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戲曲:因熱愛而傳承

中國教育新聞網 發佈 2022-06-23T08:27:01.989275+00:00

學生的語文課本里有魯迅的《祝福》、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等文章,這些文章恰好可以成為教師引導學生的興趣點。

傳統戲曲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綿延千年的「社會記憶」。如何激發學生喜愛傳統戲曲的興趣?基於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趣味戲曲」選修課程多年的探索和實踐經歷,我思考並總結出以下4個教學策略。

用熟悉的教學內容拉近學生與傳統戲曲的距離。學生的語文課本里有魯迅的《祝福》、曹雪芹的《林黛玉進賈府》、王實甫的《西廂記·長亭送別》等文章,這些文章恰好可以成為教師引導學生的興趣點。如學習「越劇」時,我特意選擇改編自《祝福》的《祥林嫂》為樣例,這樣可以很簡略地帶過「故事情節介紹」「人物形象分析」,把重點放在越劇名段欣賞、程式化表演解讀、摹唱等方面。在已有知識的輔助下,學生能夠更快進入情境,用心關注戲曲內涵,感受文本閱讀與戲曲表演之間的差異。

「聽他一番心酸話,倒叫我有口也難開,有錢人娶妻是平常事,那窮人無錢親難配,他八十千錢非容易,多少血汗去換來」,學生通過觀看越劇名家袁雪芬真切動人的表演,傾聽她柔婉細膩的唱腔,能夠直接感受祥林嫂對於賀老六的懊惱和沮喪、同情和憐憫。到了「要死不能死,要歸又無家歸,要鬧也不能鬧,要賠又無錢賠,這真是走也難來我留也難啊」這幾句,更是把祥林嫂極其矛盾、無奈的心理表現得淋漓盡致。這就是傳統戲曲帶來的最直接、最震撼人心的感受。

用豐富多樣的活動方式激活學生熱愛傳統戲曲的細胞。比如學習「戲曲常識」時,可以用「戲曲擂台賽」的方式,將常識製作成必答題和搶答題,用學生的好勝心來引發好奇心,從而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學生答對時給予獎勵,學生答錯時順勢普及戲曲知識。諸如「戲曲藝術特色」「戲曲流派」「戲曲行當」等略顯枯燥的知識,在這種活潑的形式下,學生竟然也能聽得津津有味。

再如「京劇臉譜」一課,由「唱臉譜」「猜臉譜」「識臉譜」「辨臉譜」「畫臉譜」「說臉譜」等環節組成,可以綜合運用唱歌、猜謎、辨識、繪畫、口語表達等活動方式,引導學生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下掌握京劇學習中難度較大的一個知識點。在「辨臉譜」環節,我出示項羽的「鋼叉無雙臉」,臉譜可以反映角色的人生命運、身份地位、性格特點、使用武器等。結合所學的《鴻門宴》《項羽之死》等課文,學生將課文內容與臉譜內涵相互印證,對項羽的形象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在跨學科融合的背景下,相輔相成的學習,不僅讓學生更加深入理解了語文課文,也對傳統戲曲多了一份喜愛。

用主題探究式學習活躍學生學習傳統戲曲的思維。有人說「十部傳奇九相思」,愛情是傳統戲曲最為重要和最為普遍的主題。為此,我帶領學生賞析多部愛情劇目,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牡丹亭》《天仙配》《白蛇傳》《西廂記》等,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劇目有何共性特點,以及為何會有這些特點。這樣的主題探討引導學生深入解讀愛情背後的作家心理以及普通民眾的內心期待。在戲曲教學中引入主題探究式學習,可以活躍學生思維,促進其批判性、獨創性等思維品質的提升。

用開放自主的課後活動延長學生探究傳統戲曲的熱情。熱情是一個人對某一事物執著追求的強大動力,因此當教師激發了學生學習戲曲的熱情後,一定要設法延長這種熱情。開放自主的課後活動不失為一種好策略,我設計了「走訪南戲故里」「對話甌劇名家」等活動。學生根據項目要求,事先設計走訪路線、走訪內容、設計問卷、了解甌劇名家、對話注意事項、任務設計及人員分配等,不僅促進了學生獲得知識、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等綜合能力的提升,也對學生理解、傳承並弘揚戲曲文化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學生尋訪民間,了解了南戲與甌劇的生存和發展現狀;走進相關機構,明晰了南戲與甌劇的未來發展藍圖;關注校園,探尋南戲與甌劇進校園的多種途徑。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中國傳統戲曲在一方「舞台小天地」里演繹著百態人生,又在「天地大舞台」里記錄著千載春秋,向我們全方位展示一個民族的生存狀態、生活方式,以及理想、願望和追求。如此鮮活而生動的文化,當然要帶著學生去不斷探尋——因探尋而理解,因理解而熱愛,因熱愛而傳承,因傳承而更加美好。

(作者單位系浙江省溫州市第二十一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2年06月22日第5版

作者:張文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