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年紀大了更容易長血栓?根源就在3點,做好4點能防範

問上醫 發佈 2022-06-18T20:43:13.644241+00:00

而上了年紀或者有慢性病的人,血液更容易粘稠,血管更加脆弱,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血栓,所以更需要防血栓。

血栓的形成原因,簡單來說就像水管,用久了就可能會被雜質、沉澱物堵住,血管也是一樣。

不過堵住血管的不是雜質,而是血液里的一些物質,比如 不溶性纖維蛋白、血小板、紅細胞等,在凝血系統作用下聚到一起,就形成了血栓。

而上了年紀或者有慢性病的人,血液更容易粘稠,血管更加脆弱,就會比一般人更容易產生血栓,所以更需要防血栓。

今天就從血栓產生的3個根源來講講,如何防血栓。


血栓產生除了抗凝系統出狀況導致凝血系統強勢,還需滿足三個條件:血管損傷,血流緩慢和血液粘稠。

條件一:血管損傷

如果血管內壁出現了破損,凝血系統就會發力形成血塊修補創口。因為抗凝系統處於弱勢,即使受損部痊癒,血塊仍然會增加,當達到一定大小時就形成了血栓。

哪些因素會導致血管損傷?

(1)高血壓、高血糖

  • 高血壓患者的血液每時每刻都在大力衝擊血管壁;
  • 高血糖患者血糖總是在刺激血管內壁,容易造成內皮破損;

所以三高人群都要非常重視血栓預防。

(2)某些疾病

一些病毒、細菌、腫瘤也會讓血管損傷,所以大手術(尤其是骨盆、腹部、臀部、膝蓋處的手術)、癌症和化療、心力衰竭、炎性疾病(如狼瘡、類風濕性關節炎、炎性腸病)、腎病綜合徵都能提高人得血栓的風險。


條件二:血流緩慢

如果河流中的河水流速太慢,河道中的泥沙就會因為水流緩慢而堆積在河底,造成河床越來越高,最終阻塞了河水的流通。

血管流的是血不是河水,但道理一樣。當血液流速過於緩慢時,血液中的不溶性纖維蛋白、血小板、紅細胞等更容易凝結成塊。這些正常形成的凝膠狀血塊淤積,就會逐漸形成血栓

哪些因素會導致血流緩慢?

(1)久坐不動

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下肢活動少,會使血液微循環減慢,增加血管垃圾,形成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血栓,如下肢靜脈血栓

甚至是4個小時以上的長距離旅行都可能導致讓腿部出現深靜脈血栓。

(2)高血脂

高血脂會讓血液粘稠、流動緩慢。


條件三:血液粘稠

人體血液中正常會含有一定量的脂質,比如甘油三酯膽固醇等,一旦含量超標就會沉積在血管壁上變成」垃圾「。

由於血液粘稠血流的速度也會變慢,「垃圾」越堆越多就形成了動脈粥樣斑塊。這些斑塊不但會堵塞血管而且還是「不定時炸彈」,隨時會破裂流入血管,引起凝血系統反應。

血小板和不溶性纖維蛋白會凝結成塊將流入血管的油脂包裹在其中,就這樣形成了血栓。

哪些因素會導致血液粘稠?

(1)高血脂

甘油三酯膽固醇超標。

(2)雌激素上升

雌激素的水平異常升高,會導致血液粘稠度增加,呈高凝狀態,能促進靜脈血栓的形成。

(3)吸菸

香菸中的一氧化碳會與血紅蛋白結合,減少攜氧量,誘發血液缺氧。不僅如此,吸菸還會使血管中"壞膽固醇"含量升高

(4)熬夜

長期熬夜會降低免疫力,增加心臟病風險。

熬夜時,人體大量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等,這兩種"激素"會讓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血液更粘稠,從而增加血栓、斑塊的形成。

(5)高熱量食物

肥肉、油炸等高熱量食品含有極高的膽固醇、脂肪及氧化物質,不僅會導致肥胖,還是高血脂症和冠心病的危險來源。

長期攝入超標,會導致血液膽固醇、甘油三酯的升高,加速動脈粥樣硬化和血栓形成。


日常中如何抗血栓?做好4件事

總結下來,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觸到的因素主要有4個:

  • 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
  • 久坐不動;
  • 吸菸、熬夜;
  • 常吃高熱量食物。

所以預防好上面4個因素,就能避免血栓形成。

(1)積極治療「三高」

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都是"師出同門"的代謝綜合徵。管理好血壓、血糖、血脂,能夠避免大部分疾病和併發症。

(2)多運動,少久坐、久躺

步行是一項簡單又好處多多的運動,建議每周至少3-4次半小時以上的散步。還可以選擇太極拳、瑜伽、慢跑等都。

此外,即使要坐著或躺著,也可以多活動腿腳,不要長期保持一個姿勢不動,以免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3)多喝水,少吃高脂、高油、高鹽食物

確保每天有足夠的水分攝入,尤其是早晨起床時,這有利於改善血液粘稠狀態,避免血栓形成。白天喝水時,可放些有顏色的小漿果,適當補充抗氧化劑,對保護血管有益。

(4)多吃抗氧化劑

氧化過程是損傷血管的重要因素。而一旦血管有損傷,就更容易沉積膽固醇,抗氧化劑,說白了就是具有抑制體內氧化過程的物質。

抗氧化劑含量豐富的食物有:堅果類(碧根果、花生、核桃、杏仁)、綠葉蔬菜、西紅柿、橘類水果等。


問上醫,讓更多人擁有健康,讓健康更簡單!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有用,請不吝您的點讚評論,這是對我們最大的支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