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生規培之殤,他們是醫患關係里最敏感的人

芥末堆看教育 發佈 2022-06-19T03:32:34.844563+00:00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旨在借鑑國際經驗,遵循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成長規律,從制度建設入手,全面提高我國醫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

高考結束,高三學生揮別「五年高考,三年模擬」。但對想要報考醫學院的孩子們來說,另一個「5·3」即將開啟——「五年本科,三年規培」。

2013年,國家衛生計生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建立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制度的指導意見》(簡稱「規培」),旨在借鑑國際經驗,遵循醫學教育和醫學人才成長規律,從制度建設入手,全面提高我國醫師隊伍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水平。

文件表明,培訓內容包括醫德醫風、政策法規、臨床實踐技能、專業理論知識、人際溝通交流等,重點提高臨床診療能力。考核認證包括過程考核和結業考核。合格者頒發統一制式的《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合格證書》(簡稱「規培證」)。

如今距規培制度落地已經過去8年有餘,實踐似乎並沒有預想的那般順利。不久前,芥末堆注意到一份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規培現狀調查小組的問卷,分析報告顯示,收集樣本中,有45%的規培生處於中重度抑鬱狀態,有28%的規培生處於輕度抑鬱狀態;有50%的規培生處於重度以及非常嚴重的焦慮狀態,有33%的規培生處於中度焦慮狀態。重壓之下,隱患不容小覷。而近年來,規培生時常出現在社會新聞當中,引起不小的輿論反應。

目前,規培人員主要有三類,單位人、社會人、研規。單位人指完成學業後找到工作,赴規培單位學習;社會人指畢業後沒有就業,進入醫院在三年輪轉完相應的科室得到規培證書後再找工作;研規即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讀期間進行規培。而對於規培生我們也並不陌生,就醫時專家診桌旁、大夫查房時身後都有他們的身影,更有甚者,部分醫院的運轉已經需要規培生充當主力。

學術研究、就業長征、不少醫學生在年近而立之時仍需父母資助,以致遲遲不敢步入人生下一個階段……曾經堅定的信念似乎不足以支撐夢想,規培生的困境,值得被更多人看見。

這一次,芥末堆和幾位醫學生聊了聊,他們大都聽從父母建議學醫,在規培制度落地前後入學,也在不同的階段想過轉行。如今他們中有人已經成為一名臨床醫生,有人即將結束規培正式走向工作崗位;有人曾想要有一番建樹如今只求順利畢業就好;也有人和男朋友在一起多年計劃步入婚姻卻對生活充滿擔憂。

「規培生都算不上廉價勞動力,就是義務勞動」

小溪 26歲 中醫臨床 專碩在讀

我還記得高考結束報志願的時候,家裡比我大很多的哥哥姐姐幫我規劃,我自己默默選擇了他們沒有提到的中醫,因為我真的喜歡。剛入學的時候每天過得很開心,雖然離家遠,但一想到能為年邁的爺爺奶奶做點什麼,也挺有動力的。

後來就發現我天真了,我不想學西醫,以為中醫和西醫不同,沒想到命運都一樣。本科畢業的時候想已經學了那麼久,轉行太虧了就繼續學吧,而且本科畢業基本上是不可能進三甲醫院的。

考研的時候在學碩和專碩里猶豫過,本來是想從事科研為醫學事業做點貢獻的。可是本科已經比大部分專業多了一年,學碩結束如果想上臨床還需要規培,等於研究生畢業正式工作時已經比同齡人至少多花費三年。選專碩就可以縮短讀書時間,研究生期間直接規培,畢業證、學位證、規培證都有,比較划算。

讀研之前有心理準備,累是肯定的,多累我都忍。可是上了臨床才發現我又天真了。我們不是一直跟著自己的導師出門診,需要在醫院的各個科室輪轉,需要很快熟悉醫院工作、病人收入和出院的流程、病歷系統、工作系統……在一個科剛熟悉下個月又換科,雖然系統都差不多,但是每個科室要求跟疾病都不一樣。

按道理臨床就是收病人管病人處理病人,我們按照住院醫師培訓,做這些其實是應該的,但是總感覺哪兒不對勁,簽字跑腿兒雜活累活就都到我們身上了。規培學到的跟付出的完全不對等,我們都不是廉價勞動力了,簡直就是義務勞動,最大的收穫是知道如何管理一個病人。

臨床工作本身就很忙,好的帶教老師會抽出時間講一講本科室的常見病等,有的科室就是按部就班給幹活去的。晚上下班很累,宿舍基本都是學校給租的酒店,單程通勤時間都要超過一小時,還有自己研究生課程、科研壓力,開始還想有所作為,現在真的就是順利畢業就行了。博士就不想了,環境不怎麼好,也可能是我水平不行。

不過在生活方面我沒什麼壓力,基本上兩點一線,花錢的地方比較少,我們學校給學生的補貼相對多一點,大部分學校每個月只有600,醫院給幾百,再加導師補貼。這方面其實不同的省市差距挺大的,我有同學在上海,他們那邊有的醫院是按照臨床工作量給研究生錢。

「聽父母的話學醫,說醫生有編制,現在腸子都悔青了」

王洋 27歲 麻醉大夫 本科畢業 單位人規培

學醫並沒有什麼特別崇高的理想,就是父母說學醫好,當醫生有編制,我也沒有明確的目標,那就聽父母的話試試吧。現在就是後悔學醫,腸子都悔青了,可是不幹這個也不行了,也沒有別的技能。

我高考報志願那年還沒有規培制度呢,上著上著學突然實施,我就覺得完了,本想著畢業之後開開心心上班去,結果又要搭進去三年。主要是我不想繼續讀書了,沒什麼動力,有醫院要我我就去。因為規培單位需要自己找,如果我畢業即失業,就得以社會人的身份去規培,處境會很不一樣。

所幸找工作的時候比較順利,而且我們單位託管給有規培資格的醫院,申請規培的時候投簡歷、面試也都相對容易一點。不過開始規培後心態就崩了,干雜活兒是所有規培生的命運,我也沒什麼可抱怨的。

麻醉科早出晚歸是常態,稍微好一點的是我們醫院周末節假日不手術,有休息。我們科規定是,兩年在自己科,一年出去輪轉其他科室,比如普外、心內、呼吸、ICU都在這一年轉完,每個科待一到三個月不等,也是為了全面發展吧,了解其他科室治療的疾病和治療方法,畢竟人是一個整體,不能單獨把壞的地方卸下來修補修補再安上。

我規培期間壓力最大的就是錢。規培單位只給提供一年宿舍,剩下兩年得自己租房。我們醫院還好,在規培單位旁邊給租了酒店,但最近說漲價了要換地方,一想到通勤時間要變長,就更沒什麼幸福感可言了。

可如果是社會人規培,後面兩年只有規培單位給的幾百塊租房補助,加上規培生工資本就很少,還要拿出來大頭兒去租房,又學不到什麼東西。我有個朋友有一次在群里發了他的工資單,我有焦慮,也真的對錢有種渴望的感覺,但是節省一點、減少社交什麼的也能夠,不需要家裡貼補,好在我馬上就要結束規培了。

同樣是在文章開頭提到的那份問卷調查分析報告中,有70.52%的受訪者每個月拿到手的國家補助+醫院飯補+勞務少於1500元每月。

「不知道八年學了啥,但規培至少讓我知道遇到不會的病去看哪本書」

文文 28歲 本碩連讀畢業 中醫臨床醫生

我從小比較乖吧,家長讓我幹啥我就幹啥,我其實本來也沒什麼憧憬,但入學後還是有點心酸。醫門一入深似海,想退出可不能夠。入學不到一年頒布的文件,當時很煩躁。因為本碩連讀學制已經很長了,規培會讓我多讀一年書。

本科階段結束碩士升學的時候可以自己選擇專碩和或學碩,如果選專碩就加規培變成「5+3」,學碩的話按原本七年制規划走,畢業後再規培。我當時向醫院了解了一下,沒有規培證很難找臨床工作,就選了專碩。

讀研的時候國家給的補貼是800一個月,每年發10個月,我必須靠家裡支持,因為學費每年一萬,規培也很忙完去沒有時間出去兼職。壓力特別大的時候就和朋友發發牢騷,因為學醫人都感同身受。

說實話規培期間收穫這方面也是要看學校,西醫規培收穫挺大的,中醫的話我覺得真不如師徒那種,規培期間也就是寫寫病歷。不過正式工作之後,我覺得規培至少讓我知道遇到不會的病去看哪本書。

碩士畢業後我考過博,我到現在都懷疑我八年學了個啥。我不喜歡科研,考博完全是需要文憑好找工作。但是沒考上,就退而求其次找了個很一般的工作,因為沒得挑。碩士想留省會城市很難,所以只要單位要我我就沒辦法追求其他條件。

我現在就感覺是把自己賣給了醫院,完全沒有什麼個人生活。每次我想干點啥,總有其他事情干擾,我們也沒有年假之類的東西去安排自己。因為醫院總是莫名其妙布置一堆事,比如利用休息時間采核酸,也沒有加班費。工資什麼的加起來比我認識的同齡人非學醫的低得多,完全不夠生活。我有個朋友這兩年在規培,還時不時被醫院安排去醫院大門口量體溫,看碼綠不綠。

「被患者指著腦袋罵,我只想挨完罵趕緊回去把活幹完」

Sherry 30+ 中醫臨床 博士研究生在讀

小時候沒有太大想法,家人讓學醫就學了。入學之後和自己的預期也非常不相符,本科畢業的時候對自己的未來沒有太大的規劃,隨波逐流,大家都考就跟著考了個碩士,我那會兒剛好趕上制度改革。當時想轉西醫,學校要求必須得上學碩,我不想碩士畢業再花三年時間規培,就繼續學中醫選擇了專碩。那會兒剛施行規培制度,就很茫然,西醫可能很早之前就已經開始這種模式,有一套比較標準化的操作流程,中醫感覺就不是很適用,在醫院裡也不可能像以前老中醫似的那麼具有特色。雖然濾鏡更碎了,但是學了8年捨不得,就讀了博。

我的上一屆是第一年承認規培證,他們畢業了還得再去規培,相比之下我還是幸運的,畢業就有規培證。而且規培制度落地之前不分專碩和學碩,碩士需要做什麼由自己的導師定。老師讓學生在本科室鍛鍊,那就不用轉科,在自己的科室學習一年,基本上本科室的疾病就都會治療了。如果老師覺得你在這學一年差不多了,他就安排你第二年去做實驗,所以如果想獲給自己傍身的技能,通過這種長時間的訓練基本上都可以達到。

但是規培就不一樣了,雖然見識更廣,可走馬觀花轉科下來,完全不深入。以前覺得大夫專業性太強只會看自己科的病,但是輪轉完了之後連自己科的病都不會看了。而且但凡是老師覺得又繁瑣,學術上又不需要太高學歷只消耗體力的活,基本上都是學生去干,就是學生每天在努力提高自身實力的同時還要花很多時間去做些別的工作。

所以就是規培制度出來了但是沒有細化該怎麼做,在中間吃學生紅利的人太多了。加上現在醫患關係很敏感,少數情況下就算不是學生的錯也要學生去道歉。剛開始接觸臨床的時候經常會有患者因為對醫療制度的不滿意,然後對學生泄憤,因為面對醫生患者是不敢的,最開始很難過,後來一點一點習慣了,現在就算患者指著腦袋罵,我只想著你罵完了我回去趕緊把活幹完。我們在門診就列印藥方、寫寫病歷,跟師學習的過程被弱化,只是在工作。感覺自己學到很少,但是不知道是我個人的問題還是社會普遍問題。

我碩士規培的時候是每個月600元補助,每年發10個月,相當於國家每年給六千,除了這個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導致我那段時間完全靠父母養活。正常醫學生讀到碩士已經差不多24歲了,畢業27,這三年按照人生規劃是該找對象了,也不好意思管家裡要錢。

最坑的是有的學校有強制性要求發論文才可以畢業,還不給報銷發論文的花費。現在發一篇論文好幾千,想多發幾篇論文就得向家裡伸手。可要是論文少,找工作就很難,單位還想找一個臨床和科研都能做的,這真的是個悖論。

而且現在就業壓力也很大,不是說博士畢業就一定有個好工作,人太多,崗位太少,大家就瘋狂地卷。找工作也不是你去投簡歷人家就要,同批競爭博士幾十上百個。很多東西都是一個連鎖反應,如果導師不是個大牛,沒有那麼強的雄厚的科研能力和人脈關係,就會導致課題比較少,成果產出也比較少,那簡歷上的閃光點就比較少,所以是找工作這個事情,有時候是個玄學。

如果讀學碩,考博時現在只能選擇學術型博士,就算是能選擇專業型博士,在讀博的這三年裡也不可以參加規培,必須得畢業以後,所以如果還想做臨床,付出的時間就會更多。搞科研進研究院也難,具體能走到哪一步都不確定,這種可能會去做博士後或者其他事情吧。而且女博士相親的時候會被歧視,人家會覺得你肯定是一個在事業上要拼一拼的人,希望找一個顧家的。可如果工作了以後再規培,規培工資就那麼點,結婚生孩子了,日子過得會很緊巴。

這麼多年下來,最大的收穫可能就是有個畢業證,發了幾篇文章,學了點知識。盤點一下人生中很重要的這幾件事兒,成家立業,別人已經步入生活正軌而我啥也沒有。但我自己就會很焦慮,擔心以後找不到好的工作,不能有一個很好的事業的發展,而且我身體不太好,如果年紀大生完小孩可能身體會更不好,或者說我可能會根本生不出來小孩。我只能安慰自己一定要好好活著,還有人比我更慘,人家都堅持著活著呢,我也得咬牙挺著,也許以後的日子會漸漸好起來吧。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小溪、汪洋、文文、Sherry均為化名)

參考資料:規培現狀調查結果https://mp.weixin.qq.com/s/-BnqcehMDY7mpAs0R2irOQ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