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並不是悲劇的一生

一蚊西電影院 發佈 2022-06-25T08:42:40.185666+00:00

與多數人的觀點相反,我覺得《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內核並不是一部悲劇,有人認為導演是用喜劇手法包裹悲劇,但其實這部電影要更多一層,悲劇的血肉之下,還有人性自由的歡愉,它並不悲觀。


與多數人的觀點相反,我覺得《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的內核並不是一部悲劇,有人認為導演是用喜劇手法包裹悲劇,但其實這部電影要更多一層,悲劇的血肉之下,還有人性自由的歡愉,它並不悲觀。

雖然叫《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雖然經歷了背叛、失業、入獄、破產、失戀、落魄和死亡,但她的人生並非一無是處,甚至有很多光亮的時刻。

松島哲的確也是按著喜劇的方法來拍攝電影的,他用擅長的廣告鏡頭語言,用極其華麗的色調和極端浮誇的表演風格演繹著松子的人生。

松子的人生是什麼樣的?她在每段與他人的關係中,幾乎從不保留,毫無保留地全身心付出。很多人覺得這是缺乏「自我」的表現,總是活成他人的依附,似乎為別人的人生而活。

但這是觀眾的視角,因為觀眾本來就是「他者」,並不代表也無法共情松子的感受。松子是特立獨行的異類,是無法用常理判斷和評價的人,如果用世俗價值觀與邏輯來看待,自然容易得出松子的整個人生都是悲劇的結論,甚至會討厭或憎惡松子,覺得她的顛沛流離完全咎由自取。

但導演的觀點並非如此,為什麼整部電影的色調如此華麗,敘事方法如此明快而歡愉?因為在導演的創作意識里,她並不認為松子是可憐的。

松子的每段經歷,看似慌亂甚至荒謬,但松子卻展現出了極高的自主性,也就是說每段人生都是松子自我選擇的結果。或許每次結果都未盡如人意,松子在其中卻甘之如飴,她也活出了常人所難以企及的豐富而多樣的人生。

我們可以說世界對待松子是無比冷酷而殘忍的,但松子卻以極端的熱情回報了人生。她毫無保留地愛,毫無保留地付出,在這個過程中她的內心是無比滿足和充實的。也就是說這份付出並不僅僅是為了別人,僅僅只是付出,她已感受到了愉悅。

「人生的價值,不在於得到了什麼,而在於付出了什麼」,這是電影點名的主題,也解釋了松子的觀點。這樣的觀點未必正確,對多數普通人而言也並不適用,但它在松子的身上是自然而自恰的。松子並不是正常的人,包容了她的異樣,而非代入自己,才能更清楚地理解她的人生。

愛你是我自己的事,與你無關。

更難得的是,即使在最艱難,人生感到無望的時候,松子也總會找到新的快樂活下去的理由,她總可以絕處逢生,遇到挫折又重新站起來,繼續對明天懷抱希望。就算在最悽慘最落魄的時候,她還在滿是垃圾的房間裡迷戀著少年偶像,追逐著內心的光亮。

她的堅強和堅韌,她靈魂的硬度,比多數人更強,也說明她看似毫無自我的人生,恰恰是高度自我且固執的,屬於松子本人的短暫而絢爛的獨一無二的人生。

她從來不是任何人的依附,她為生命中每個重要的人而活,其實也是為自己而活。

松子的人生戛然而止,是在她重燃對生活新的希望,一切看似好轉時的突變,是與松子的性格或行為毫無關聯的一場意外,就像吃飯被噎、游泳抽筋、交通意外一樣,它與松子人生的宏大敘事毫無關係,只是因為一個局部的微小變量,最後才不得不謝幕了,但松子本人並沒有放棄。這種無常很荒謬,但的確是屬於生活的一部分,而且非常適合作為松子這一生的收尾。

松子身上其實有很重的宗教色彩,導演賦予了她某種異化的「神性」,她更像一個救贖者。摩訶薩埵以身飼虎,現在人一樣覺得可笑而無用,但那是釋迦牟尼救世救人的善舉,是神之舉,是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決絕,並不求世俗理解。

松子所交往的多數是處於底層,乏人問津的人。她的付出,某種程度也安慰和拯救了那些本將無盡沉淪的靈魂。所以電影最後才有松子生命中的每個同伴一起共歌,那是對松子人生的最好寫照,幸福或悲慘,你看到什麼,就是什麼,但那也僅僅只是你自己的人生觀,不是松子的。

她有她的一生,無論是否被嫌棄,卻不必受任何人指責的屬於她自己的人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