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審美走進生活,愛我們的生活

匠心物道 發佈 2022-06-25T18:17:25.868688+00:00

當我們將「物質生存」看作人生全部的時候,便已經離「詩和遠方」越來越遠了,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太缺乏審美了。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裡說得好:「生命的境界之大,包括著經濟、政治、社會、宗教、哲學,這一切都反映在審美里」。

當我們將「物質生存」看作人生全部的時候,便已經離「詩和遠方」越來越遠了,換句話說,我們的生命太缺乏審美了。

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裡說得好:「生命的境界之大,包括著經濟、政治、社會、宗教、哲學,這一切都反映在審美里」。可以說,你我最有別於他人的鮮明個性便是審美,最無法背叛的習慣記憶亦是審美,最不可或缺的生命品質依然是審美。沒有審美的眼光,這日子就只是為了「生存」,而非「生活」。




有哲學家將人生分為四種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審美境界」,審美為最高境界。生命就是一個對美順從的過程,它隨著我們所處的時間和空間而改變,但始終以美為中心。若無審美,一切都與你無關。




人性的需求本是多方面的,就像人的口腹之慾,飢則食,渴則飲,是人生的一種常態;人情中也有美的要求,也同樣是人生的一種本能。正如古人以書法、以繪畫慰藉生平一樣,追求生活中的審美,是滿足精神上的饑渴。飲食的缺乏,可以使人身形上的消瘦,而美的缺乏,則當使人滋生精神上的病態,所以在滿足物質生活的時候,還應該對審美有所追求,這是精神上的一種滿足。



生活的審美,是一種主觀的物質欲求,更是一種客觀的情感需求。愛美,絕不是一味的追求奢侈,鋪張浪費。無數裝修昂貴的房子卻毫無美感,也有匠心獨運的人將樸素的房間裝點的非常雅致。品位不是花錢能買來的,是常年累月在環境的薰陶下培養而成的。




有時我們往往因為生活的匆忙,而忽略了身邊的美。內心湛然,則無往而不美,有一天,當我們靜下心來,思考有關中國曾信守過的生命理想、堅守過的美的歸則,有時,連我們自己都會心生喜悅吧。如山水清音,如草木天趣,如閒居美學,有了審美,方知雅致與體面。





一個懂得審美的人,就不止是生存,而是在生活了。去欣賞音樂和詩歌,去學習自己喜歡的樂器,去繪畫,這些事情跟美有關而跟利益無關,正是這些在有些人眼裡「無用」的事情,才是我們靈魂的構成部分,才是我們作為一個獨一無二的個體,在芸芸眾生中的獨特之處。


一個不懂審美的人,即便他富甲一方,卻很難獲得精神富足、有幸福感的人生。他們容易缺乏對美的感知和熱愛,生活中自然沒有了品質的追求。這些是金錢無法彌補的人生缺陷。



一個人不懂得審美,便可以容忍自己衣著邋遢,自己的房間雜亂無章;一個社會不懂得審美,就會髒亂差,建築不美,街道不美,整個城市也不會有韻味。美育對一個人的修養,對一個人生活的幸福感,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只有在一個有美感的環境裡生活,才能成為心靈高貴,舉止優雅,渾身散發著美好氣息的人。很難想像在一個毫無美感的環境中,能成長出舉止,氣度、談吐不凡之人。現在雖然我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審美水平卻依然令人擔憂。一個懂得審美的社會,才能夠孕育出經典的文化、藝術的果實。




沒有審美,你的生活將失去色彩,江上之清風,山間之明月,都與你無關。唯有懂得審美,才能外感造化,別構靈奇,使有限的人生,得到無限的延展。


圖片:文人空間,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期空間|小留雲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