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受軍民愛戴,多人為其伸冤,他做了什麼讓朝廷「裝瞎」?

一往歷史 發佈 2022-06-28T05:06:51.584483+00:00

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為謀得更大的利益,他們將目光鎖定在東方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

1840年,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為謀得更大的利益,他們將目光鎖定在東方這個幅員遼闊的國家。

堅船利炮橫跨印度洋,鴉片戰爭爆發

1841年8月的一天,英方一艘名為納爾不達號的戰船突然攻擊基隆地區,企圖將硝煙戰火持續下去,為英方推動鴉片戰爭的進程。

英軍的想法是非常美好的,但是,他們遇上了當時的台灣道——姚瑩

在姚瑩冷靜又果斷的指揮下,清軍付出了最小的代價,迅速將其擊沉。

到了次年的1月,又有一艘名叫阿恩號的英船如法炮製,企圖侵襲台灣的大安港。訓練精良的將士們得到信號後,立刻準備起來。他們迅速到達自己的崗位,最後檢查武器裝備,槍械完備,彈藥充足,所有人緊繃著一根神經,緊盯著海面上逐漸靠近的外國面孔。

這一瞬間,世界都仿佛安靜了下來。直到雙方指揮官一聲令下,戰鬥爆發,一門門巨炮瞄準海上的戰船,吞吐著火舌,空氣里全都是火藥的味道。接受過嚴苛訓練的將士們,對擊沉這個海上的活靶子,都有著十足的信心。

沒過多久,雖然英軍的拼命反抗也對清軍造成了一定損失,但是戰鬥還是不出所料的勝利了。英軍除了有多人陣亡以外,還有約150名印度人30名英國人被俘。清軍可以稱得上大獲全勝。

這兩場統稱為大安之役的戰鬥,清軍的頭腦核心,正是著名的思想家和軍事家——姚瑩

一位真正「愛台灣」的人

這個名字對大多數人來說或許有點陌生,但是提起近代倡導「開眼看世界」的另外兩人,林則徐和魏源,諸位一定耳熟能詳。

姚瑩是安徽桐城人,字石甫,號明叔,晚號展和。乾隆五十年,即1785年出生。

從家世上說,他是那位著有《惜抱軒全集》的姚鼐的侄孫。他從小就非常熱愛學習,對讀書的渴望更是到了一個令人驚嘆的地步:只要有書,沒有一本是他不想看兩眼的。甚至到了「博證精究,每有所作,不假思索,議論閎偉」的程度。

意思是說,他的學識相當豐富,不僅知識面很廣,而且對某些領域都鑽得很深,很有研究。在每一次創作之中,都不需要特意思考很久,就能夠出口成章,想法頗豐。

嘉慶十三年,即1808年,二十三歲的姚瑩中了進士,次年就被招入了粵都百齡幕府,他就是從這段經歷中,得知了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屢次有海盜騷擾一事,他悄悄地就上了心。

嘉慶二十一年,即1816年,他前往福建平和縣擔任知縣,次年又調任龍溪知縣。

姚瑩是個非常體恤民情、深得民心的人,在他擔任知縣的這段時間裡,他不僅做事乾脆,處事幹練,能把自己的日常公務處理地井井有條。而且心懷正義,誅奸抑暴,對那些上不得台面的事情非常痛恨。

在他的治理下,這兩個縣的治安情況都變得非常好,鄉民之間分外和睦,對姚瑩讚嘆有加,對他的管轄和工作沒有絲毫的不滿,甚至有「所至雞犬不驚,民無擾攘,風俗一變」的美譽。

一個好官,走到哪裡都會是好官。他赴台擔任知縣,後又任噶瑪蘭通判期間,曾經多方協調,仔細規劃,建造衙署,並且改造了仰山書院。改造後的仰山書院,不僅房屋寬敞,景致幽深,而且有完備的教學和膳宿場所,環境甚好。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鼓勵當地鄉民開墾土地,促進了漢族與高山族人民兩族交好,四處都是一片和諧的景象。

可是,姚瑩的官場生涯也並非一帆風順,不久後,他因故被革職。據說,在他要離開時,「台人大失望,群走道府乞留。」

那麼,姚瑩這麼一個清明的文官,怎麼會和鴉片戰爭扯上關係呢?他又是怎樣成為近代宣傳「開眼看世界」的進步人士之一呢?

這要從道光十一年,即1831年說起。至一年,姚瑩來到了京都,與龔自珍、魏源、張際亮和湯鵬等人相識,幾位知識分子一見如故,他們一同研究經世之學,探討國計民生和時政利病。這一切,都埋下了伏筆。

雖然姚瑩在做官上的確很有一套,但是他在官場上的功成名就,離不開林則徐的推波助瀾。

道光十二年,即1832年之後的幾年,道光皇帝下詔,要求朝廷內外大肆舉薦人才,這下,姚瑩有了出頭的機會。經過兩江總督陶澍和當時身為江蘇巡撫的林則徐大力舉薦,姚瑩再次升職。

到了道光十六年,姚瑩入都,得見了道光帝。道光皇帝想到之前林則徐的評語中說,這位姚瑩,「學問優長,所至於山川形勢,民情利弊,無不悉心講求,故能洞悉物情,遇事確有把握。」而且「武進士民,至今畏而愛之」

這差不多算是把姚瑩誇了個遍,既說他為人細心,大到山川地勢,小到處理民情,全都盡心盡力,不會放過任何細節。做事又非常靠譜,不僅是士兵還是人民,都非常愛戴他。

道光帝需要的,不就是這樣的人才嗎?於是次年,姚瑩就被授予台灣兵備道,同時賞了按察使的頭銜,去往台灣

姚瑩雖然是個文官出身,但是在過去長達二十八年的為官生涯中,積累了相當多的見識,加上他始終對學習保持著一種狂熱的態度,所以未必能說他用不好兵。而事實並非如此,他擔任台灣道後,治績非常好。

然而,僅僅過了四年,英國人就帶著洋槍洋炮和大量的鴉片氣勢洶洶的到來,鴉片戰爭正式爆發

一切安排在戰爭面前都只能向後靠。彼時正在台灣為官的姚瑩,奉命嚴加鎮守。

整個東南海地區都籠罩在備戰的緊張氣氛中,而我們的寶島台灣,無論是從地理位置上還是戰略意義上,都是英軍的重點關注對象。正在世界版圖上拼命擴張、侵略成性的英軍,迫不及待地想要將這塊領土早日收入囊中,這也加劇了台灣的形勢

更不巧的是,1841年8月,福建廈門先台灣一步陷落。這就相當於直接切斷了大陸對台灣島最主要的一支物資供應線,沒了食物和日用品,島民們吃什麼用什麼?台灣島的自給自足能撐到什麼時候?那麼軍隊又能堅持多久?淪陷不過是「指日可待」的嗎?

這猝不及防的局勢變化更是讓島內人心惶惶,而英軍也沒有停止對台灣的騷擾,屢屢進犯。

這可真的是內憂外患的緊張局面了,但是姚瑩和總兵達洪阿並沒有被眼前的困難嚇倒,他們知道,事情還有迴旋的餘地,絕對不能輕易放棄,把這片土地拱手贈與他人。

他們同心協力,積極布防,多次交流意見,針對台灣不斷變化的情況及時做出修改,這場台灣保衛戰,就這麼轟轟烈烈地開始了。

在這其中,姚瑩的準備工作做得相當充分。行軍打仗,貴在用兵。東西是死的,人卻是活的,能主導戰場最重要的因素,永遠都是人。

於是他強調,「務在簡、嚴」,意思就是抓住大的方向,而不過於苛責細節。這一下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將士眾多,性格各異,而這條規則對大部分的士兵都很適用。

士兵沒有怨言,自然就有凝聚力,整個軍隊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這就大大提高了戰鬥力,在戰爭中也能夠同仇敵愾,勁兒往一處使,給敵軍以更大的傷害。

第二就是改善武器狀況,添置軍事設施。鴉片戰爭剛剛爆發的時候,姚瑩敏銳地感知到,敵人既然從海上來,那麼自己所在的台灣遲早有一天會變成戰場。於是他立即向朝廷提出了一系列申請,要求加強台灣的防守能力。

這一舉措可以說是在之後的戰鬥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大大提升了台灣的軍事作戰能力。

不僅如此,除了正規清軍,姚瑩還想到,可以調集民兵為我所用。他在督查各方事宜的途中,就有意識地令各地訓練民兵。到了1842年的時候,各地民兵已經達到了驚人的47,000餘人,甚至遠超正規軍。

這些民兵在戰時調用時由部隊撥口糧,平時則不領經費。既能節約軍費,又能滿足人民的需要,豈不是一舉兩得。

除了以上三點積極的做法,姚瑩還注意到了另外一點。那就是台灣地區有許多遊民,這些遊民沒有固定的職業和居所,是社會上非常不穩定的一股勢力。

也並非沒有前車之鑑,歷史上很多趁火打劫、樹旗滋事的例子,大多數都是遊民所為。若是真的開戰了,那樣緊張的局勢下,官方根本沒有精力來管這些事,到時候兩面夾擊,台灣必失。

因此,姚瑩在解決遊民的問題上,採取了將他們編入各莊保甲的做法,並且由各莊進行內部的約束。這一舉措立刻取得了明顯的效果,遊民滋事的數量呈跳水式下降。而這一切都為之後精心準備台灣保衛戰打下來堅實的基礎。

於是就有了開頭那場為人稱道的大安之役的勝利。

然而,即便姚瑩在戰場中力挽狂瀾,使清軍大獲全勝,也依然無法改變整個中國的戰局。

兩個月後,鴉片戰爭戰敗,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而英國也趁此機會,找了姚瑩的麻煩。

一介文官出身,卻能讓英軍屢屢吃虧。這群小心眼的外國人坐不住了,他們逼迫清政府追究他將那些俘虜全部斬首之罪,並以開戰來威脅。

他們謊稱那些俘虜只是難民,而那艘商船是因為在台灣海峽遭遇了颱風, 所以才被吹到台灣的,可是卻被官兵貿然殺害,他們要討個說法。

但姚瑩完全不吃這一套,他當即站出來,毫不留情地戳穿英軍的謊言。首先,英軍被俘期間,台灣海峽並沒有颱風,這完全是杜撰,是無稽之談。其二,在被俘獲的英船上發現的兵器、旗幟、海圖等,都證明這艘英船曾經參加過戰爭,而不僅僅是普通的商船。

除此之外,這艘「商船」上還設有炮台。贏的時候就是兵船,輸的時候就自動變成「商船」,姚瑩冷笑道,英軍混淆是非、胡攪蠻纏的功力還真是令人嘆為觀止。

而且,姚瑩只是個地方官,殺俘虜這種事,沒有清政府的授意他敢擅自決定嗎?可是這種時候,清政府需要一個出來背鍋的人,而姚瑩無疑成了最合適的犧牲品。

他因此下獄,關於他的事,上到道光帝,下到台灣人民,人人都知道姚瑩含冤。他的遭遇終於激起了愛國人士和人民的憤怒。人們為了他走上街頭,振臂高呼,來勢洶洶。記載中說「幾乎激成兵變」。

道光帝迫於壓力,不得不赦免其出獄,但是同時為了堵英國人的嘴,要職是不可能再讓他擔任了,並且將其發配至了偏遠的四川等地。

但是,姚瑩卻並沒有自暴自棄,渾渾噩噩地度過餘生,反而向新的領域邁出了嶄新的一步。

文學大家

這一路艱險異常,但是姚瑩卻安之若素。年輕時在治國和戰場上意氣風發,揮斥方遒。像他這樣自身品行堅定的人,即使是離開了施展拳腳的環境,依然能從逆境中開出燦爛的花。

在這段時間裡,姚瑩遠離了祖國的東南部和中部,遠離了戰場和官場的喧囂。雖然生活過得十分清苦,但是他大部分時間都在遊歷,用自己的雙腳丈量土地,用自己的雙眼去看絢麗的色彩。

這一時期,他系統地考察了自己所經過的地區,包括山川河流、風土人情。他重新拾起自己對學習和讀書的熱愛,並且參考了各種古書和西洋人編纂的書籍。將自己的所見所聞寫成了《康經紀行》一書,多達15卷,還有一卷附圖。

也是在這本書中,他審時度勢地提出,如果我們想要有效地抵抗來自西方的侵略者,那麼。學習他們現金的自然科學技術是必要的,而且正如古語「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我們要必須進一步的了解他們的情況。

同時,他還在書中用非常警醒的語氣說,一定要防範英國侵略者對於西藏地區的侵略。姚瑩知道,祖國的中西部作為大後方地區,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失去,那麼亡國不遠矣!

這部書,同魏源的《海國圖志》,徐繼畲的《瀛環志略》一起,都開啟了中國早期近代思想啟蒙的先河。姚瑩也無愧於「開眼看世界」的先驅。

姚瑩所處的年代,正是中國從閉關鎖國的獨立狀態,經過戰爭的洗禮,逐漸同世界的脈搏連成一體的關鍵節點。在這樣艱難的大背景下,姚瑩為官可以同軍民僅僅依靠在一起,即使被流放也惦念祖國,從不因自己的遭遇感到懷恨在心,實有大智慧者。

他為了保衛台灣,保護台灣的民眾,嘔心瀝血,正是中華民族竭力反抗外國侵略者的標杆,體現了不屈不撓的民族正氣。

在台灣問題尚未完全解決的今日,也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站出來,做出不懈的努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