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改制02」——王莽的計劃經濟與貨幣戰爭

榮耀歷史 發佈 2022-06-18T21:42:03.548224+00:00

上文說過王莽推進激進變革的時代背景是儒家推動的復古運動,在經濟層面,大儒劉歆依據儒家經典《周禮》和《樂語》向王莽提出了「五均六筦」,筦通管,也就是管理的意思。

在上一篇中介紹了王莽推行的土改和廢奴運動,接下來介紹他在經濟層面推行的兩項重大變革——計劃經濟和貨幣戰爭。

01王莽的經濟理想主義

上文說過王莽推進激進變革的時代背景是儒家推動的復古運動,在經濟層面,大儒劉歆依據儒家經典《周禮》和《樂語》向王莽提出了「五均六筦」,筦通管,也就是管理的意思。劉歆此人很有意思,在光武中興章回中還會提到他,那時他已經改名劉秀,沒錯,和漢光武帝同名同姓。

漢武帝時期,為了籌措軍餉,劉徹下令鹽、鐵、酒官營,各地建立了相關的國營企業,當時這一政策受到的阻力頗大,朝野都認為這是與民爭利,若不是打擊匈奴高於一切,這項政策可能無法推行。漢武帝剛駕崩,朝廷就開了一次「鹽鐵會議」,討論是否回歸私營,在桑弘羊的陳述下,霍光力排眾議,拍板鹽鐵官營,釀酒回歸私營,一直持續到王莽的新朝。

「六筦」是在鹽鐵官營的基礎上加碼,把釀酒以及山澤營生等行業全部收歸國營,在王莽以及劉歆等人看來,士農工商,除了當官務農是最重要的,商業是最低賤的,需要打壓,民間沒必要搞那麼多商業,讓商人回歸田野才是正途。

很明顯王莽的這項政策比漢武帝更加激進,不僅是與民爭利了,甚至是不給商人活路了,不出意外激起了很大的民怨。

五均」指的是官府對市場物價進行統一管理,以每年二、五、八、十一月的物價為基準,按照商品質量制定上、中、下三等標準價格。可以理解為物價局定期公布物價。當商品價格高於官府標準價格時,官府按標準價格出售商品,促使市場價格回歸到標準;當商品價格低於官府標準時,官府不管,因為受損的是商人,不過如果農產品的價格偏低,官府按照標準價格收購!以上政策在六大城市推行,分別是長安、洛陽、邯鄲、宛城、臨淄、成都。

這是一套漂亮的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制度,就算是放到當代也不過時,但是在古代推行就有點理想主義了,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政策施行起來完全變了味道。

從最簡單的角度來看,標準價格的制定就留下了很大的官商勾結的操作空間,價格本來就是受到各種因素影響而隨機波動的,不同時候,不同區域的價格都不一樣,誰來統計這些價格,價格中的波動因素是否要剔除,怎麼剔除,還不都是當地官府一張嘴,說什麼就是什麼。

當官方資本想要賣東西時,把價格定高一點,想要收購時就把價格定低一點,如此操作下來,掠奪了民財,肥了官方資本,根本沒有達到平抑物價促進民生的初衷,而且這些民財沒有進入國庫,大多數進了私人腰包。

王莽還推行了一項貸款政策,民眾缺錢可以向官府借貸,如果是因為婚喪嫁娶,就不收利息,除此之外收年息10%,相較於現在企業的融資成本以及各種網際網路貸款平台,這個利率已經很親民了,算是一條惠民政策。

然而還是同樣的問題,初衷是不錯的,施行起來就完全不是那回事了。比如說規定是年息10%,婚喪嫁娶不收利息,膽子大的地方官員改成月息10%,無論何種用途都要收取利息,普通民眾又不知道國家政策,只能吃啞巴虧。

此外不借還不行,朝廷有指標,地方官為了達成考核標準向底層民眾攤派,明明不需要借款,也被安排上,無緣無故就要支出一筆不菲的利息,本就不富裕的生活雪上加霜,晚上睡覺時不由地問候王莽的十八代祖宗!

總結來看,王莽推行的經濟政策出發點都是不錯的,但是因為過於理想化,沒有考慮到施行過程中的限制,導致惠民之舉成了害民之舉了。這一點將會在一千多年後北宋拗相公身上重演。

02王莽的貨幣戰爭

如果說經濟改革政策還是相對靠譜的,那麼王莽的貨幣改革就完全是在瞎搞了,這也是傷害民生最深的一項改革措施。

還是先介紹下王莽貨幣改革的背景,依舊是儒家在作妖。當時有一個叫貢禹的大儒,他遊說王莽,說貨幣就是禍害,因為有了貨幣,才讓人有了攀比之心,有了物質欲望,上古三代沒有貨幣卻天下承平,因此建議廢除貨幣。另一位大儒師丹表示同意,建議恢復到以前以物易物或者用貝殼代替貨幣。王莽顯然是比較認同的,不過他沒有像這些大儒如此不切實際,沒有真正廢黜貨幣,而是基於現實需求推行了四次貨幣改革。

第一次是他登基之前,那時國庫空虛,王莽沒有能力發展經濟,於是學起了漢武帝,通過改革貨幣來掠奪民財。漢朝官方貨幣是漢武帝時期發行的五銖錢,王莽創造了三種新幣種,分別叫大錢、契刀、錯刀,規定一個大錢兌換50個五銖錢,一個契刀兌換500個五銖錢,一個錯刀兌換5000個五銖錢,但是一個大錢的分量只有12銖,大約相當於2.5個五銖錢。

如何掠奪民財呢?朝廷用2.5個五銖錢鑄造成1個大錢,然後到市場中換回50個五銖錢,一來一去賺了20倍!可能用五銖錢大家感覺不深刻,用金子做媒介,一個金元寶重5兩,現在官府鑄造了一個金條,規定一根金條換50個5兩的金元寶,而一根金條重12.5兩,官府用12.5兩金子換回250兩金子!

民眾也不是傻子,拒絕使用這三種貨幣,大漢王朝的金融市場一下子癱瘓了,出現了兩種情況,人們交易恢復了以物易物,還有就是市場上出現大量「假」的大錢。王莽也覺得不行了,於是推行了第二次變革。

第二次變革中,他廢除了契刀和錯刀,同時也宣布五銖錢不再流通,取而代之發行了一銖的小錢作為基礎貨幣,那麼市場中流通的是重12銖的大錢和重1銖的小錢,大錢價值50文,小錢價值1文,問題和第一次變革相同,明明大錢和小錢的分量是12:1,價值卻是50:1,聰明的勞動人民紛紛把小錢熔鑄成大錢,家庭瞬間富裕起來了,當拿著大錢出去換小錢時,突然發現大家的想法都一樣,手裡只有大錢,小錢都被熔鑄掉了,金融市場再次停擺。

第三次更折騰,不要大錢也不要小錢了,王莽搞了一套全新的貨幣制度,發行了六類貨幣,分別叫錢貨、金貨、銀貨、龜貨、貝貨、布貨,材料分別是金銀銅、龜殼、貝殼、布匹,一方面學習上古用龜殼、貝殼做貨幣,一方面也沒完全拋棄現實,保留了金屬貨幣。

六種貨幣又被王莽分為28個品級,不同貨幣、不同品級之間規定了換算比例,如果小學數學沒學好根本搞不明白,更不要說大字不識一個的農民了,於是大家私下還是以物易物,或者是偷偷用五銖錢交易,王莽的六種貨幣被完全無視,惱羞成怒的王莽下令,私用五銖錢被抓到後發配邊疆,然而還是阻止,只能進行第四次貨幣改革了。

最後一次王莽屈服於現實,不再把民眾當傻子了,廢除了大小錢和亂七八糟的貨幣,但是為了表示自己的突破性,他重新設計發布了貨布和貨泉兩種貨幣,貨泉重5銖,其實就是五銖錢,貨布可兌換25個貨泉,分量也夠,大漢金融市場總算是平靜下來了。

土改、廢奴、計劃經濟、貨幣改革,就像四場鬧劇,把全國上上下下搞得民怨沸騰,曾經被無數人追捧的王莽終於把自己作成全天下的敵人了,民眾壓抑著的怒火只需要一點火星就能點燃,很快這點火星將以王莽最熟悉的方式——「天意」降臨到這片大地,請關注下期——理想主義者的最終歸宿。


「王莽改制01」——一場由假穿越者偽裝的復古運動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