諾獎得主跟請老文來教如何拿諾獎,過程可能不一樣,受眾的熱血沸騰程度可能大不相同,但最終效果應該毫無二致——受眾還是拿不了諾獎。

當然,如果真要學如何拿諾獎,我們也只能請到像老文這樣拿不到獎的人來教,而真正的諾獎得主,正如物理學獎得主Robert Laughlin所說,如果他知道如何拿諾獎,他不會告訴你,而是去再拿一個。(If I knew what leads one to the Nobel Prize, I wouldn’t tell you, but go get another one.)

神仙也教不好如何發頂刊論文,從根本上說,是由科研的屬性決定的。老文在《科研的最好法子全在擼起袖子加油干中》中論證過:科研是一種天生就會或置身其中自有辦法的活,它就像談戀愛,是用不著別人教的。

最近,老文讀到哈佛大學David Levari領導的研究小組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的一篇論文,感覺它可以進一步證明老文的觀察和體會不無道理。

Levari等人的研究顛覆了許多人的一個觀念:頂級專家(top experts)是最好的老師(the best teachers)。具體說,為學會做某件事情,我們最好向那些做得很好的人特別是成績最好的人(the best performers,例如最成功的作者、歌手、棋手、商人)尋求建議或取經。

順便插一句,現在的大學招聘教師其實也是基於這個觀念,這從博士剛畢業,即使一堂課都沒上過、一個學生也沒教過,但只要手握一定數量的頂刊論文就可被爭搶著進大學直接當教授可見一斑。

研究人員首先考察了人們是否真的期望頂級專家是最好的老師。為此,他們請1092人(平均年齡35歲,606名女性)玩一個單詞發現遊戲,並預測建議者的成績與其建議質量之間的關係。這些建議者已經玩了6輪遊戲,並為新玩家寫出了建議。

結果表明,超過一半的參與者表示,他們更願意從成績最好的人那裡獲得建議,期望這能帶來獨特的好處。也就是說,大多數參與者認為建議者的成績是其指導質量的很好反映。

接下來,研究人員試圖發現,與排名較低或成績平平的人的建議相比,成績最好的人的建議是否能更有效地提高新手的成績。他們指派一組參與者(78人,平均年齡36歲,38名男性)玩一個單詞拼湊遊戲(顯示這是一個技能遊戲,而不是運氣遊戲),並寫出如何玩得好的建議(例如,尋找短單詞,思考後綴和前綴)。然後,研究人員把這些建議提供給了一組新的玩家(2064人,平均年齡33歲,890名男性),並分析這些建議對新玩家成績的影響。

結果表明,儘管成績最好的人相信他們的建議會對接受建議者幫助最多,接受建議者對成績最好的人的建議的評價也較高,且接受建議確實提高了接受建議者的成績(與不接受建議相比),但建議者的成績實際上對接受建議者的成績沒有影響。

也就是說,成績最好的人的建議是有幫助的,但平均而言,它們並不比其他成績較低者的建議更有幫助。換言之,成績最好的人的建議並不總是最有價值。(Tips from the top are not always worth top dollar.)

成績最好的人的建議之所以看起來更有幫助,研究發現,是因為成績越高的人提出的建議越多,而接受建議者錯誤地認為,數量多的建議有助於提高成績。也就是說,成績最好的人的建議看起來更好,是因為他們的建議更多。

必須指出,在某些領域和某些情況下,成績最好的人提供的建議可能會被證明是最好的。例如,許多奧運冠軍後來也成為最佳教練員。但這顯然並非常態。

為什麼我們不能期望從最成功的人那兒學到最棒的方法和技巧呢? 研究人員提出了一些潛在的原因。包括:

意識覺知缺失(Lack of conscious awareness)。無論是由於天性還是多年的實踐,成績最好的人可能意識不到他們所做的所有有助於他們脫穎而出的小事。

交流和觀點採擇困難(Communication and perspective-taking difficulties)。即使成績最好的人有方法和技巧可以分享,他們也可能無法從新手的角度(或回憶他們曾經面臨的挑戰)來交流有用的信息。

給出的建議太多。也許成績最好的人實際上提供了有用的、可操作的建議,如果遵循這些建議,就會提高成績。但由於建議太多,可能並沒有完全被遵循,致使這些建議並不比其他成績較低的人提供的有限建議更有效。

正如作者指出的,他們的研究最主要的局限性在於側重於「如何做」的建議,這與「做什麼」的建議大不相同。而這,恰恰可以證明老文的觀察和體會,因為在老文看來,能否發頂刊論文,關鍵恰恰不在於「如何做」,而在於「做什麼」。

諾貝爾生理或醫學獎得主彼得·梅達沃在《對年輕科學家的忠告》一書中寫道:「我可以很自信地說,任何科學家,無論年齡大小,要想取得重要的發現,都必須研究重要的問題。」

這意味著,是否研究重要的問題(做什麼),比如何取得重要的成果(如何做),重要得多。

最後,打個很俗的比方,如何發頂刊論文有如如何投資發大財。我們即使向「股神」巴菲特取經如何投資,可能也沒用,但盯住他在投資什麼,有可能使我們一夜暴富。

推廣講,想投資發大財,如何投資不重要,如果硬要說很重要(否則市面上不會隨處可見有巴菲特名字或名義的投資書籍了),那也遠不及投資什麼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