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財快評:基礎教育其實是地方政府最重要職能之一

21世紀經濟報道 發佈 2022-06-27T17:14:32.225853+00:00

高考出分之日,又是「狀元」一詞頻頻出現在媒體之時。雖然說不應該炒作高考狀元,但有一條新聞值得關注:來自宜春市銅鼓縣銅鼓中學的徐皛玥同學,以663分成為江西省文科總分第一名。理科並列第一名的三名同學中,有兩名也來自宜春的縣中(上高二中,豐城中學)。

高考出分之日,又是「狀元」一詞頻頻出現在媒體之時。雖然說不應該炒作高考狀元,但有一條新聞值得關注:來自宜春市銅鼓縣銅鼓中學的徐皛玥同學,以663分成為江西省文科總分第一名。理科並列第一名的三名同學中,有兩名也來自宜春的縣中(上高二中,豐城中學)。

其中,銅鼓縣的經濟在宜春排名末尾,在江西100個縣市中也僅高於資溪縣。銅鼓中學也是銅鼓縣唯一的普通高中。在這樣的中學出了全省「狀元」,也就難怪縣城都在「喜大普奔」了。

雖然徐同學只是個例,不一定有代表性的,但也讓人們思考近年來的一個議題:縣中還能不能出北大清華了?

按理說,這個問題本不應成為問題,在普遍認為較為公平的高考制度下,同一省(直轄市、自治區)內各個學校和所有學生都在同一賽道上,能者高分,不會區分是否是縣級中學。事實上,在1990年代之前,不僅縣中,有些更「普通」的高中也可以有考入北大清華的學生。比如我老家所在的鄉中學,也曾經有人考入清華。

但是,現在絕大部分縣中都很難有進入北大清華的學生,甚至部分地區縣中都難以為繼,出現「縣中塌陷」之說。為此,國家已經出台一系列「縣中提升」措施,包括讓北大、清華等高校定點扶持縣中。

「縣中難出貴子」,一個原因源於1990年代的統一中考,優秀的縣城學子被吸引到更好的市中去,此後部分中學甚至民辦(公參民辦)中學開始全省「搶人」。優秀生源被吸引後,學校的「績效」下降,進一步流失生源,造成一種不良循環,即所謂「縣中塌陷」。

如果只是因為好學生被吸引到市區甚至省城,從社會效率角度來講不一定造成損失,需要改變的也許是「只有出狀元才行」的觀念。縣中不必去比「北清率」,與其花錢去吸引尖子,不如用這錢把已有的生源好好培養。進一步,如果縣城能辦好初中,鄉鎮能辦好小學,讓優秀的學生好好成長,不管他是在縣中、市中、省中讀高中,又有何不同呢?——但如果在縣城就能接受同樣的教育,又為何要去省城呢?

以銅鼓縣為例,2019年銅鼓縣對公立高中實現學費全免,雖然只是一年幾百萬元,但對於年財政收入只有5億元左右的銅鼓縣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對於許多貧困家庭也是一大利好。至於三年後恰好出現「狀元」,可能只是無心之果,但又在情理之中。

當然,某種程度上「狀元」的出現,合理化了高中免費的政策。但即使沒有狀元(這畢竟是概率事件),銅鼓縣這一政策還是值得點讚的。也許在某些地方官員看來,高中免費只是花錢,而無法「刺激經濟」。但其實教育是這一階段廣大民眾最基礎的需求之一,其意義遠大於修高速路、辦開發區。教育辦好了,人就能留下來,縣城才能活起來。

從公共經濟學角度,基礎教育其實是地方政府最重要職能之一,但地區間差異是一個主要障礙。這既需要地方政府需要銅鼓(還有其他一些縣)的智慧,當然也需要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再窮不能窮學校,振興也要從教育開始。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