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的下司古鎮,曾經的「小上海」,你知道有多少美譽嗎?

園子愛江湖 發佈 2022-06-25T19:38:45.205735+00:00

中國紅蒜之鄉,鋅硒米之鄉,世界名犬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龍舟冠軍之鄉,在到過下司古鎮之後,我查了下有關下司古鎮的解紹,著實讓我吃驚不小,我竟不知這麼一個不太大的古鄉鎮,竟有這麼多的美譽。

中國紅蒜之鄉,鋅硒米之鄉,世界名犬之鄉,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中國龍舟冠軍之鄉,在到過下司古鎮之後,我查了下有關下司古鎮的解紹,著實讓我吃驚不小,我竟不知這麼一個不太大的古鄉鎮,竟有這麼多的美譽。

從貴州凱里到下司古鎮,並不太遠,這裡靠著清水江,在清朝雍正年間就由官差疏通河道,經過多年水陸的發展整治,下司古鎮成為了水碼頭和物資集散地。

因為是清水江上游的商阜重鎮,這裡也被人稱為「小上海」,「清水江上的明珠」。從這些美譽中,就能猜想到當年的下司古鎮是多麼的繁華。

到下司古鎮,要經過一條規整的風雨橋,橋上掛滿了紅色的燈籠,喜慶而不唐突。

橋下的清水江,是流入長江的支流,這裡也是亞洲最好的皮划艇激流迴旋基地。

走過風雨橋,便是進入下司古鎮的高大牌坊,仰望刻著下司古鎮的牌坊,不免感嘆其工藝的考究,棕紅色的木雕,帶著濃厚的古韻。明知是仿古的傑作,卻因為看著順眼,而覺得挺美。

下司的街道沿著清水江邊延伸,這樣的一條沿江水路,曾經造就了很多的商業,在民國時期,這裡曾停泊著成百上千的商船,船上燈火通明,熱鬧非凡,那燈火倒映在水中,燦若星河,這裡曾商賈雲集,馬幫成群,貨棧商號遍布,如今時代變遷,卻成了旅遊景區。

褪去商埠的繁華,加入了多個民族的不同元素,不同風格的建築融合在這古鎮裡,竟也是如此和諧。

走進下司古鎮,能看到侗族的鼓樓,鼓樓下大上小,密檐多層,聽說在鼓樓的最頂部,有一個大鼓,只是從來都無緣聽見有人在上面敲打,鼓樓是侗族的文化象徵,也是遊覽下司的視覺中心。

在古鎮裡還有一座戲台,戲台的屋頂卷翹,不禁讓人聯想到苗族姑娘頭上的銀頭飾,那樣誇張的線條,也是建築的靈魂,帶著民族的特色。

而在戲台上的木雕上,雕刻的是漢家故事:郭子儀拜壽。立體而形象的人物,也體現著文化的傳承。

穿過戲台,便能看到一座青磚仿遷造的牌坊,上面的磚雕和彩繪,無不沉默地訴說著精細與美妙。匠人們把能夠利用的空間都儘量地刻畫,仿佛要讓這無聲的青磚石瓦傳遞歲月的痕跡。

走在青石磚鋪設的古街上,能聽到叮叮噹噹的敲打聲,這是銀飾鋪在自家店門口製作銀器,據說每一個手工製作的銀首飾,都要經過千捶百鍊,精雕細琢,最後才能把暗淡打磨成光亮,成為一個精美的飾品。

除了銀飾店,這裡最多的應該就是賣掛麵的了,五顏六色的掛麵擺在店門口售賣,我猜想這應該就是下司古鎮的特產吧,街道上掛著密密麻麻的幌子,幾乎都是與面有關的,因為跟旅行團走的匆忙,並沒有進店體味,算是一種遺憾吧。

來到下司古鎮,禹王宮是不能錯過的,禹王宮也叫壽福寺,是這古鎮有名的老建築。它建立於清代中晚期,是供奉大禹,祈求風調雨順的地方,在禹王宮有一個水景,意為承天雨露,水潤民生。這個地方也曾經作為糧倉使用,如今在裡面還陳列著大量的展示品和珍貴的圖文資料。

如果說禹王宮是歷史的傳承,那麼陽明書院便是知識的沉積,在600多年前,明代著名的大家王陽明曾親自在這裡受教,他的思想開悟了很多當地人,知識改變命運,也改變了曾默默無聞的下司。這裡的一磚一瓦仿佛都被這書院薰陶,釋放著濃厚的文化氣息。

在陽明書院旁,有一座廊橋,如果你運氣好的話,還能看到一聲場廊橋送別的演出,通過演澤再現了貴州最後一個狀元遠赴他鄉留學的故事。

下司古鎮並不大,幾座小橋讓古鎮有了更多的層次感。連心橋上情侶們在用相機見識他們的愛情,接官亭上的形狀也如官帽般存在。見慣了城市的喧囂,躲進這臨河的古鎮,不爭不搶,隨遇而安。

下司古鎮適合漫遊,可以不看導航,不用規劃,只是漫無目的地閒逛,沿著清水江,或踩著青石道,吹著江風,品著歲月,用心感受曾經的人聲鼎沸,讓思緒去穿越,讓心情去游離。仿佛腦海中的每一段歷史都栩栩如生。

最後,感謝您看完這篇文章,碼文字不易,期待您的「評價留言」,「關注」「點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