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致富方式?杜莎夫人蠟像館,從斷頭台起家

快哉風 發佈 2022-06-28T04:10:04.275043+00:00

杜莎夫人蠟像館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蠟像館,以製造全球名人蠟像而聞名,但是,杜莎夫人的發家史,卻令人毛骨悚然。

文/快哉風

  蠟像這個東西,越是做得惟妙惟肖,越給人一種陰森森的滲人感覺——事實上,這種感覺沒錯,比如名聞世界的杜莎夫人蠟像館,它的歷史就是一部真實的恐怖片。

  杜莎夫人蠟像館是全世界水平最高的蠟像館,以製造全球名人蠟像而聞名,但是,杜莎夫人的發家史,卻令人毛骨悚然。

  杜莎夫人,原名瑪麗·格羅舒茲,1761年生於法國的斯特拉斯堡。在她年幼時父親去世,母親帶著她到了瑞士,給一個叫菲利普·庫爾修斯的醫生當管家。庫爾修斯精通解剖學,擅長蠟模製作,瑪麗很快成為他最好的學生。

  後來,瑪麗隨庫爾修斯移居巴黎,天賦優異的她很快青出於藍,創作了伏爾泰、盧梭、班傑明·富蘭克林等名人的蠟像,一舉成名。在巴黎的歲月里,她成為皇室成員的密友,曾經被邀請住進凡爾賽宮長達九年之久。

  1789年,轟轟烈烈的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國王路易十六、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在內的皇室成員和貴族被送上了斷頭台。瑪麗也被視為皇家同情者,被捕入獄三個月,頭髮被剃光,等待上斷頭台處決。

  多虧了瑪麗擁有製作蠟像的精湛手藝,她達成了一個「恐怖交易」後,最終被釋放。多年後,她在回憶錄里寫道:「我向議會保證,我會為斷頭台的著名受害者製作死亡面具。雖然很恐怖,但這是我唯一脫離監獄的辦法。」

  死亡面具,就是用蠟或石膏模型複製人死後的面孔,作為創作肖像或者紀念品的範本。這對於中國人很陌生,但在西方卻司空見慣。從羅馬帝國開始,西方社會一直有製作死亡面具的傳統,但丁、貝多芬、拿破崙、蕭邦、克倫威爾等很多歐洲名人死後都做了死亡面具。

  令人膽寒的是,死亡面具要做得逼真,通常要從屍體上直接印模。

  瑪麗被釋放的條件,就是用被斷頭台斬掉的人頭,製作死亡面具。

  這絕對不是一件愉快的工作,瑪麗回憶道,她經常坐在斷頭台下的台階上,膝蓋上放著血淋淋的人頭。更令人不適的是,很多人頭都是她的老朋友和老熟人。比如王后瑪麗·安托瓦內特。

  瑪麗·安托瓦內特被斷頭台斬首後,屍體和被砍下的頭顱被劊子手帶走,丟在瑪德琳公墓一個沒有標記的墳墓里。那一天,瑪麗被迫帶著她的工具袋,來到瑪德琳公墓的野墳,在屍體堆里尋找到死去王后的人頭。

  當時的斷頭台下,每天都有貴族和名人被處決,一時間人頭滾滾,瑪麗的工作量巨大。在大革命期間,瑪麗先後受僱為路易十六、瑪麗·安托瓦內特、蘭巴勒公主、馬拉、羅伯斯庇爾等名人製作了死亡面具。

  可以說,她用最特殊的方式,觸摸遍了法國這段血腥的歷史。

  1795年,34歲的瑪麗嫁給了土木工程師弗朗索瓦·杜莎,生了三個孩子(女兒夭折,只活下來兩個兒子)。這樁婚姻並不成功,丈夫懶惰貪財,家裡經濟日漸窘迫。為了掙錢,杜莎夫人決定出國,帶著滿滿幾袋她的蠟像,來到了英國倫敦,她的初次展出一下就吸引了英國人。

  杜莎夫人是個精明的女商人,她立刻悟出英國人最喜歡看什麼:皇室和死亡。尤其是法國皇室的死亡。當時的英國由於和拿破崙時期的法國爆發了戰爭,屬於仇敵,所以每個英國人都樂意付出高昂的門票去欣賞法國國王和王后的死亡。

  杜莎夫人帶著她的蠟製品游遍大不列顛和愛爾蘭,受到了歡迎,她在英國一呆就是33年,賺的錢越來越多,終于于74歲高齡時,在倫敦貝克街建立了第一個永久性蠟像館,陳列了很多歐洲名人蠟像,最受歡迎的還是「恐怖屋」:包括法國大革命的死亡名人,以及一些臭名昭著的被處決的英國罪犯。

  杜莎夫人88歲病死後,兒子弗朗索瓦成為蠟像館的首席藝術家,接下來是孫子。今天,杜莎夫人蠟像館開遍了全球,價值數以億計,倫敦本館外,還在阿姆斯特丹、曼谷、柏林、拉斯維加斯、紐約、東京、好萊塢、雪梨、華盛頓、維也納等地開設了分館,在中國,就有北京、上海、重慶、武漢、香港等分館。

  憑藉斷頭台下的老友人頭,這個傳奇的女人以史上最令人毛骨悚然的致富方式,留給子孫後代一份龐大的遺產。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