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界上那條平整的山路

卓凡的呼喚 發佈 2022-06-21T00:04:50.976210+00:00

跟隨省委當代江西雜誌的記者,就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10周年專題進行採訪,又一次來到了廣昌。這篇《邊界上那條平整的山路》,是和劉生同志一起采寫的,刊登在2012年9月15日的《江西日報》上。


編輯感言

跟隨省委當代江西雜誌的記者,就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10周年專題進行採訪,又一次來到了廣昌。

這篇《邊界上那條平整的山路》,是和劉生同志一起采寫的,刊登在2012年9月15日的《江西日報》上。

下面就是這篇通訊全文。


秋天的太陽,照在了廣昌縣塘坊鄉淇田村的房屋和田野上,也照在了福建省建寧縣客坊鄉中畲村的房屋和田野上。這兩個邊際小村,山連著山,水連著水。淇田村燃放鞭炮,能打破中畲村的寂靜,中畲村敲打鑼鼓,能帶給淇田村一片熱鬧。多少年來,兩個村的村民和睦相處,結親聯姻,互幫互助,邊界地帶一片祥和,無限溫暖。

一條山路,蜿蜒於大山腰,路的這頭是淇田村,路的那頭是中畲村。多少年了,兩村的村民像走親戚一樣,在這條山路上你來我往。8月底9月初,太陽還烤得樹葉發蔫。這條幾里長的路上,到處都是戴著草帽、握著鋤頭或鐵鍬的人。他們有的挑來碎石頭,有的朝路面上鏟土,有的正夯著路基。兩個村的村民,正同心合力整修著山路呢。

原來,夏天大雨多,遇到山洪暴發,山路會被沖得坑坑窪窪,礫石裸露,走路的人要東一腳西一腳找路走,一不小心就會跌跤。大雨天一過,整修路面就成了兩村的當務之急。一發現誰先扛著工具出現在路上,大家就會一擁而上,有錢的就出錢,有力的就出力,把路修好。幾十年來,不講價錢,不互相推諉,自覺投工投勞鋪路修路,成了兩個村子的好傳統。今年54歲的杜龍珠,是淇田村楓樹坑村民小組的村民。他放下鐵鏟,擦了一把汗,笑著說道:「我參加這樣的義務修路,已經30多年了。」

楓樹坑村民小組組長杜龍喜告訴我們,小時候經常跟著父親,從這條山路到中畲村去趕集,父親常會挑些雞、鴨、蛋和白蓮、筍乾、香菇到集市上去賣,然後買回油、食鹽和棉布等。中畲村那邊的村民也通過這條路,到塘坊鄉集市上來採購,每到圩日,路上都是趕集的人。

翻過山坡,就進入了中畲村的地界。中畲村第一村民小組的劉榮熊老人頭戴斗笠,身著青衣,揮著鐮刀割茅草、砍灌木。一些年輕人正在填平雨水沖刷後留下的溝壑,分段清理出一條條導水溝。老人說,幾十年來,他年年參加修路,因為這條路是「友誼路」「和諧路」。

沿著這條彎曲的山路,淇田村的劉賢秀、劉賢英、杜龍秀、劉春秀等女孩,「遠嫁」到了福建的中畲村,而中畲村的許多小伙子,也成為了淇田村的「乘龍快婿」。據了解,這幾年來,兩村通婚的男女青年每年都有近10對。劉賢英嫁到中畲村後,把淇田村婦女吃苦肯乾的作風帶了過去,丈夫在縣城工地當木工,她自己在家種田。不幾年,家裡建起了三層小樓房,各種現代化的家用電器一應俱全。劉賢英孝敬公婆,照顧鄰里,被稱為孝親敬老的好媳婦。

沿著這條彎曲的山路,兩村村民交換致富信息,傳授發家技能。中畲村村民看到淇田村村民栽培茶樹菇走上了致富路,希望淇田村能派人來村里指導指導,幫助他們栽培茶樹菇。杜龍喜來到中畲村後,從培養料的配方到菌袋製作、菌袋接種、出菇管理,一一手把手地教著,使得茶樹菇產業很快在村里發展起來。客坊鄉還組織各個村的幹部到中畲村參觀學習,請杜龍喜為他們舉辦茶樹菇栽培技術培訓班。

沿著這條彎曲的山路,和諧和睦的氛圍瀰漫開來。淇田與中畲兩個村有5000多畝林木,山連著山嶺連著嶺地長在一起,兩村至今未發生一起山林糾紛和林木盜伐事件,在邊界一帶傳為佳話。淇田村和中畲村民風純樸,每年農曆六月初二和農曆六月十八,都要過「初二節」和「十八節」。過節時,兩村人都會相互邀請對方到家中做客,每家都有兩三桌客人,一時間好不熱鬧,村幹部們也會參與其中。通過這種方式進行交流,不僅加深了感情,而且一些諸如「你家的牛進了我家的菜地」「李家的貓偷吃了王家的魚」等小矛盾,在融洽的氣氛中都能得到及時調解。

太陽快要下山了,山路被整修得平整寬敞了。兩個村的人收拾著工具,向著各自飯菜飄香的村子走去。贛閩邊界兩個雞犬之聲相聞的小村落,呈現出桃花源一般的景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