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不求名,退不避罪」最好的典範——張良

睿語佳音 發佈 2022-06-19T11:44:33.465224+00:00

秦末漢初,軍事謀略家張良曾致力於輔佐劉邦滅秦,振漢擊楚,平定天下,可謂功臣第一。但他對功名利祿視為「薄紙」,從不去刻意爭取,而對劉邦作戰指揮的失誤卻從不忍讓,還全力抗爭,使其改正。

秦末漢初,軍事謀略家張良曾致力於輔佐劉邦滅秦,振漢擊楚,平定天下,可謂功臣第一。

但他對功名利祿視為「薄紙」,從不去刻意爭取,而對劉邦作戰指揮的失誤卻從不忍讓,還全力抗爭,使其改正。

劉邦起兵初期,對秦作戰,由於他急於西進,對秦軍固守的苑城(今河南南陽)置之不理,卻帶兵越過了苑城向西行進。劉邦這樣用兵風險是極大的,但自己卻毫無察覺。

此時,張良拋開個人得失,勸誡劉邦儘快退兵,還提醒劉邦說,如果不攻下苑城的話,苑城的敵軍會從後面追來,秦軍的主力會在前面堵截、阻擋,我方將有全軍覆滅的危險。

劉邦深表震驚,連夜返軍,並用重兵將苑城層層包圍。

次日清晨,苑城秦將登城,望見劉邦兵臨城下,戰旗飄揚,營帳無數,自感大勢已去,便投降了劉邦。

劉邦竟兵不血刃,沒有大動干戈,就輕鬆拿下了苑城,解除了西進的後顧之憂。

這離不開張良的高瞻遠矚,多謀善斷,才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

張良善於出奇計,巧安排,既能轉危為安,又能乘隙而入,屢屢獲勝,其功可謂大矣。

然而可貴的是,張良並不居功自傲,還坦誠大度,不計功名,不貪富貴。

劉邦稱帝後,曾讓張良自己選擇位於黃河下游、經濟發展較早、素以富饒著稱的齊地三萬戶為封邑(賞賜他風水寶地),但張良卻說:

「當初我在下邳起事,與主上會合在留縣,這是上天把我交給陛下。陛下採用我的計謀,幸運的是(我的計策)經常生效,我只願受封留縣就足夠了,不敢承受三萬戶。」於是劉邦應允,封張良為留侯,同蕭何等人一起受封。

後來,張良看劉邦天下已定,就漸漸退出了官場,經常託病不出,閉門謝客,深居簡出,潛心研究古代軍事理論,花費很大精力整理了春秋戰國以來一百八十家軍事著作,為古代軍事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孫子兵法》裡曾提出了「進不求名,退不避罪」的一種極為可貴的將帥武德,體現了將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無私無畏的精神風貌。

孫子提倡,將帥應當具有光明磊落、胸懷大度、不為功名所引誘、不為罪責所困擾、敢於為戰爭的勝負承擔責任的武德。

因為軍隊作戰總會有進有退,有勝有負,只有把個人的名利功罪拋在一邊,牢記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才能在戰場上審時度勢,統攬全局,根據實際情況進退自如,把戰爭逐步引向勝利。

否則,利慾薰心,患得患失,必然會招致戰場上的失敗。

歷史上,但凡功勳累累、戰績輝煌的將軍,無不坦誠剛直,居功自謙,不爭功名,不掩過失,張良也不例外。


歡迎關注我,共同探討有價值的事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