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言情小說家瓊瑤9歲時的上海之路

叩街問巷 發佈 2022-06-18T20:06:42.632277+00:00

說起台灣當代著名言情小說家瓊瑤,恐怕海內外無人不曉,誰人不知。她著有60多部言情小說,本本暢銷,拍成影視、部部賣座,賺盡海內外華人的愛與淚,人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瓊瑤」。

說起台灣當代著名言情小說家瓊瑤,恐怕海內外無人不曉,誰人不知。她著有60多部言情小說,本本暢銷,拍成影視、部部賣座,賺盡海內外華人的愛與淚,人稱「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瓊瑤」。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瓊瑤9歲那年在上海生活過一年。這一年的時光雖然短暫,卻使瓊瑤過上相對安穩生活,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還發表了平生第一篇微型小說《可憐的小青》,由此對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

後來,她還將她在上海的經歷,經過藝術的變異轉化,揉進《船》、《幾度夕陽紅》等長篇小說中。

可以說上海之行,是瓊瑤踏入大都市的第一站,對她一生的創作具有深刻的影響。回溯瓊瑤的上海之路,可以讓人看到一位作家的起始之點。

瓊瑤生於1938年,1947年,在歷經幾年逃難生涯,瓊瑤全家終於在四川重慶滬縣安定下來,這時瓊瑤的父親陳致平接到上海同濟大學的聘任,於是一家人便遷居到上海。

父母帶著四個孩子,開始在上海布置起一個全新的家。

這個家很小,只有一個房間,在上海市外白渡橋的一棟叫做「禮查大樓」的四層樓里。

說到禮查大樓就要說到禮查飯店,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見的浦江飯店。飯店由英國人阿斯多•禮查創辦於1846年。當時他見英租界對面蘇州河北岸黃浦江邊,風景獨好,便以低價購進這塊地後,建造了一座2層樓東印度風格的旅館。

1856年在外白渡木橋建成之後,旅館生意紅火,於是1906年為與外灘的匯中飯店爭客源,旅館拆除,原址上重建了5層磚木結構英式建築,計有正式套間112組,但仍難以與匯中飯店競爭,於是1907年資方又在該樓前建新樓。

新樓為英國新古典主義建築風格,立面採用文藝復興建築三段式處理手法,雍容華貴,大氣磅礴,有客房200多套,並設有酒吧、舞廳、彈子房等,是1930年代時上海最豪華也是最雄偉的飯店建築之一。

世界科學大師愛因斯坦、喜劇巨匠卓別林等許多中外名人和巨商富賈等都曾下榻這家酒店。

在新的禮查飯店建成之後,老的禮查飯店就變成「禮查大樓」,後來成為同濟大學的教職工宿舍。1949年後,因該樓主入口位於金山路43號,故改名金山大樓,至今金山大樓保存完好,仍有居民500餘人,屬北外灘街道。

瓊瑤在四十多年後描述道:禮查大樓很可能以前是個旅館什麼的,因為它每層樓都有很長很長的走廊,一面是天井,另一面就是一間間面積模式相近的房間,房裡附帶一個極小的浴室,沒有馬桶,大事小事都要到走廊盡頭的公用廁所里去。

條件雖然艱苦,但總算是闔家安定團圓,父親開始考慮三個大孩子的教育問題。於是,有一天,父親帶著瓊瑤及兩個弟弟走進了上海市第十六區國民中心小學。

第十六區國民中心小學就是如今的虹口區第一中心小學的前身,在峨眉路和塘沽路交界處。

此小學最初由公共租界工部局於1930年代初所建,命名為蓬路小學,淪陷期間改為日本小學。抗日戰爭勝利後為十六區中心國民小學。如今與他校合併成北虹高級中學。

從禮查大樓,到峨眉路,要走一大段路,需穿越大名路和長治路兩條大馬路。平常都是9歲的瓊瑤帶著兩個弟弟上課下課。

由於瓊瑤從四川來上海,講的是一口四川話,而老師和同學都講上海話,所以剛開始上學時,由於語言不通,瓊瑤的數學成績跟不上,兩個弟弟又經常「犯錯」,因此姐弟三個常遭老師訓斥,這讓瓊瑤感到非常難堪和苦惱。

冬天的上海很冷,瓊瑤和弟弟們又缺乏冬衣,冷得牙齒和牙齒打戰。每天三人手牽手地去上學,經過閔行路一帶賣糖炒栗子的攤子,多麼想買一包糖炒子來暖暖手、甜甜嘴,但是由於家庭收入捉襟見肘,父母沒有給他們零花錢,身上沒錢就吃不到。

後來時局動盪,物價飛漲,靠瓊瑤父親一人的教書收入難以維持全家生活,母親也只得去中學教書。這樣照顧小妹的生活也部分落到瓊瑤身上。

瓊瑤數學成績雖然不好,但很早就會背許多唐詩,閱讀能力很強。不久學會了說上海話,她就有了朋友,也漸漸熟悉了四周的大街小巷。

她家所在的這片區域,是最早的虹口境域,清咸豐年間已形成集市。塘沽路、峨嵋路、南潯路一帶有上海遠近聞名的「三角地菜場」,市井繁華,人口稠密,抗戰前就有「小東京」之稱。

瓊瑤一出家門就是鱗次櫛比的大廈,車水馬龍的馬路,上海給了她眼花繚亂的感覺,更激發了她善於幻想的天性。

她會一個人逛書店,直看到書店打烊;也會抱著妹妹,去外白渡橋上看船,看落日;和弟弟們去外灘公園奔跑一發泄體力。還時常去看她小四姨演的《北京人》、《雷雨》等話劇。

她的小四姨就是1940年代末活躍在上海影劇界的演員林榛,生於1921年,原名袁行正,是瓊瑤母親袁行絮的同胞妹妹。

林榛雖然是個胖妞,常演配角,但很有喜感,討人歡喜。她在《不了情》、《太太萬歲》、《哀樂中年》、《三毛流浪記》、《女籃5號》、《乘風破浪》等影片中都有突出表演,至今讓人難忘。

由此早慧的瓊瑤發現了看戲和寫作的樂趣。有一天瓊瑤隨手寫一篇小小說《可憐的小青》,寫完便放在書桌上。

不料,瓊瑤的父親偶然看到後,頗受震撼和感動,就幫瓊瑤寄給了《大公報》兒童版。很快這篇稿子就刊登出來。瓊瑤整天捧著那張報紙,興奮得茶不思飯不想咽,並開始迷上了寫作。追根溯源,可以說瓊瑤的作家夢就是從上海開始的。

但是不久內戰風雲又迫近,物價失控,生活更加不易,瓊瑤的父母就決定,由母親帶著四個孩子,先回湖南老家去,父親則留在上海,把一學期的書教完後回湖南,再作打算。

此後的1949年夏天,瓊瑤全家乘船由廣州進入台灣,從此她就在台灣度過了少年、青年、中年直至如今的晚年,成為譽滿華人世界的言情小說家。

值得一提的是,1965年瓊瑤在長篇小說《船》中,將男、女主角一家來台灣之前的生活經歷放在了上海,而且女主角的父親受男主角父親的介紹,在上海X大學任講師……顯然這是瓊瑤父親經歷的變異投射。

同樣,在另一部長篇小說《幾度夕陽紅》中,男主人公何慕天在抗戰勝利後也是先到上海經商,投身紡織業,最後才到了台灣。而且小說的題旨「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顯然又跟瓊瑤在外白渡橋常看落日,喜歡夕陽有關。

總之,瓊瑤雖然在上海只生活過短短一年多的時間,但上海這座東方「魔都」無疑給了她深刻而又長久的印象和記憶,豐富了她小說的外延和內涵。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