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dle宣布退出中國後,它的生意被誰瓜分了?

中國國家品牌網 發佈 2022-06-23T03:50:20.906874+00:00

Kindle的時代要結束了。近日,亞馬遜中國在網站上掛出了一則Kindle電子書的告別公告,稱「亞馬遜將於一年之後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2024年6月30日以後,將無法繼續從應用商店下載Kindle APP。


Kindle的時代要結束了。


近日,亞馬遜中國在網站上掛出了一則Kindle電子書的告別公告,稱「亞馬遜將於一年之後即2023年6月30日,在中國停止Kindle電子書店的運營;2024年6月30日以後,將無法繼續從應用商店下載Kindle APP。」


事實上,Kindle的退出早有預兆。


今年以來,Kindle不僅關閉了淘寶官方店,在京東和線下實體店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缺貨情況。儘管此前亞馬遜還曾闢謠退出傳聞,但是現在來看,的確是早已提上日程。


從「閱讀神器」到「泡麵伴侶」,Kindle的沒落不禁讓人唏噓。



01



曾幾何時,Kindle也一度是國內市場的寵兒。


2013年,亞馬遜帶著自己的電子書業務殺入中國市場。憑藉著一套完整的軟硬體服務,Kindle迅速攻占了本土電子閱讀器市場,一時間風光無兩。


此後十年時間,Kindle一直都是行業領跑者,閱讀器在國內累計銷售數百萬台,並成功通過硬體捆綁,讓用戶成為其電子書的消費主力。


可以說,Kindle不僅實現了亞馬遜想要藉助硬體打開中國圖書市場的期望,還以圖書品類為支點,進一步撬動了中國圖書市場份額。


數據顯示,目前Kindle中國電子書店的書籍總量近70萬冊,遠超其他平台。即便是微信讀書和掌閱等主流平台,也都只有50萬冊左右的書量。


因此,換個角度來看,Kindle的離開對國內電子書市場來說無疑是一次地震,那些依靠售賣電子書為主要營收渠道的出版社們,短期內應該很難填補Kindle的收入深坑。



02



雖然,曾經的Kindle作為電子閱讀器的龍頭老大,引領了國內市場十年之久。


但是,這十年裡,眾多國產品牌也在奮力生長,多看、文石、掌閱、小米、科大訊飛等都陸續推出了自己的電子閱讀器。海信、華為等還在手機和平板產品中添加了水墨屏閱讀功能,跨界搶奪市場。


而且,相較於Kindle單一的閱讀體驗,這些品牌設計的閱讀器產品還增添了其他複合功能,能夠滿足用戶更多的使用需求。比如,微信讀書可以利用閱讀時長來免費兌換無限卡及書幣;番茄、七貓等則利用免費的噱頭對Kindle進行降維打擊。


此外,在產品疊代能力方面,很多國產品牌也遠超在大洋彼岸的亞馬遜。


隨著新移動網際網路產品的出現和國內電子書閱讀APP的迅猛發展,Kindle的聲量更是日漸衰微。


長視頻、短視頻、直播、有聲書、網絡文學等日漸豐富的內容形式,讓用戶的消費方式有了更多元的選擇。這些新模式也在不斷瓜分著用戶的碎片化時間,改變著他們的消費習慣。


當然,Kindle的敗走,並不代表著中國的閱讀市場不行了。相反,國人的閱讀數據相當可觀。


調查顯示,2021年中國數字閱讀用戶規模達5.06億,Z世代中有96.81%偏好電子閱讀,其中57.97%的人每天閱讀2小時以上。


只能說,以Kindle為代表的大時段閱讀方式已經適應不了當下快節奏的社會了,「碎片化」、「娛樂化」才是更貼切的閱讀標籤。



03



一鯨落,萬物生。


隨著Kindle宣布退出中國市場,業內的其他玩家也打響了爭分奪秒的用戶收割大戰。


6月2日當晚,得到App就開展了贈送90天會員的活動;次日,A股多隻「在線閱讀」概念股紛紛上漲,掌閱科技甚至直接漲停了;電子閱讀器領域的老牌廠商漢王科技近日也發布了新品,推出新一代手寫電紙本,支持安裝微信讀書、噹噹雲閱讀、京東閱讀、掌閱app等,還內置了自家的電子書城。


此外,還有很多閱讀器品牌也在繼續完善自己的產品功能。


像是科大訊飛的閱讀器,就主打開放生態,內置了咪咕訊飛兩大書城資源,可儲存上千本電子圖書,並且還支持微信公眾號、網易、頭條等新聞內容的收藏,能夠在線或離線聽讀。


不僅如此,多看閱讀、網易蝸牛讀書、豆瓣閱讀等眾多免費閱讀軟體也加入混戰,努力分得一杯羹。



總而言之,隨著閱讀更加數位化,場景更加多元化,那些固步自封,只依靠情懷的產品終究是無法繼續適配高速發展的市場。


閱讀並沒有結束,只是國人使用Kindle閱讀的時代結束了。電子書行業也並沒有沒落,數字閱讀市場只是翻開了一個嶄新篇章。



編輯:鞠君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