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兩大變化」如期來臨,涉及樓市、存款...

小白讀財經 發佈 2022-06-27T16:28:39.410131+00:00

一個人一生最大的生活開支是教育、養老。過往,解決這兩大問題辦法是兩個:一是儲蓄,二是買房。所以你看到,中國人的儲蓄率是最高的,中國樓市總市值也是最高的。

一個人一生最大的風險是疾病、意外。一個人一生最大的生活開支是教育、養老。

過往,解決這兩大問題辦法是兩個:一是儲蓄,二是買房。

所以你看到,中國人的儲蓄率是最高的,中國樓市總市值也是最高的。目前中國的儲蓄率40%左右,也就是說在個人可支配收入中,40%的錢放在銀行里存起來。目前中國居民存款總規模已經超過100萬億。

2020年央行曾發布過一份報告顯示:中國城鎮居民家庭戶均總資產317.9萬元,資產分布分化明顯;家庭資產以實物資產為主,住房占比近七成,住房擁有率達到96.0%。有兩套住房的占比為31.0%,有三套及以上住房的占比為10.5%,戶均擁有住房1.5套。

也就是說一旦急用錢,在收入不夠或者沒有收入時,那麼存款、房產就是最後的兜底。

但是從2022年開始很多東西都變了,或者說這個變化更直接。

第一,存款利率持續下降,後銀行儲蓄時代正來臨。

央行報告顯示:4月最後一周(4月25日-5月1日),全國金融機構新發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37%,較前一周下降10個基點。


據北京商報:5月份,部分銀行3年期至5年期的存款產品利率降低了10-25個基點。

被視為「准存款」的貨幣基金收益率同樣在下降。

最新的數據顯示:餘額寶7天年化收益率已經跌到1.582%的低位,自4月份以來連續下跌,逼近了1.5%的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

存款利率不斷下降其結果是普通人利息在收縮甚至跑不過通脹。5月份CPI上漲2.1%,PPI上漲6.4%,無論是哪一個都比一年期存款收益率高了。

有人說存款利率有漲有跌,萬一以後漲了呢?我告訴你隨著我國進入深度老齡化社會和城鎮化紅利快見頂,需要利率持續不斷走低來對沖,以實現穩增長、穩就業。全世界都在這樣走的。

第二,未來房價上漲空間有限,甚至可能下跌。

目前樓市的情況是,20%有上漲空間,集中在有資源、有人口增量的一二線城市;10%城市會下跌,集中在結構單一、人口持續流出的三四線城市;70%的城市不漲也不跌。

對於房子來說不漲就是跌,100萬的房子放在那裡5年前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即便你沒房貸還是在縮水,因為5年時間100萬的購買力已經完全不一樣。

2022年房價不漲表現得最為明顯,既然是在一線城市今年樓市也明顯降溫。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居民未來的子女教育、養老甚至意外、疾病完全依靠房產不行了。

即便在一線城市,其樓市上漲空間仍然是有的,但有兩個問題你需要注意:一是核心城市房產是限購的,想要投資房產很難。二是房地產稅也會來臨,房產越多稅收肯定越重。

2022年的這兩個新變化必須讓我們每個人都未雨綢繆,早做規劃,摒棄過去的固有思維。

第一,一定要有保險意識。保險公司不會騙人,只有人會騙人。保險合同在那裡寫得明明白白,而且還有15天時間的猶豫期(可退保)。之所以覺得被騙,要麼是遇到不靠譜的業務員,只管賣,不管服務。要麼是自己不懂,大部分人買了保險之後保單都沒看過,保什麼、不保什麼也不知道。

買保險一定要注意兩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礎保障,通過醫療險、重疾險來規避疾病風險。通過意外險來規避意外風險。

第二層次是生活保障,比如教育金、養老金等。

目前主流觀點認為,我國社保(第一支柱)替代率是40%左右。也就是說退休後你的收入只有退休前的40%這樣的水平,甚至甚至更低。根據世界銀行組織建議,要基本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不下降,養老替代率需不低於70%。國際勞工組織建議養老金替代率最低標準為55%。

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其它作為補充,那麼退休後大家的生活質量都會下降。過往這類的事怎麼解決,一是靠退休前積累的儲蓄,二是以房養老。三是接受生活質量下降,少花錢,少開支。

未來如果要持續保持自己的生活水平不變,在第一支柱以外補充商業養老是必然選擇。《關於推動個人養老金髮展的意見》的文件已經發布,個人養老金實行個人帳戶制度,繳費由參加人個人承擔,實行完全積累。用於個人養老金繳費、歸集收益、支付和繳納個人所得稅。參加人每年繳納個人養老金的上限為12000元。

個人養老金對於補充退休金有很大幫助,但這還不夠,畢竟是有上限的,同時還需要購買商業養老產品,這本質上是強制自己存款,到老了按月取出來,保障自己的養老。

第二,存款利率、貨幣基金走低之下,未來居民理財想獲得更高收益,只能是增大權益類資產(股票)的配置比例,但股票風險太大,很多人承受不了。那怎麼辦?

最好是配置一些混合型資產,比如偏債型混合基金,由於配置的主體是債券,本金相對低一些,而少數配置權益類資產,則起到了進攻作用,有利於博取一部分收益。不過這種投資風險比純投資存款、貨幣基金高一些。

畢竟投資市場上,高風險高收益,低風險低收益是永恆的主題。

如果你覺得文章很棒,對你有幫助,可以關注作者的微信公眾號:小白讀財經(ID:xiaobaiducaijing),訂閱更多的優質原創推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