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把教育做成了生意

今西安 發佈 2022-06-20T09:53:09.302416+00:00

作為教育大省,陝西為本年度高考貢獻了32.3萬名考生。一年又一年的高考收割了一茬又一茬的學生,比較有趣的是:研究一下近些年的「高考光榮榜」,我們發現,雖然姓名各異、性別不同,但在「紅榜」上名列前茅的學生們,似乎總是來自有限的幾家學校。

文/ 三無青年



2022年6月7日,一年一度的高考就將在全國各地緊鑼密鼓熱火朝天地上演。近1200萬名莘莘學子也將迎來自己人生中的一大岔路口。



作為教育大省,陝西為本年度高考貢獻了32.3萬名考生。他們的前途,也與這場全宇宙規模最大的考試緊密相關。


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新人勝舊人。一年又一年的高考收割了一茬又一茬的學生,比較有趣的是:研究一下近些年的「高考光榮榜」,我們發現,雖然姓名各異、性別不同,但在「紅榜」上名列前茅的學生們,似乎總是來自有限的幾家學校。而從今年的狀況來看,很可能歷史仍然會重演。


我們猜不中高考的過程,但結果卻總是驚人地相似:把去年消息里的人名改一下,然後Ctrl+C再Ctrl+V過來,就是今年的「高考捷報」了。




01


家家都有難念的經,子女的教育問題就是讓無數父母感覺最難念的那本經。


在很多家長的眼裡:高考高分、考上好大學、找份好工作、出人頭地、光宗耀祖這幾個概念之間是環環相扣的,所以要想達成光宗耀祖的人生巔峰,就必須首先給自己定一個容易實現的小目標,比如進入一所名校。



提到西安的名校,大家基本都會想起「五大名校」:高新一中、西工大附中、交大附中、師大附中和西鐵一中。每次高考分數出爐,排行榜上靠前的位置幾乎永遠被這幾家瓜分,而在榮譽的另一面,名校們又總是處於爭議的風口浪尖上。


正方讚揚:高考是人生中最公平的一次競爭,而正是名校給了很多出身寒門的學子競爭人生巔峰的機會。好成績又不是吹出來的,名校的學生能考高分,說明人教學資源好、實力強,有什麼可酸的?


西安高新一中


反方質疑:這些名校幾乎完全剝奪了孩子們人生中本應是最精彩絢爛的一段時光,大搞「題海戰術」,把教育辦成了車間流水線,走出來的基本全是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考試機器」,這到底是學校,還是工廠?



當然,不管支持還是反對名校們的這種教育模式,至少大家看著人家的學生一年又一年接二連三在高考光榮榜上霸榜,內心肯定都是羨慕的。於是雖然嘴上嚷嚷「要減輕學生們的負擔」,但口嫌體正直,每天去名校「交流」、「學習」的校長、教導主任們還是如過江之鯽絡繹不絕。


內卷,也要從娃娃抓起啊!




02


現在問題來了:名校們年年風流「高考紅榜」,靠的究竟是怎樣的神秘力量?是因為名校的學生個個都是智商超200的天才?還是只有名校的學生天天都007地學習?或者是只有名校的教育經費充足?又或者,只有名校的老師教學水平高,擁有能化腐朽為神奇的超自然能力?



如果並非如此,那麼西安的高中成百上千,為什麼這麼多年了,最大塊的蛋糕總是被有限的那幾家名校分走?其他那麼多學校,連蹭點奶油渣子都費勁?


道理很簡單:最根本的問題,在於「資源」。


據說某位名校的領導在一次「辦學經驗交流會」上,對前來「朝聖」的各路人馬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話:「我校的所有經驗,我可以毫無保留地介紹給各位;所有教學資源都可以無條件與大家共享;甚至可以定期組織我們的老師去其他學校講課、科研......但有一點,我們的學生是不能『分享』的。」


這位領導幾句話,一下點明了名校成功的原因,那就是「掐尖教育」。這種教育模式歷史悠久,無論公立學校的「重點班」、「實驗班」,還是民辦學校的「精英班」,都是「掐尖教育」的典型範例。名校通過提前舉行或自行組織入學考試、提供免費上學甚至全額獎學金的方式,將本校包裝為「精英教育」,吸引高分的優秀學生,以此「先下手為強」獲得優秀的生源。


「掐尖教育」


學校靠「掐尖」來安身立命,學生、家長們對此也是習以為常,乃至趨之若鶩。很多人為了能讓自己的孩子被「掐尖」,還要到處托關係、走後門,給學校負責人送禮。


無論高新一中還是西工大附中,都不是隨便什麼人去了都能脫胎換骨白日飛升的高考基地——實際上這種地方只可能出現在網絡爽文里。給名校一頭豬,不管你找蔡元培還是陶行知,都沒法把豬教成大學生。只有占據了全省最優秀的生源,才使這些名校在高考考場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讓其他學校只有羨慕嫉妒的份兒。



我掌控了所有的優質資源,然後再用這些優質資源反過來幹掉你們,因為你們沒得選,所以我們就永遠立於不敗之地了。因此雖然罵高新、罵西工大的人成千上萬,但絲毫不影響名校們年年領跑高考。


這就叫壟斷。




03


如果把「教書育人」這一學校的傳統職能先放在一邊,從現代的網際網路思維來看這些名校,你就會發現:他們實際上都是非常成熟完善的商業機構,所有程序都是按企業的標準來運行的。並且其運作模式遠遠領先於那些普通高中,完全就不是一個位面的概念。



那些抱著「虛心學習」心態去名校「取經」的學校負責人,他們取到的只有拼命「內卷」的經。想要出成績,卷當然也是一種手段,但不是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大部分學校天天卷過來卷過去,恨不能像資本家一樣把學生放進機器里榨,最後把學生榨得油盡燈枯,紙面上的成績也沒提高多少。


名校能出尖子生,當然是因為除了你能看到的瘋狂內卷之外,人家還在你看不到的地方下了其他功夫。



高考屬於選拔性考試,和一般的期中期末考試還有會考這類考核性考試有著本質上的不同。考核性考試的分數是死的,夠60分就是及格,不夠就是不及格。而選拔性考試不一樣,高分未必能上好學校,低分也不一定落榜。決定你前途的不是你的分數,而是社會上整體的分數。


考題難,分數線就低,那麼即使分數不高可能也能進好學校;如果考題簡單,分數線相應也就高,就可能會出現不少「高分落榜」的人。你要學的本事,不是怎樣考高分,而是怎樣比別人考得高。要從虎口下逃生,不需要比老虎跑得快,只需要比其他人跑得快就行。


所以,對於名校來說,競爭的最核心策略,並不在於節假日補課、題海戰術這樣的瘋狂內卷,而在於找到本身就是智商高、愛學習、自律的「優等生」。只要有了這樣的學生,這就相當於在起跑的時候,他們就已經領先其他學校一個身位了。



2022年,第24屆冬奧會在北京舉辦。由於中國在很多傳統冰雪項目上不占優勢,國家體育總局因此撕開口子在滑雪、冰球、花樣滑冰、短道速滑等項目上歸化了一批外國運動員入籍,代表中國參賽,並取得了立竿見影的效果——有了大量「外援」助陣的男、女子冰球隊均獲得冬奧會直通資格,天才少女谷愛凌更是在滑雪場上按著頭亂殺一氣,一人包攬兩金一銀。


名校們要的,就是這些天生比其他人高一檔的「外援」們。




04


這些名校們的厲害之處在於:他們通過拔高招生的門檻,嚴格篩選入校的學生,保證能進到這所校門裡的孩子,本身就是質量極佳的好鐵。你所需要做的,只是給他們提供一個合適的火候,幫他們儘量屏蔽掉外界的干擾,讓他們能夠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學習中,然後就等著他們自己把自己煉成鋼就行了。


老師可以傳授給學生知識,但是學生吸收知識消化知識乃至用學到的知識來舉一反三的能力,光靠看書是看不出來的。所以雖然很多學校前赴後繼去向名校求經驗,名校看起來也是傾囊以授、毫不藏私,但每年考完試,名校還是清北復交,自己還是家裡蹲。


人家的學生學兩個小時,相當於你的學生學一天,你有什麼資本跟人家同場競技?



而為了爭奪到優秀的生源,這就需要名校們像商業機構一樣操作了。


打廣告、搞宣傳、鋪渠道、畫各種各樣的大餅吸引優秀的學生......優秀學生入了校,高考考出了好成績,就又反過來成了學校的金字招牌,能幫助學校吸引到新的好苗子,形成一個循環。說得涼薄一點:哪怕沒出成績也不要緊,反正他也沒有給其他學校創造價值的可能了——這一切都和各大公司招聘的手段如出一轍:對於人才,我哪怕高薪把他招進來打掃廁所,也不能放他去其他企業,成為自己的競爭對手。


如今,「掐尖」的風氣愈演愈烈,現在有的重點學校居然已經派出了「探子」,在各個學校中遊走,尋找散落在普通中學中的「在野尖子生」。一旦發現了這樣的「遺珠」,名校動輒會以「轉學」的身份將其直接「挖牆腳」。最後的結果就是強者恆強、弱者越來越弱,一個地區的優秀學生幾乎全被屈指可數的幾所名校壟斷,其他的都是青黃不接。教育資源越不發達的地區,這種現象就越為明顯。



教育本身離不開「公平」兩字,但事實就是名校和普通學校、發達地區和欠發達地區的教育資源越來越不平衡。本來應該是「義務教育」、「普惠教育」的學校,現在卻成了「拔尖教育」和「精英教育」。可以預見今年的高考,最高分的那一批學生大概率還是逃不脫名校的手掌心。


到那個時候,又有多少人面對「XX名校X人考入清華,X人考入北大」這樣的「喜報」時,還能發自內心地笑出聲呢?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