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70後丁克家庭:結婚17年,如今過得怎麼樣了?

麥子熟了 發佈 2022-06-26T23:23:56.593984+00:00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135平米的小三房,可以裝修得多「浪費」?前不久,建築師@楊六娃本娃,採訪了一對特立獨行的夫妻。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135平米的小三房,可以裝修得多「浪費」?

前不久,建築師@楊六娃本娃,採訪了一對特立獨行的夫妻。

別人都是將陽台密封納入客廳,起到增大空間的效果。

他們卻將客廳牆壁內移,留了一個超大的陽台。不封窗、不晾衣,僅僅擺了兩張椅子,其餘空間全部用來種花。

二胎政策之後,房屋的形式逐漸從「大兩房」變成了「小三房」,光是如何擠出老人留宿的空間,就讓很多夫妻絞盡腦汁。

可他們,竟然將房間打通,做成了大套間!

有人用「過來人」的身份提醒他們:「等你們有了孩子,就會後悔了……」

話音未落,他們說:

「我們是丁克。」

旁人不信,繼續苦口婆心:「你們還年輕,以後的事情說不準的。」

他們微微一笑:

「我們已經丁克17年了。」

這對看不出真實年紀的70後夫妻,應該是中國最早的一批丁克。他們用17年婚姻,向所有人證明了自己的堅持。

此刻,應該是這批丁克和非丁克,人生軌跡相距最遠的時刻。

同齡人的孩子大多在備戰高考,他們必須在後方盡心盡力地為孩子打點好一切:高昂的補課費,營養搭配合理的加餐,適時的心理開導……

那麼,「無孩一身輕」的70後丁克,在過什麼樣的生活呢?

不可否認,不生孩子,就有很多人生可以「浪費」。

他們的小家,處處都透露著丁克的任性:不需要考慮孩子,只需要考慮自己。

小三房改大一房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體驗就是,敲掉了多餘的牆壁後,你能擁有一個寬敞的客餐廳,圍著沙發跑都沒有問題。

在他們家,沒有精心利用空間的謹慎感,只有不計一切代價天馬行空的「壕氣」。

想在牆上做一個展示櫃,但他們懶得在牆裡挖洞,就乾脆將牆往外砌了70cm,大約4-5㎡,按照上海新房平均價格5w/㎡計算,這堵牆價值近20w。

更讓人感嘆「無孩任性」的是,這堵天價牆,最終也只挖了五個洞而已。

文章開頭提到的陽台,是他們花心思最多的地方。

將原本的陽台擴大一倍後,他們擺放了一張能容納兩個人的小沙發,和兩張小茶几,其餘的空間全部用來養些花花草草。

很多人說這樣做「不值得」,但上海疫情封控的三個月內,這個沒被玻璃圍住的陽台,的確在某種程度上「救」了他們的命。

可以坐在陽台上聊天或發呆,呼吸新鮮空氣;也可以在花盆中種滿小蔥。

當「高效利用空間」不再成為裝修時的考量,個人感受和生活質量,便是他們唯二追求的東西。

對孩子來說,擁有獨立安靜的空間來看書和做作業,是非常重要的。但對夫妻來說,白天各上各班無法相見,晚上珍貴的共處時光,才是感情保鮮的秘訣。

於是,他們將小三房打通後,創造了一個沒有視線隔斷的空間。

妻子在沙發上休息時,能看到在餐桌上辦公的丈夫;

丈夫在廚房準備咖啡時,一回頭就能和朋友聊天:「你要冰的還是熱的?」

剩下的錢和精力呢?全部用來投資愛好!

丈夫喜歡買鞋,倆人的鞋子加起來近兩百雙,最貴的一雙1w1。聽上去很貴,但其實只是小孩一個暑假的興趣班費用而已。

妻子喜歡寫文章,沒有養娃壓力的她,不需要考慮穩定,爽快辭職,成為了一名自由職業者。

他們過著自由瀟灑的已婚無孩生活,但來自他人的誤解,卻從未停止,愈演愈烈。

如果說「想做一件事」,靠的是直覺和衝動,那麼「不想做一件事」,一定是在深思熟慮後做出的決定。

很多人認為,做丁克是因為害怕照顧不好孩子,無法對孩子負責。

其實大多數時候,事實恰恰相反。

選擇丁克,是因為擔心自己會成為一個太好、太理想的父母,以至於將原本投資在自己身上的時間和精力,統統花在了孩子身上,從而阻礙了個人發展。

視頻中的這對丁克夫妻,顯然是這類人。

他們都很喜歡小孩,甚至可以說是很擅長和孩子相處,有很多乾女兒和乾兒子。

然而,養小孩不是光有喜歡就夠的。在「維持原來的生活方式」和「為孩子做出二十年的改變」之間,他們選擇了前者。

成為丁克的底氣,源於對現有生活狀態的自信。

很多女性不敢丁克,是因為害怕丈夫反悔。男人四五十歲都能生,可女人一旦錯過生育期,就沒有反悔的餘地了。

但Vivian的丈夫Ricky,是在親朋好友面前「衝鋒陷陣」的那個。

他們先各自做了一套身體檢查,以證明成為丁克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動選擇的。

然後,每當遇到指指點點的親戚,Ricky都會「舌戰群儒」。對他來說,能保護好自己的小家,是一件很爽的事情。

遇到雙方父母「動之以情」的時候:「你們老了以後怎麼辦?」

Ricky則「曉之以理」:

我算過帳了,如果孩子以後每月給我1萬養老錢,那麼ta的月薪至少要達到3w。

然而,想養出一個月薪3萬的孩子,現在每個月花在他身上的錢,可不止1萬了。

這種互相深愛、互相維護、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並分析每一個選擇可能帶來的後果的態度,讓人很難不相信,如果他們有了孩子,他們一定會成為一對好的父母。

丁克,只是用「愛孩子」的方式,去「愛自己」。

在《最好的決定》中,丹妮爾·亨德森描述了自己成為丁克的心路歷程。

十幾歲的時候,她靠當保姆賺零花錢,因為她發現自己總能和孩子們打成一片。

她會用孩子的方式與之交流,給他們吹牛的機會,耐心地聽他們磕磕絆絆講完或有趣或嚇人的故事;

她會利用自己的身高優勢,把孩子架在她的肩膀上,讓他們體會到「掌舵」的樂趣。

也正因如此,年紀輕輕的她提前明白了,當一個好父母需要做出多少努力與犧牲。

成年後,她常常感到焦躁與迷茫,對自己的人生失去了耐心。於是,她決定把當初打算給予孩子的愛,統統留給自己。

在這個過程中,她成為了自己的「父母」。她會盡力滿足自己天馬行空的願望,接納自己的每一種情緒。

養育後代當然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丁克只是想先「拯救自己」。

養老,向來是丁克逃不掉的話題。

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選擇是可以「魚和熊掌兼得」的。丁克們也許不用面對養育孩子的雞飛狗跳,但必須要懸起一顆也許會老無所依的心。

選擇成為丁克的那一刻,就必須為三十年以後的人生做打算。

正如梅根·多姆所說:

撫養孩子擠占了太多注意力和時間,讓人可以不去面對婚姻或人生真實的狀態,而不生育的人必須為自己的幸福感更加負責,想辦法度過真正充實的人生。

這些年,Ricky和Vivian一直在考察全國各地的養老機構。

杭州某養老社區,已經初具規模。不僅設有老人活動室,還有老人食堂,一份10元,80歲老人打7折,60歲老人打8折。

社區內常常開設「老年大學」,不再局限於我們認知中的繪畫課、書法課、廣場舞課,還有《如何玩轉智慧型手機》課。

如果不願久住一個地方,很多老人會選擇旅居養老。

54歲時,@王儀在泰國的老伴去世了。雖然她有孩子,但她不願摻和兒子的家務事。

於是,她帶著存款和一隻小黑狗,隻身一人去了泰國養老。

在泰國,1000元就能租到一個帶花園的小屋,4000元可以租到一個帶泳池的別墅。

5元能買一斤海魚,30元能買一大盤蝦。

這些年,很多人羨慕的抱團養老模式,也不斷在落地。

去年,成都5位50+的姐姐,開車滿中國地找養老地。最終,她們在麗江停下腳步:

365天沒霧霾,藍天白雲很適合生活。

她們租下了一個520㎡的老院子,改造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如今,已經過上了和老姐妹一起開開心心吃喝玩樂的養老生活。

李銀河曾說過:

婚姻制度不會消亡,將會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

一夫一妻制、開放式婚姻、同居模式、單身模式、合同制婚姻。

也許——

我們談論丁克,談論的不是「對與錯」,而是在時代發展中,個人意識的崛起,對幸福的大膽追求,以及社會的愈發包容;

我們談論丁克養老,談論的不是「危機」,而是一群有著不同背景的成年人,正不約而同地、跌跌撞撞地,從「養兒防老」的思維中抽離,開始學著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五十年前無法想像的事情,如今正一點點地被具象化。

無論此刻,你做出了什麼樣的決定,讓我們一起期待未來吧。

參考文章:

真叫盧俊:在杭州,老了以後我們能過上怎樣一種生活

梅根·多姆《最好的決定》

楊六娃本娃:70後丁克夫妻的135平1居室,不生孩子的家長啥樣?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

作者:李耳耳

校對:秋秋

監製:眠去

出品:麥子熟了工作室

- THE END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