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教融合走新路

國際萬花筒 發佈 2022-06-20T04:40:59.504614+00: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青少年兒童的國民素質教育,體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對於促進其健康成長、錘鍊意志、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意義。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基礎教育是面向全體青少年兒童的國民素質教育,體育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對於促進其健康成長、錘鍊意志、健全人格等具有重要意義。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印發的《關於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的意見》就加強體育特別是推動深化體教融合,進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如何因地制宜加強學生體育素養,促進文化學習與體育鍛鍊協調發展,實現高水平體教融合?這是廣大學校面臨的一道必答題。就此,本報記者近期走訪了北京的兩所中學,深入了解兩校推進體教融合的探索與實踐。

體育搞好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樣了

「受長期的應試教育影響,的確有不少家長和學生認為體育課是『雞肋』,覺得只要文化課成績足夠好,身體素質、心理素質差一些沒有關係。這種『一俊遮百丑』的觀念源於對體育的育人價值的錯誤理解。」北京陳經綸中學教育集團校長劉雪梅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如是表示。她指出,在「育全面發展的人」的價值體系中,體育是獨特的、不可替代的。」

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同樣肯定體育的重要性。在他看來,體育比賽是在既定的、公認的規則之下決出勝負,日常體育訓練和參與比賽的過程不僅可以鍛鍊身體、增進體質,而且能夠磨礪堅強的意志、培養規則意識和正確的輸贏觀。

「我們從小學到大學,有一門課從來沒有中斷過,那就是體育。有人認為搞體育耽誤學習,其實恰恰相反,二者相輔相成——體育搞好了,人的精神面貌就不一樣了,有精氣神兒,學習效率能低嗎?」王殿軍說。

正是源於這樣的認識和理念,兩所學校在體育方面都下足了功夫。面向普通學生實現體育課的全覆蓋,比如陳經綸中學從2001年起就推出「每天一節體育課」,培養學生的運動習慣和運動技能。該校還利用朝陽區體校資源優勢,聘請手球、籃球、射箭等運動項目教練員,在每周2節體育活動課上,開設桌球、羽毛球、網球、排球等十多項任選課程,小班化、精細化教學滿足學生的多元運動興趣需求。

競技體育要鬥勇,也要鬥智

2021年7月24日上午,東京奧運會開賽首日,射擊運動員楊倩,在女子10米氣步槍決賽中一舉奪魁,為中國代表團拿下首枚金牌。三天後,她拿下第二枚金牌。同樣在這屆奧運會上,運動健兒施廷懋,先是搭檔王涵奪得女子跳水雙人三米板冠軍,接著獲得女子跳水三米板冠軍。

楊倩和施廷懋都是清華附中培養出來的學生運動員。

王殿軍說,在清華附中,體育生的文化修養絕不會落下,他們每天訓練二三個小時,剩下的時間和普通學生一樣學習文化課。到高中訓練壓力稍微大一點,會單獨編班調整節奏,系統地安排保證他們文化課和訓練兩不誤。

「競技不是單靠蠻力就可以取勝的,要鬥勇,也要鬥智。」王殿軍介紹,通過馬約翰體育特長班,清華附中為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輸送了600多名優秀的學生運動員。

對體育生來說,學好文化課是「體教融合」的應有之義。如何加強體育特長生文化課學習?劉雪梅介紹,陳經綸中學組織集團25所校區的200餘位體育教師參與「體教融合」主題研討,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一系列被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陳經綸中學把文化課學習作為加強體育社團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以社團成員之間的互幫互助、交流研討等作為促進文化課學習的重要手段,既增進了友誼,又提高了文化課成績。

除了讓體育生變得更有智慧、更有修養外,重視文化課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讓學生有更豐富的知識和視野,獲得更全面的發展,更好面對未來的挑戰。王殿軍說:「體育生的方向是競技,但總有一天,他們會離開賽場,他們在文化課上所收穫的將是實現人生轉型的重要儲備,助力他們走好未來的路。我們重視體育生文化教育,實際上是對他們一生負責。」

無體育不教育、無體育不學校

在體育教育與人才培養管理方面,陳經綸中學與清華附中在探索中實現創新。

「無體育不教育、無體育不學校」。陳經綸中學積極進行運動教育模式、深度學習教學改革,開展「學、練、賽、評」一體化體育課程體系研究。劉雪梅表示:「學校已經建立『健康知識+基本運動技能+專項運動技能』的教學模式,構建起常態化校內競賽、校際聯賽、區域選拔賽以及市交流賽無縫對接的體育競賽體系,實現學生人人有項目、年級班班有隊伍、學校月月有賽事。」

清華附中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的科學性和規律性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王殿軍分享了學校體育的「三個層次」理念——第一個層次是鍛鍊學生的身體素質,保證身體的運動量達到一定程度,確保身體素質、整體機能得到了鍛鍊和提高;第二個層次是讓學生在讀書期間發現興趣項目,通過開展社團活動等不斷練習,養成可能延續終身的運動愛好;第三個層次是發現孩子的天賦,培養未來的優秀運動員。

「如果我們能因材施教,讓每個有運動天賦的孩子都能找到適合他的教育方式,那麼我們國家的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就會層出不窮。」王殿軍表示,未來要進一步挖掘和總結在競技體育、人才培養、體教融合等方面的經驗和做法,形成規律性認識。「希望能夠在更多地方推廣,讓更多孩子受益。」(本報記者 劉少華)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2年06月20日 第 09 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