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歷史古蹟之齊魯會盟台,兩千多年前齊國和魯國國君在此會盟

xiaoyao遊天下 發佈 2022-06-26T09:39:20.964848+00:00

山東省巨野縣,因歷史上境內的大野澤而得名的千年古縣,是著名的中國麒麟之鄉和中國農民繪畫之鄉。公元前664年,按照西周周王室的紀年是周惠王十三年,按照齊國紀年是齊桓公二十二年,按照魯國紀年是魯莊公三十年。

山東省巨野縣,因歷史上境內的大野澤而得名的千年古縣,是著名的中國麒麟之鄉和中國農民繪畫之鄉。一條麒麟大道連通了東部的老城區和西部的新城區,在麒麟大道上的麟州人民公園東側有一條南北方向的大道會盟路,這個名字的背後隱藏著一段兩千多年前齊國國君和魯國國君在巨野會盟的故事。

公元前664年,按照西周周王室的紀年是周惠王十三年,按照齊國紀年是齊桓公二十二年,按照魯國紀年是魯莊公三十年。這一年,東北邊陲以射獵禽獸為生的山戎部族屢屢侵犯燕國,燕國國君向自己的鄰居齊國和魯國求救,於是在這一年的冬天,齊國國君齊桓公和魯國國君魯莊公魯濟相會,商討共同幫助燕國討伐山戎部族。齊桓公和魯莊公相會的魯濟正是現在的山東省巨野縣,巨野縣會盟路東側的齊魯會盟台就是當年齊桓公和魯莊公相會的地點。

關於這次會盟,左丘明的《左傳·莊公三十年》中有明確記載:

冬,遇於魯濟,謀山戎也,以其病燕故也。

除了《左傳》,司馬遷在《史記·齊世家》中對於齊國伐山戎的事情也有記載: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伐燕,燕告急於齊。齊桓公救燕,遂伐山戎,至於孤竹而還。

比較奇怪的是,司馬遷並沒有記載魯國幫助燕國討伐山戎。或許,燕國國君這次的求救,魯國根本沒有派兵參加。至於什麼原因,很可能和齊桓公和魯莊公在巨野的會盟有關。

古代歷史上諸侯之間的會盟非常普遍,所以中國保留下很多會盟遺址,大多都是殘留的高台,巨野縣的齊魯會盟台也不例外。齊魯會盟台本來是一座高大的覆斗狀土台,但是現在已被修葺一新,原來高築的土台已經被修建為青磚砌成的磚台。如今的會盟台高約八米,總占地面積接近一千平方米,在菏澤一帶保留下來的古代會盟遺址中是保存最完好、規模最大的一處。

古代的齊魯會盟台是什麼樣子?清道光年間重修的《巨野縣誌》中有簡單的記載:

會盟台在邑治之西南三里許,有台,崇數仞,廣可蔽二畝,相傳為齊魯會盟處。

根據這段文字的記載,我們可以知道,清代時的齊魯會盟台高有數仞,占地面積二畝左右。在當時幾乎沒有高大建築物的條件下,這處會盟台應該是當地規模比較大的一處建築。

清乾隆年間的《曹州府志》雖然沒有記載齊魯會盟台,但是對於齊國和魯國國君相會的魯濟有詳細記載:

魯濟,在(巨野)縣境。《春秋》「莊公三十年冬,及齊侯遇於魯濟」。注謂:濟水歷齊魯界,在魯稱魯濟,即今巨野縣。


在巨野縣當地,齊魯會盟台還有一個俗稱——西王台,這個名字和南宋的宋高宗趙構有關,據說趙構為康王時,曾在這座高台上點將閱兵。當地方志中記載:

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年),康王如濟州,韓世忠領所部勸進。金人縱兵逼之,人心畏懼。世忠據西王台血戰,金人少卻。翌日,酋帥復率眾數萬人至。時世忠部下僅千餘人,單騎突入,斬其酋長,金兵大潰。

史料中記載的西王台便是兩千多年前的齊魯會盟台。

同樣也是清道光年間的《巨野縣誌》中引用了《宋史》中的一段記載,證實了宋高宗趙構的確到過巨野:

宋高宗駐濟州。建元(炎)元年三月庚辰,帝自東平次濟州。吏部尚書謝克家以大宋受命之寶來迎。濟州父老詣軍門,言州四旁望見城中火光燭天,請帝即位於濟。會韓世忠,以兵來會。庚辰,帝發濟州。


從巨野博物館沿著主幹道麒麟大道向東經過會盟路,在麒麟大道的南側遠遠就能看到公園正中有一座高大的磚台,這裡就是齊魯會盟台遺址。修葺一新的齊魯會盟台用仿古青磚砌成,分為三級台面,每級台面高2米有餘,從會盟台的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均有登台的台階。高台之上有一棟廟宇狀的建築,門額處懸掛有「文明先祖」的匾額。

在會盟台的前方立有一塊齊魯會盟台遺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石碑和一塊刻立於民國時期的石碑,上面刻有「靈祐四方」四個大字。

轉載請註明來源頭條號xiaoyao游天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