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嘉德2022春拍 | 時代之光:東方美學語系下的中國現代藝術力量

半斤八兩李老師 發佈 2022-06-21T03:36:45.899510+00:00

二十世紀藝術前輩們在異常艱苦的學習環境下創造了足以令人仰視的藝術成就,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藝術史上鑄下了時代的烙印,開創了具有東方特色的藝術奮進之路。

今春,中國嘉德二十世紀藝術夜場將在東方美學架構之下,繼續延展當代視野與文化縱深,呈現在中西美學內涵的交匯下,上世紀中國現代主義畫壇的名家臻品。二十世紀藝術前輩們在異常艱苦的學習環境下創造了足以令人仰視的藝術成就,在波瀾壯闊的中國現代藝術史上鑄下了時代的烙印,開創了具有東方特色的藝術奮進之路。此版塊匯聚二十世紀華人大家,陣容豪華,包括李鐵夫、顏文樑、龐薰琹、周碧初、許幸之、倪貽德、沙耆、孫宗慰、林壽宇等多幅雋永佳品。


Lot 1709

林壽宇 繪畫浮雕

1964年

布面 綜合材料

128×76 cm

發表:

《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2010,圖版第131頁

展出:

「一即一切:林壽宇50年創作展」,2010年5月15日至9月26日,高雄市立美術館,高雄

來源:

原藏家直接購自藝術家本人

亞洲私人收藏

《繪畫浮雕》創作於1964年,與卡塞爾文獻展參展作品同源,正是林壽宇透過鋁片、畫布與顏料,形塑而出的極簡主義經典,也是其揚名歐洲的系列作品之一。鋁是林壽宇「繪畫浮雕」系列早期最常用的媒材之一,他在60年代率先將鋁運用在繪畫中,用以與油彩共同建立畫面深度。他以一絲不苟的理性,打破繪畫、雕塑與建築之間的界線,塑造出清晰而絕對的美學邏輯,此件作品完整反映了林壽宇60年代中期對鋁材的探索性運用。


Lot 1710

李鐵夫 魚

1947年

布面 油畫

60.5×73 cm.

來源:

趙昱之女趙金枝女士舊藏

佳士得台北,1993年

佳士得香港,中國二十世紀藝術,2004年4月25日,Lot 0709

李鐵夫素有「中國油畫第一人」的稱號,此次上拍的《魚》正是其靜物畫的代表作,畫面以近乎正俯視的構圖呈現出李鐵夫靜物畫的鮮明特徵,既吸收了古典大師繼承而來的現實主義內核,又融入了東方雋永的意境。古典風格中透出質樸,將莊嚴與靜穆賦予日常之物,直指物象內質。李鐵夫的留傳作品珍稀難求,本件作品創作於1947年,他在如此特殊艱苦的時期受到了同仁趙昱一家的幫助,由此得以有了較好的創作環境以及靜物素材,《魚》便出自趙昱家族收藏,可謂來源明確,流傳有序。


Lot 1711

顏文樑 冬渡夕照

1950年代

紙板 油畫

24×33.5 cm

來源:

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2016年11月13日,Lot 0001

顏文樑是我國第一代油畫家與美術教育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在寫實主義的基礎上融合了印象派中光影的變換與運用,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色彩研究理論。此件《冬渡夕照》創作於1950年代,正是顏文樑留法歸國之後個人風格最突出的時期,也是其將光色融合發揮得更為成熟的階段。畫面中有極為經典的「夕陽」元素,正是他最為鍾情描繪的自然風景,他用光色融合的表現手法來突出日光的溫暖燦爛,工筆畫般細緻的描摹將色彩表現力與繪畫技法發揮到極致。由於時代環境的限制,顏文樑1950年代的油畫多以小尺幅的紙板、木板為主,幅面不大卻不顯侷促,以細膩的色彩描繪大自然的恬靜,令觀者沉淪浸浴在秋水共長天一色的明麗光輝之中。


Lot 1713

周碧初 上海宋慶齡故居

1984年

布面 油畫

73×92 cm

發表:

《第6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油畫圖錄》,遼寧美術出版社,瀋陽,1984年10月,第7頁,編號69

《周碧初畫集》,學林出版社,上海,1993年,第55頁

《上海油畫雕塑院周碧初》,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2003年7月,第124頁

《上海現代美術史大系1949-2009油畫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上海,2013年5月,第155頁

《20世紀名家藝術系列:周碧初》,上海自貿區國際藝術品交易中心與宏盛空間,上海,2018年11月,第565頁

著錄:

《上海美術通訊-第23期》,中國美術家協會上海分會,上海,1985年3月31日,第6頁,編號68

展出:

「第6屆全國美術作品展覽」,1984年,瀋陽

周碧初是二十世紀中國油畫的先驅者,他善於捕捉自然光景中瞬息萬變的感覺,筆下的風景畫既有西畫情趣又有東方韻味,極具個人特色。本場呈現的《上海宋慶齡故居》創作於1984年,該作融合了民族特色和印象派風格,將周碧初藝術生涯標誌性特徵熔於一爐:強烈的紅綠色彩碰撞、遒勁利落的點彩筆觸以及光色交融的韻律感、裝飾感,畫面層次分明,色彩鮮麗,體現了周碧初構圖和用色的老練。本作在完成的當年便選送參加了第六屆全國美展,在當年的畫壇足以引起極大關注。《上海宋慶齡故居》全面地體現了周碧初對印象主義的本土化實踐,堪稱其晚年藝術成就的集大成者。


Lot 1714

孫宗慰 溜冰場

1947年

布面 油畫

88×65 cm

發表:

《藝為人生—徐悲鴻的學生們藝術文獻集》,紫禁城出版社,北京,2010年11月,第201頁,編號4

《求其在我—孫宗慰百年繪畫作品集》,人民美術出版社,北京,2012年7月,第153頁

展出:

「求其在我—孫宗慰百年繪畫展」,2012年8月11日至8月20日,中國美術館,北京

來源:

中國嘉德,基石—中國前輩油畫家專場,2014年11月20日 Lot 0027

本件《溜冰場》創作於1947年,為孫宗慰到北平後一重要創作,整體構圖飽滿,主體人物在畫面中尤為突出,冰場熱鬧的氣氛也渲染得恰到好處,體現了他對於形式語言及其細節的把控與構思,完美展現了孫宗慰藝術成熟期的高超水準,以及對於日常生活的細心體驗。縱觀孫宗慰的藝術生涯,他在40年代描繪此類生活片段,記錄平凡日常為主旨的作品較為少見,此作還曾展出於2012年中國美術館舉行的重要回顧展——「求其在我—孫宗慰百年繪畫展」,是次現身拍場也更為難得與珍貴。


Lot 1715

倪貽德 工人像

1963年

布面 油畫

74.5×56 cm

發表:

《大師與廟堂—倪貽德藝術研究展文獻集》,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杭州,2015年3月,圖版第144頁

來源:

原藏家直接得自藝術家家屬

倪貽德在中國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他傳授進步的思想觀念,和西方繪畫的知識和技法,是我國現代美術教育的啟蒙宗師。因戰亂等特殊歷史原因,倪貽德的繪畫作品大量散軼,而少數留存至今的畫作中又以風景居多,人像作品十分稀有,且多藏於美術館。本次上拍的《工人像》作於1963年,是倪氏難得的60年代大尺幅人像作品,並收錄於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出版的《大師與廟堂—倪貽德藝術研究展文獻集》,珍貴性不言而喻。《工人像》一方面揭示了西方現代繪畫思潮對於倪貽德油畫藝術觀念的塑造,同時也反映了倪貽德藉助中國傳統繪畫資源,對西方油畫語言進行改造、轉化及融合的嘗試和努力,體現了其高度自覺的文化意識。因此,這幅作品不僅描繪是有關勞動者的寫實肖像,同時也是有關倪貽德畫家生涯的直觀寫照。


Lot 1716

沙耆 比利時畫室

1942年

布面 油畫

80×70 cm

來源:

比利時私人舊藏

沙耆是中國畫壇的傳奇畫家。「畫室」是沙耆鍾愛的繪畫題材,在比時期有多件佳作留存,並隨其一同歸國,後藏於重要美術館。此次上拍的《比利時畫室》創作於1940年代,是沙耆在比利時階段的傑出代表,屬同時期創作中尺幅較大者,所繪為沙耆在比利時畫室內景,作品呈現畫室常見之物,在畫家巧妙的構圖設計與嚴謹造型之下,疏密有致且相洽互鏈,顯得井然舒適。畫面不僅展現了他對標準歐系技術語言的嫻熟掌握,更體現出藝術家對傳統油畫系統深度探索之決心。二級市場偶有以「畫室」為背景的作品現身,但像本幅《比利時畫室》如此詳實、豐富再現畫室的作品尤為罕見,實為難得。


Lot 1717

李斛 鐵水丹心

1964年

紙本 彩墨

192×140 cm

發表:

《基石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勢象空間,北京,2021年3月,第214頁

展出:

「基石之路—中國現代藝術展」,2020年12月至2021年3月,勢象空間,北京

「東北工業•美術作品國內巡展」,2022年5月,遼寧美術館,瀋陽

來源:

直接得自藝術家家屬

李斛曾先後任教於清華大學營建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投身藝術教育的同時,李斛從未停止對中國畫革新的探索之路,堅持創作了一批頗具時代特色的作品。20世紀五六十年代,李斛創作了一批包含民族精神和人文關懷的藝術作品,繪於1964年的《鐵水丹心》正是這一時期的經典代表,當時正值李斛擔任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人物科主任,進入創作的高峰期,這這件作品中,他將法式明暗、蘇式結構與中國筆墨結合起來,表現出厚實、細膩、沉穩的人物氣質,人物造型之一也採用了蘇聯肖像中傳統的坐式。李斛通過西畫寫實的色彩語彙和包容的素描原則與中國水墨畫相融合,形成了一套專屬於他並帶有體系性的造型技巧。而該作也是目前市場中尺幅最大、最精彩的李斛人物畫之一。


Lot 1502

龐薰琹 紅衣帶舞

1940年代

紙本 彩墨

66.3×41 cm

來源:

美國私人舊藏

邦瀚斯紐約,精美中國書畫藝術品專場,2019年9月9日,Lot 0934

現藏者得自上述拍賣會


Lot 1503

龐薰琹 回望(一組兩件)

1946年

紙本 水墨

28×36.5 cm.×2

來源:

中國嘉德,二十世紀中國早期油畫家專場,2013年5月10日,Lot 2209

現藏者得自上述拍賣會

龐薰琹是中國最早一批留學法國的藝術家之一。在創作了一系列具有象徵意味的現代風格油畫之後,這位巴黎畫派曾經的追隨者精力逐漸轉向中國傳統裝飾藝術。此次上拍的《紅衣帶舞》是龐薰琹藝術創作最為旺盛的四十年代所繪的仕女畫之一,代表了他極高的線條藝術成就。該時期創作歷經戰火,僅少量白描留存,設色者更為稀少,畫面中的大面積留白營造出空明境界,身著紅衣裙的女子於畫面中央翩翩起舞,線條細若遊絲、柔美而有韻致。創作於1946年的《回望》同樣用線描摹女神的秀骨清像,身披飄逸絲帶,修長娉婷的女子極賦東方魅力,其節奏變化和裝飾性特徵反映了龐薰琹對中國傳統線描的理解,同時又融入西方素描的造型觀念,靈動而自由。


Lot 1518

孫宗慰 赴廟會途中

1942年

紙本 彩墨

106×62 cm

展出:

「西域西域—孫宗慰作品展」,2021年9至10月,勢象空間,北京

來源:

直接得自藝術家家屬

1941年,孫宗慰作隨張大千赴敦煌考察,他被少數民族異彩紛呈的生活情景和讓人目不暇接的衣飾所深深吸引,創作了一批表現蒙藏風情的代表作,此件繪於1942年的《赴廟會途中》的彩墨作品正是誕生於這一背景之下,也是他藝術人生中至關重要的華彩篇章。在此畫面中,孫宗慰以純淨的白為主色調,通過對人物的造型、動作、服飾的細膩刻畫,表現他們的神態,儘管人物眾多,但不顯紛亂,同時賦予畫面以真摯的情感,如此在他少數民族題材作品中往往流露出一種純靜的詩意。


Lot 1524

許幸之 旅順街景

1957年

布面油畫 裱於紙板

38×40 cm

發表:

《許幸之畫集》,中國文聯出版公司,北京,1996年10月,第58頁

1957年夏,許幸之在完成中央美術學院美術史系的籌備工作後,被學院批准進行為期一年的旅行寫生和繪畫創作。這一年是許幸之創作的高峰期,他先後遊歷了大連、旅順等地,並完成了一批油畫風景的創作,此幅《旅順街景》即是這批風景畫的代表作之一。藝術家秉承一貫的簡練單純、溫和大方的油畫風格,以電影鏡頭入景:濃密的樹蔭灑在路面上,帶著孩子的母親與遠處悠閒的男子正迎面走過。樹木與民居頗有秩序感地排列在大街兩側,與似乎要消失在空中的電線共同營造出一片澄澈的藍天。許幸之這個時期的作品生意盎然,充滿了祥和、向上與樂觀的氣氛。他在強調輪廓和線的同時,在色彩上採用了大塊面的平塗,賦予畫面以裝飾性和整體的明淨之感。他的作品在拍賣市場上較少出現,此幅50年代的代表作更顯得尤為珍貴。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