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回溯,當年的三聚氰胺,是如何一步步成為害人的假奶添加劑的

鄉間事兒 發佈 2022-06-28T13:01:38.730208+00:00

三聚氰胺,俗稱蛋白精, 是一種白色晶體狀的化工原料,廣泛用於合成樹脂、塑料和塗料行業,成分與蛋白質有著根本不同 ,不含營養成分,也不能添加於任何食品之中。那麼,當年三聚氰胺是如何由化工原料,一步步變成非法添加劑,最終釀成轟動全國的「三鹿奶」事件的呢 ?


三聚氰胺,俗稱蛋白精, 是一種白色晶體狀的化工原料,廣泛用於合成樹脂、塑料和塗料行業,成分與蛋白質有著根本不同 ,不含營養成分,也不能添加於任何食品之中。

那麼,當年三聚氰胺是如何由化工原料,一步步變成非法添加劑,最終釀成轟動全國的「三鹿奶」事件的呢 ?這就需要從鮮奶摻假,以及奶製品中,蛋白質含量檢測方法的漏洞談起了。

第一步:摻水造假

早在「三鹿奶」事件爆發前,奶業興起之初,奶牛的養殖方式,基本是奶農散養,鮮奶由奶站收購後,集中銷售到奶企。極少數腦筋活絡的奶農,想出了向鮮奶中摻水的造假方法,將摻水的鮮奶賣給奶站。奶站向奶製品企業交售鮮奶時,企業要進行鮮奶蛋白質含量檢測,蛋白質含量低的摻水鮮奶,會被奶企拒收或降價收購,這就給奶站經營者造成了不小的損失,所以,這一時段,為了防止奶農在鮮奶中摻水,奶站在收購鮮奶時,也開始進行簡單的檢測。

這時的奶站,幾乎全部採用「比重檢測法」檢測鮮奶,就是使用比重計測試鮮奶的比重,摻水鮮奶的比重要低於正常鮮奶的比重,這樣,奶站就能夠將摻水鮮奶區分出來,避免了損失。

第二步:摻尿造假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造假者的惡行,時時會挑動善良人們的底線。直接摻水行不通了,「聰明人」又發現,將一定量的奶牛尿液或人尿液摻入鮮牛奶中,比重會接近正常的鮮奶,一段時間,竟然有個別奶農不顧道德,偷偷向鮮奶中摻入人和牛的尿液造假,但是這種造假方法,鮮奶的顏色和嗅覺、味覺會有所改變,靠感官仔細辨別就能區分出來,因此,非常容易造成奶站拒收,而且,因為摻入尿液後,鮮奶中蛋白質含量下降,奶企檢測這一關也還是無法通過的,所以,道德譴責加上檢測門檻的阻攔,這種缺德的造假方式, 出現不久,就被放棄了。

第三步:摻尿素造假

這種情況下,又有邪惡的眼光,盯向了奶企檢測的環節。奶企檢測鮮奶蛋白質含量的方法,一般採用「凱氏定氮法」,利用蛋白質中含有「氮」元素的特性,通過測定鮮奶中「氮」元素含量,間接推斷其蛋白質含量。可是,這種檢測方法的漏洞是,只要向鮮奶中摻入一定量的含氮物質,就可以在「凱氏定氮法」檢測中矇混過關。

在農村,常用的化肥碳銨、尿素中都含有大量的「氮」元素,所以,這兩種化肥,又成了造假者的目標。然而,利用碳銨、尿素等化肥,摻入鮮奶中造假的方法,存有巨大的缺陷,這就是,碳銨具有強烈的刺激性氣味,加熱時更加明顯;尿素雖然不具有刺激性氣味,但是,遇熱會分解產生碳銨,而且,如果採用「格里斯試劑法」,使用簡單的試劑,就可以輕而易舉檢測出鮮奶中,是否添加了尿素等化肥成分。

第四步:摻「蛋白精」造假

如何在鮮奶中添加進含有「氮」元素的物質,冒充蛋白質含量,又不易被檢測出來,這時候,本文的主角,「三聚氰胺」就登場了。

「三聚氰胺」中的氮元素含量高達66%,比氮元素含量46%的尿素,還要高出一大截,而且,「三聚氰胺」無毒、無味兒,吃不死人,貌似不會影響人們的健康。最重要的,鮮奶中摻入的「三聚氰胺」, 需要使用科技含量很高的「液相色譜法」才能檢測出來,所以,這種化工原料, 迅速取代了其它造假物質,成為奶業造假者的終極選擇。

第五步:「三鹿奶」事件爆發,奶業造假現象終結

「人算不如天算」,三鹿等個別奶企,喪失企業責任,明知「三聚氰胺」屬於違禁成分,但是,仍舊利慾薰心,明知故犯 ,製作銷售違禁奶粉。添加了「三聚氰胺」的奶粉,雖然矇混過了層層檢測關,但其中蛋白質含量不足, 造成食用奶粉的嬰幼兒營養不良,誘發嚴重的頭部水腫和結石症狀,一個個受害的孩子變成了「大頭娃娃」,危害觸目驚心。

2008年9月,「三鹿奶」事件發酵後, 蛋白精「三聚氰胺」,一夜之間暴露於公眾視野之下。對「三鹿奶」事件的強力處置,揭開了當時奶業的黑幕,事件背後,「三聚氰胺」如何由化工原料,一步一步成為違法添加劑的真相,也由此全部揭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