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歸晉之蜀漢⑥諸葛身後事

論語論的什麼語 發佈 2022-06-21T08:54:44.331283+00:00

234年十月初八,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八百里加急傳到成都。噩耗來得太突然,最初的一剎那,真的把劉禪擊倒了。

234年(漢建興十二年)十月初八,諸葛亮病逝於五丈原。

八百里加急傳到成都。對於劉禪來說無異于晴天霹靂。噩耗來得太突然,最初的一剎那,真的把劉禪擊倒了。不僅劉禪,整個成都都被這個噩耗震驚了。

震驚後的人們在頭上纏上白布,身上披上麻布,為諸葛丞相披麻戴孝。披麻戴孝的成都人自發組織起來,去五丈原奔喪。

劉禪清醒過來,不行,誰也不能去。前方大軍正在按部就班地撤回,你們去了把部隊的戰略部署打亂,萬一人家司馬懿率軍尾隨而至呢?

這是諸葛亮去世後劉禪發布的第一個命令,就是不許去關隴前線,為丞相奔喪。

此刻前線大軍正經歷一場兇險。副總司令魏延和參謀總長楊儀長期不和,這對生死冤家連丞相也給他們調解不好。魏延一直認為自己能夠獨當一面,在蜀漢除了劉備和諸葛亮,他就是第三。所以丞相臨終,知道魏延斷不會服從命令。於是安排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組成梯隊,相互掩護悄悄撤軍。

等魏延發現主力已撤,非常生氣,率部星夜兼程,趕在了主力部隊前邊,在南谷口擺開陣勢,意欲迎擊楊儀。這期間兩人都派出信使,向劉禪告狀,互相揭發,互相指責對方謀反。劉禪接信也猶豫不決,到底誰是忠臣誰要謀反?

但無論如何,魏延沒有服從丞相命令,就連手下士兵也覺得不對。所以這個官司還沒等劉禪斷,魏延已經敗了,被偏將劉岱追殺。

這場內卷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這才舉國為諸葛丞相誌哀。這時又有事情發生。

由於蜀漢人民太愛戴諸葛丞相,紛紛請求朝廷為諸葛亮立廟祭祀。熟讀周禮的劉禪知道,相父再怎麼勞苦功高,畢竟也是臣,禮制規定只有天子才可以立廟,功臣只可配享。

可是這個事怎麼給不讀聖賢書不知周公禮,只憑感情用事的老百姓說得清楚呢?

於是就有網民在微博散布流言蜚語,說皇帝被丞相壓制太久了,丞相一死,皇帝就急於報復,不准給丞相奔喪,不准給丞相建廟。其實是在泄恨啊。

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跑斷腿還辟不了。就有投機分子真的以為是這樣,趁機上書,詆毀丞相。這個人叫李邈。「呂祿、霍禹未必懷反叛之心,孝宣不好為殺臣之君,直以臣懼其逼,主畏其威,故奸萌生。亮身杖強兵,狼顧虎視,五大不在邊,臣常危之。今亮殞沒,蓋宗族得全,西戎靜息,大小為慶。」這混蛋的引經據典,說了漢宣帝殺霍氏滿門的故事。然後說諸葛亮「狼顧虎視」,一下惹怒了劉禪。下旨把這混蛋下獄。

李邈這熊貨到了監獄裡還不忘詆毀丞相。氣的劉禪下旨,處死了他。

值得一提的是,劉禪做了四十年皇帝,就這一次下旨殺人。

諸葛亮曾給劉禪寫信安排自己的後事:「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頃,子弟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無別調度,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別治生,以長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以負陛下。」至死,果然就這些財產。

這年諸葛瞻只有八歲。

從史料上看,諸葛亮有了兒子非常高興,對兒子也是非常溺愛。但是他常年駐漢中,和諸葛瞻聚少離多。兒子的教育都是通過寫信指導。「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就是給兒子寫信創造的金句。

劉禪小時候也是和父親聚少離多,都是跟著諸葛亮在讀書。他更像是諸葛亮的兒子。如今丞相沒了,他也像丞相當年照顧他那樣,照顧諸葛瞻。以後又把一個閨女嫁給諸葛瞻。兩家親上加親。

由此可見這對君臣的關係都是出於摯誠。

這是劉禪為人厚道的地方。

但是作為一個君王,劉禪也有自己的理念及方針,絕不只是一個唯唯諾諾的老好人。

丞相病時,劉禪曾派人去問過他後事。諸葛亮推薦蔣琬接任,使者又問蔣琬以後呢,諸葛亮說費禕。

劉禪沒有異議,隨即任命蔣琬為尚書令和大將軍,接替孔明「總統國事」,之後又任命費禕為尚書令和大將軍,錄尚書事,蔣琬改任大司馬。

劉禪不設丞相,名義上說是紀念諸葛亮,讓丞相成為一個榮譽職稱。但是也體現了劉禪的政治理念,不動聲色地削弱了相權。那麼相當一部分實權就回到了自己手裡。

劉禪可以不動聲色地搞點小動作,但是在大政方針上,劉禪不會有大的調整。孔子不是曰嗎:「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所以,費禕主管軍事,兼管行政,蔣琬主管行政,也兼管軍事,兩人的權力相互交叉,相互牽制,各有側重。這道任命既符合聖人之言,又貫徹落實了丞相遺囑,還於無聲處加強了自己的決策權。

說人家劉禪傻,聰明如你,你辦得到嗎?

蔣琬果然也不負重託,勤懇用事,按照丞相的建國大略,亦步亦趨。匡扶漢室是每個蜀漢人的天職,只能是有條件要扶,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扶。為此蔣琬執政期間,曾讓姜維率一部出祁山,試圖占領曹魏統治薄弱的隴西地區,進而蠶食關隴。

另一方面蔣琬大造舟船,準備襲擊魏國的魏興、上庸二郡。因為他認為,諸葛亮生前多次出兵秦川,道路艱險,來往不便,不如沿漢水、沔水東下。其實這仍是貫徹丞相的戰略方針——兼跨荊益,兩路出兵。

但是諸葛亮預言的那個「天下有變」始終沒有等到。蔣琬自己卻病倒了。244年,蔣琬感覺將不久於人世,請求劉禪辦理交接。劉禪准奏,於是蜀漢的治權,平穩過渡到費禕手中。

費禕也確實是個行政奇才,史料記載說:於時舉國 多事,公務煩猥,而費禕識悟過人,每次省讀書記,舉目稍視,已能究知其意旨,其速度數倍於人,而且過目不忘。費禕常於早上聽知政事,其間接納賓客,飲食嬉戲,加之博弈,每每能夠盡賓客之歡,而不廢自身大事。後來董允代費禕為尚書令,欲效法費禕之所行,但在旬日之中,事情多所愆滯。董允不得不嘆道:「人的才力竟可相去若此之遠,此實非我之所能及啊!我聽事終日,卻猶覺沒有餘暇可處。」

董允一直擔任侍中,皇帝身邊最親近的大臣。蔣琬去世後,董允接替了費禕的空缺。劉禪的意思本是想讓他和費禕繼續蔣琬的互相作用,但是很不幸,董允只做了兩年就病逝了。

費禕主政期間,曹爽為了立軍功,率兵襲擊蜀漢。駐守漢中的鎮北將軍王平利用地理優勢,發動游擊戰,疲敝敵軍主力。費禕接報率蜀軍主力來援。眼看一場大戰就要爆發,司馬懿寫信說服了夏侯玄,夏侯玄又說服了曹爽,曹魏主動撤兵了。仗沒打起來。

其實費禕本身是不願意打仗的。這一點他和前任有些不同。姜維一直要求出兵,姜維贊同蔣琬的戰略,加之自己就是隴西人,仗著熟人熟路,很有把握拿下隴西。

但是費禕不支持,費禕說:「我等不如丞相亦已遠矣;丞相猶不能定中夏,何況是我等呢!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費禕的說法也自有他的道理,憑一州之地對抗曹魏,這個帳算不明白啊。那個時候中原是天下糧倉,國富人才多,在司馬懿的治理下,國力蒸蒸日上,人家比咱強大得多,這一點必須得認識到啊。

而且費禕多次出使東吳,他對於東吳的朝政非常熟悉,孫權晚年倒行逆施,孫吳的國力也是下降的。和蜀漢互為犄角互為應援現在只存在於理論上了,只能做外交辭令。

雖然費禕已經開始更改丞相的戰略方針了,但史官對他評價依然很高。確實他具備一流的行政能力,不失為守成之相。

遺憾的是,費禕太過於瀟灑大度,對任何人都不設防。延熙十六年(253年)春正月朔日,蜀漢舉行歲首大會,費禕和眾人歡飲至醉。一個叫做郭循的人,不知道他是真的投降過來的還是曹魏方面安排的間諜,摸出刀子把費禕刺殺了。

費禕死得太突然,來不及安排後事。劉禪任命陳祗為尚書令,成為費禕的接班人。

到了這時候,第一、二代創業的先驅幾乎都凋零了,滿朝文武基本都是和平環境下成長起來的,雖然也有征戰,但都是局部戰爭。所以對於戰爭的認識和上一代人截然不同了。還有一點就是我們前文分析過的,蜀漢的政治集團,老班底沒人了,荊州派、東州派也沒有新人補充了,那麼自然而然以後本土派越來越多的占據朝堂。

和平環境、本土派,這兩個因素決定他們不願意出蜀,尤其是還要打才能出去。雄圖霸業,匡扶漢室,對於這一代人來說沒有那麼大的號召力了。

恰恰陳祗又是一個技術官僚。所謂技術官僚是指他對於為官之道非常嫻熟,和誰都合得來。所以皇帝劉禪喜歡他,提拔他。而他和大將軍姜維關係也非常和睦,文武之間從沒牴牾。尤其他和皇帝身邊的宦官黃皓關係也非常好。八面玲瓏,是技術官僚的基本素質。第二個素質呢,就是看風使舵,既然和誰都好,那就是誰也不得罪,誰說的都好都對。尤其重要的一點,是認識到自己的主張要服從比自己位高權重的人。

所以,按部就班升任大將軍的姜維屢次興兵,招致朝野一致的反對。陳祗支持姜維並不是支持他匡扶漢室,而是因為大將軍職位在他之上。而姜維常年在外,那麼蜀漢的權柄就掌握在了陳祗手中。

譙周是蜀漢學界領袖。名義上是蜀漢總督學,還擔任著太子的老師。名士范十足,所以什麼也敢說,什麼也要管。劉禪歲數漸長,當皇帝時間也夠久了,人到中年工作不太勤奮了,還有了享樂思想。譙周就給劉禪提意見,引經據典,勸諫劉禪應該尊奉先帝遺德,減少樂宮的營造。

厚道人劉禪也不以為忤,還表揚他。

譙周還因為反對用兵,寫了一篇著名的網文《仇國論》。這篇文章原文不引了,其中心思想就是說,要與民休養生息,民心安定才可以取得勝利。所以智者要審時度勢,不能窮兵黷武,如果人民疲勞,國家就會瓦解。

這篇網文引來巨大流量,被人罵了兩千年了,到現在還有人罵。呼籲取消譙周這種人的發言權。

丞相都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益州疲敝到什麼程度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