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哥斯拉」川西KX3,載重460噸的水上飛機,連發動機都有16個

大國紀錄 發佈 2022-06-19T08:04:14.656722+00:00

它被稱為「空中哥斯拉」,最大載重高達460噸,能容納9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載重量是當時最大的軍用水上飛機的近10倍,續航里程可達到1.8萬公里。

它被稱為「空中哥斯拉」,最大載重高達460噸,能容納900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載重量是當時最大的軍用水上飛機的近10倍,續航里程可達到1.8萬公里。但是,沒有人見過它的真面目。它究竟是什麼神秘武器?它最後為什麼沒有面世?

這一瘋狂的想法,來自於二戰末期的日本。當時,日本在瓜達爾卡納爾島戰役中慘敗,海陸空三軍都損失慘重。美國就此切斷了日本的海上交通線,導致日本困守在亞太地區各個島嶼上的士兵,無法獲得物資補給。

日本也曾試圖通過商船向駐守孤島的士兵運送物資,但都遭到了盟軍的攻擊威脅。無法獲得補給的士兵,只好在島上自生自滅,瘧疾、飢餓、腹瀉等各種疾病在駐島士兵間肆虐,造成了大量的戰鬥傷亡。

這場戰役的失敗,讓日本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它在二戰的敗局已定。但日本不死心,仍痴心妄想能扭轉戰局。於是,日本政府向當時的川西飛機公司,提出要研製一艘能載重460噸,比航母還大的超級飛行艇,能一次性向戰場投送900名生力軍,及大量戰爭物資。

作為當時日本製造大型飛機最厲害的軍火商,川西飛機公司認為日本政府這一瘋狂想法,簡直是天方夜譚。畢竟當時最大的水上飛機德國BV222,最大起飛重量才49噸,而日本政府要求的載重量是它的近10倍。

政府命令,無法拒絕的川西飛機公司,只能將這一研究項目命名為KX3,並以當時日本最大的水上飛機H8K為原型,在原有的尺寸基礎上,將機身按比例放大。整個外形沿用了H8K很有特色的船型機體,在KX3的機翼兩邊加裝了兩個巨型的浮筒,讓它可以在水面上起落。

它的機身長度為162米,翼展達到了180米,比當時日本許多現役的軍艦還要大,機翼的面積更是超過了當時一艘航母的甲板面積。KX3龐大的體積,需要近62名機組人員才能驅動。

KX3誇張的460噸載重量,堪比曾是世界第二大的運輸機安124的載重量,但推進系統卻不能參照安124的噴氣式發動機,那這一龐然大物如何才能上天呢?

經過川西飛機公司工程師的精密計算、反覆驗證,最後得出KX3需要12個單機輸出功率為7000馬力的NE201渦輪螺旋槳發動機,並排安裝在機翼上,才有可能驅動這架巨型飛機。

而這12台NE201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全部出自當時德國有名的飛機引擎製造商「寶馬公司」,也就是現在著名的汽車品牌。

即便如此,工程師仍然覺得不夠,所以,在後續的改進計劃中增加了4台日本三菱重工發動機,作為輔助動力。由此,KX3搭載的發動機共計16台,總功率達到13.2萬馬力,最大航速預計能達到740公里每小時,滿載的情況下,最大航程為1.8萬公里。

這個航程,別說飛抵太平洋的各個島嶼了,飛去全球任意一個角落都可以。照這樣看,KX3妥妥的是一架運輸機。但是這麼龐然大物去哪兒都是個焦點,怎麼才能讓它成為「活靶子」呢?

川西飛機公司的設計團隊就想出了,在KX3加裝19挺25毫米的機炮和一挺50毫米的機炮,這戰鬥力跟美國現代的「空中炮艇」攻擊機有得一拼。按二戰時期戰鬥機的火力配置來說,KX3被稱為「空中武器庫」都不過分。

就在工程師們得意洋洋地以為這一方案完美無缺,KX3很快就能橫空出世時,卻發生了一件事,讓這一想法化為泡影。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通過廣播,向全國公告,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這讓KX3的研發進程被徹底擱置了。川西飛機公司苦心研發了兩年,直到此時,也沒有研製出一架原型機,可見KX3的研發難度不是一般的大。

雖然KX3研發失敗了,但日本在水上飛機方面的設計水平依舊是享譽世界的,最著名的當屬PS1和US2了。這兩架都是由日本新明和工業公司研製,它就是當年的川西飛機公司。

PS1型水上飛機是一架反潛巡邏水上飛機,在1966年開始研製,1967年10月5日首次試飛,直到1990年退役,PS1共交付了23架生產型飛機和2架原型機。

它的機身是全金屬半硬殼的,翼展有33.15米,機翼面積是 135.8平方米,機長 33.46米,大長寬比,腹部是V形設計,單斷階滑水船底。機頭兩側有擋水板,機身被一塊隔板分為上下兩層,下方兩側的螺旋槳線後面有抑波槽。

KX3最大起飛重量是 43000千克,最大平飛速度 是547千米每小時,最大航程為2168千米,採用了四台通用電氣公司的渦槳發動機,單匹輸出功率為3060馬力。

在水面停泊時,它是用船體和近翼尖處固定的穩定浮筒,在陸地降落時,是用可收放的前三點式起落架。

為了儘可能降低著水和起飛速度,PS1裝載了附面層控制系統和大的襟翼,充分利用了螺旋槳滑流效果。它還採用了吹除式方向舵、襟翼和升降舵,以及自動飛行控制系統,來保證低速飛行時的操縱性和穩定性。

也正是因為它的航速低、續航時間短,日本海軍不得已在20世紀90年代,將其全部替換成US1A。

雖然它能在浪高3米、風速每秒25米的情況下順利下水,最大航程也超過了3000公里,但依舊不能滿足日本海上自衛隊的需求。於是,日本新明和對US1A進行了全面升級,就是後來的US2。

它與US1最大的不同是著水和離水的操縱性能,還有機載設備。US2安裝了線控操縱系統、綜合儀錶板和增壓式座艙,發動機換成了AE2100,螺旋槳由3葉改成6葉,減輕了主翼、消波板和浮舟的重量。

整體性能有了質的飛躍,飛行高度是US1的兩倍,高達6100米,飛行速度提高到每小時555公里,最大航程增加到4600公里,水上滑跑起飛距離由735米減少到460米,整整縮短了38%,而水上著陸最短距離減至220米。

相比較其他國家的同類型水上飛機,US2在這方面還是非常優秀的。例如,加拿大的「投彈手」CL415,起飛距離為814米,著陸距離為665米;俄羅斯的「別里耶夫」Be200,起飛距離為1400米,著陸距離為800米。

它還加裝了壓力機艙系統,是世界上第一款裝有增壓裝置的大型水上飛機。可使US2的飛行高度提升至9000米以上。同時,US2還採用的玻璃駕駛艙,提高了海上搜索營救的可靠性,使用的衛星通信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目標搜索雷達和前視紅外夜視裝置,以及湯姆遜公司的「海上霸王」雷達,能讓US2在惡劣天氣中執行任務。

由於US2優越的性能,印度政府在一次聯合訓練後,就有意向日本進口該型號水上飛機。但目前仍未有實質性進展。

雖然日本對水上飛機的研製,經驗豐富,成果頗豐,但世界上最早的水上飛機不是出自日本之手。

1910年3月28日,世界上第一架能在水面上起飛、降落、停泊的水上飛機「法布爾水機」在法國試飛成功,這標誌著世界上第一架浮筒式水上飛機誕生了,後來這架飛機被法國航空航天博物館所所收藏。

它的名字來源於發明者法布爾。出身船舶世家的法布爾,從小就對工程學感興趣,不僅繼承了父親的手藝,還想研製出能在水面上起降的飛機。

說干就干,在馬賽耶穌學院讀書期間,法布爾就開始研究飛機和螺旋槳推進器的設計,還申請了多項漂浮裝置的專利。終於在1909年,他研製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水上飛機,但沒有試飛成功。

同年年底,法布爾設計了第二架水上飛機,並於次年,親自試飛成功,於是,他給飛機親自取名為「法布爾」。

而世界上第一架船身式水上飛機,也是來自法國,由飛行家德諾設計、製造,名為「雅克·多內」,是為了感謝多內的資助。這架飛機於1911年開始研發,直至1912年4月13日試飛成功。

所謂船身式水上飛機就是把機身設計成船的樣子,因此,它不需要另外安裝浮筒,就能讓飛機像船隻一樣漂浮在水面上。但是,為了保持在水面上的穩定,船身式飛機還是會在兩側機翼下安裝小型輔助浮筒,因此,它也被稱為「飛船」,

為了讓飛機產生向上的水動升力,德諾把機身前面的截面設計成三角形,機身下面也設計了個坡面,能更高地在水面上抬升。

這架飛機採用了法國生產的尼奧姆歐米伽7缸星型航空發動機,50匹馬力,翼展10.86米,機身長8.4米,整機重650公斤,最高時速每小時97公里,有兩個座位,可搭載一名乘客。

第一次試飛時,因為德諾沒有掌握好飛行高度,導致飛機一頭扎進水裡,翻了個底朝天。吸取了第一次的教訓,德諾將「雅克·多內」的橫截面改成矩形。後來,德諾又將「雅克·多內」拉到塞納河畔進行試飛,七八次都成功。

而我國的第一架水上飛機是甲型一號,由巴玉藻、王助等人於1919年8月成功研製。

但是英國人嘲諷它「像個大玩具,只能供人觀賞,絕對飛不到天上去!」為了證明我們的實力,孫中山先生的侍從武官、時任航空局局長楊仙逸親自試飛它。

1919年8月9日,在發動機的轟鳴聲中,螺旋槳飛速轉動,「甲型一號」緊貼著水面滑行一段距離後,騰空而起,有力地回擊了英國人的冷嘲熱諷。

如今,我國還自主研發出了鯤龍600這種水陸兩棲的飛機,填補了我國航空器在這一型號上的空白。打破了西方的技術壟斷,成為了少數可以自主研製水陸兩棲飛機的國家。

它是我國大飛機的三劍客之一,是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陸兩用飛機,2018年10月20日,它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現水上首飛起降。

鯤龍600的性能十分優異,最大航程4500公里,救援半徑高達1600公里,可覆蓋我國大部分海域及專屬經濟區,最大巡航速度為每小時500公里,最大載人數可達50人,比日本的US2還多30人。

水上飛機的發明雖然是為戰爭服務,但是後來多用於搶險救災還有海上救援活動,也算是造福人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