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人類沒有形成大量化石?難道人類「骸骨」不具備形成條件?

科學新視界science 發佈 2022-06-23T06:43:28.103941+00:00

相信大家肯定看過化石的照片。科學家表示:生物形成化石,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自然界中,99%的生物最終都會成為一帶黃土。剩餘的1%,即便被微生物分解,變成化石的概率依舊小得可憐。有的讀者問:為什麼人類沒有形成大量化石?是不是人類的骸骨太小,不具備形成條件?


相信大家肯定看過化石的照片。科學家表示:生物形成化石,是一件相當不容易的事。自然界中,99%的生物最終都會成為一帶黃土。剩餘的1%,即便被微生物分解,變成化石的概率依舊小得可憐。

有的讀者問:為什麼人類沒有形成大量化石?是不是人類的骸骨太小,不具備形成條件?事實上,人類是有化石的,比如1974年在衣索比亞發現的Lucy少女。只不過,人類化石的數量很少罷了!在小編看來,數量稀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3點:

1、人類出現的時間較短,成為全球分布性生物的時間更短,不足1萬年

2、陸地生物形成化石的概率,遠小於水裡生物

3、陸地動物形成化石的概率,遠小於植物

原因1:化石需要充足的時間。人類的歷史,迄今為止僅有260萬年!這段時間,只有最早一批人類才具備變成化石的可能;剩下古時的遺骸,還只是遺骸,遠不夠成為化石。

原因2,骸骨必須處於一個持續沉降的地區,或被水流衝進這類地區。這樣,它才會位於沉積基準面下,被泥沙覆蓋,逐漸蛻變成化石。

原因2,這裡涉及到沉積岩的形成的必要條件——水。(關於沉積岩,小編在前幾篇文章中有過詳細的概述,這裡不多做講解)因此,當水中生物死後,沉降到水底泥沙上,便開始緩慢地掩埋。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生物的骸骨開始逐步變成化石。隨著地殼運動,這些水底可能會變成山脈;這些山脈就是我們今天發現化石的地點。

原因3,植物生長穩定,可以大量繁殖。如果此處地質環境適合形成化石,便會集中發現大量植物化石。但動物可以四處行動,不易查找。如果發現,只能是:地質考察中,科學家恰巧遇到,含有大量人類化石的地層恰巧抬升,這種概率極低。

講到這裡,第1點是時間!化石形成所需的時間怕是比人類歷史還要久遠。第2點是形成化石的特殊地點——持續沉降的基準面。那麼,這裡就涉及到一點,究竟什麼是沉積基準面?

小編為大家解釋一下:這是地質學家構造的虛擬平面。平面之上發生風化剝蝕作用;平面之下發生泥沙堆積(沉積)作用。我們一般以海平面,作為地球的標準沉積基準面。在陸地,江河、湖泊的平面可被視作當地沉積基準面

於是,地質學家發現:地球的大部分,位於沉積面以下的海洋;陸地的小部分,位於局部沉積面以下的湖泊。於是,陸地發生風化作用;海洋、湖泊發生沉積作用。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還是有疑惑,為什麼水中生物化石會比較多呢?

沉積面之下,沉積物可以堆疊、積聚;並且沉積面大部分位於水中,這恰好是水裡生物生活的區域。因此,當水中生物大量繁衍、死亡後,大批生物硬體被沉積物不斷地層層掩埋、積聚,最終形成化石。

這就是原因2中,小編所說:陸地生物形成化石的概率,遠小於水裡生物。當地殼板塊運動,蒼海滄田,昔日海底成為山脈;隨著陸地風化剝蝕作用,這些珍貴的遠古化石得以被科學家們發現。

現在,很多人在講解地殼運動,主要以分析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的板塊構造學說魏格納的板塊漂移學說為主;對地殼在垂直方向的運動直接略過,這就忽略了沉降的作用。

眾所周知,地表處於「 風化 — 堆積 」 的動態平衡中(所以,沉積面也在發生變化)。發生沉降的地區,地表緩慢下降,逐漸低於沉積面;地面形成窪地,成為湖泊。

1974年,人類之母「 露西 」(Lucy)在衣索比亞首次被發現;這是一具南方古猿阿法種的古人類化石。經過檢測,露西生活的年代約為320萬年之前,因此,她被認為是第一個直立行走的人類。

那麼,露西究竟是在衣索比亞的哪裡被發現的呢?地質學家給出了答案:衣索比亞的阿法爾谷底 - 阿瓦什山谷哈達爾位置(東非大裂谷的衣索比亞段),位於地球上最年輕的地質沉降區之一。

由上面的人類之母的發現可以看出,沉降的作用是不可忽略的。在小編看來,沉降與化石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原因如下:

1、地表沉降後,將會形成湖泊。湖泊水體流動,攜帶大量泥沙,可以將生物遺骸層層掩埋。

2、湖泊有利於水中生物的繁衍、形成化石。同樣,植物向水而生,湖泊環境有利於岸邊植物的生長、形成植物化石。

3、大範圍地質沉降,通常會持續千萬年;這種沉降,會使區域內動植物處於易於形成化石的環境中!並且,沉降會形成數千米厚地層,符合形成條件。

因此,古生物學家斷定:生活在非沉降區的動植物的遺骸,更容易遭受陸地的風化剝蝕作用。它們即便在短時間內被掩埋,一旦遇到地殼運動,便很容易重見天日,再次被風化。

小編用自己的理解為大家翻譯一下:史前人類大多生活在山區、丘陵,它們成為化石的機率大概和中雙色球一等獎差不多。並且,我們所處的陸地大多非沉降區,所以人類的化石能被找到可謂是難上加難。

這也是為什麼,2016年我們考古人員在北京周口店附近的田園洞,發現山頂洞人時期的晚期智人化石;這一發現,隨即榮獲科技部2017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的緣故。

通過上文,我們可以發現:洞穴成為了早期人類化石的重要埋藏地點。雖然,山洞存在於陸地,但容易遭受風化作用;但是,相比於平原,山洞的環境註定是一個堆積沉積物的絕佳場所。

更有意思的是,地質學家指出:人類誕生之間才有260萬年。在300萬年的時間內,風化剝蝕作用不足以毀滅大多數山洞!因此,這部分人類化石得以保存,並被考古人員發現。

如今,我們人類在全球各地活動,登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四處留下我們的足跡。但,也許在漫長的幾千萬年過後,我們人類也會消失在歷史的長河裡;或許會成為化石,或許甚至無法找到曾經存在的證據。

比如,我們甚至不知道自球誕生之日起,究竟存在過多少物種?在地球面前,人類是如此的渺小;時間的長河裡,一切都將會被抹平,人類甚至不能掀起絲毫的漣漪!我們能做的,便只有發展科技,讓人類文明一直傳承下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