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電影《啊,搖籃》——謝晉告訴編劇:我要表現的是人的感情

在影視的邊緣行走 發佈 2022-06-29T04:00:22.320655+00:00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老電影《啊,搖籃》,攝製於1979年,由謝晉執導,祝希娟、張勇手、馬曉晴、張瑜、方超等主演。

上海電影製片廠的老電影《啊,搖籃》,攝製於1979年,由謝晉執導,祝希娟、張勇手、馬曉晴、張瑜、方超等主演。影片獲得1979年文化部優秀影片獎——屬於學校包場的愛國主義教育電影。

電影放映了接近四分鐘才打出字幕。

它講述了解放戰爭時期(1947年),一支由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隊伍,衝破艱險,安全撤出包圍圈的故事。

未出字幕之前,電影就從側面描寫了戰爭的殘酷——擔架上的母親推開五歲的兒子亮亮,升華了革命的殘酷和母性美。

謝晉導演的功力不得不佩服——殘酷戰爭下的溫暖,也有希望和愛!軍民間的魚水情都展現得淋漓盡致。

這是一群非專業的保育人員在抗戰時期,在一無所有中創立的幼兒園,它庇護了戰爭中成長的孩子。堪稱紅色的延安保育院。

電影全方位地講述了這個中央幼兒園的歷史,也更接近歷史的真實。

這是一個父母有級別才能進入的幼兒園,但一樣有犧牲,一樣很艱難,騎著大白馬送來的孩子,轉瞬就變成了父母雙亡的孤兒——在戰火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特殊的生活方式與防禦能力,讓人無法忽略他們曾經面臨的惡劣環境。

影片人物眾多,一共有7個大人7個孩子,還有一個馬曉晴演的湘竹,只能算半個大人半個孩子。

小演員中,最大的6歲,最小的是方超,當時只有2歲。

應該感謝一眾小朋友的高超演技。

謝晉的電影總是有自己的風格,雖然是一部主旋律電影,但電影闡述了人性之美,——關懷婦孺、珍視生命,是謝晉一貫有之的精神,主體就聚焦在了這群孩子身上。

當時,WG剛剛結束,劇本的兩位作者還未能從傳統創作思維束縛中解放出來,曾打算把這部片子搞成驚險樣式,上有飛機,下有炸彈,前有洪水,後有追兵……謝晉告訴兩位作者,我不拍戰爭片,我要表現的是人的感情,我要讓中國電影有點「人」的味道!

馬背上的搖籃——從保育院這個特殊的側面放進戰爭的大時代。不僅有兒童的天真,還有戰爭的殘酷,還有女主角李楠心態的轉變。

孩子是永恆美好的,大人才是要成長的。電影開頭雖寫著獻給「國際兒童年」,對婦女的真誠關懷卻一分不少。

孩子在這個片子裡是最高價值的象徵,雖然小孩子的哭聲實在聽得我腦瓜子疼,不過看到孩子們聚在一起吃棗饃,那情景確實充滿溫情。

電影的鏡頭語言抓住了思緒起伏,李楠站在窯洞窗口看孩子們吃棗饃,視角焦點的景別遞進、疊化幻覺,很好地表現了人物從冷漠轉為好感。

孩子們合唱《南泥灣》那場戲,除了孩子們稚嫩的歌聲外,沒有任何配樂,但想到如果自己是剛下了戰場的傷員,拖著一身的傷痛,這時聽到孩子們奶聲奶氣地唱歌慰勞我,真的心都要融化了。

電影有一個很不錯的細節——亮亮手中的那個紅玻璃。

肖旅長在烽火台給孩子們發子彈殼時,亮亮偏愛玩紅玻璃,引得肖旅長也拿來看——紅玻璃是李楠、肖旅長兩人關係發展的重要媒介。

羅桂田、丁大勇這兩個角色的塑造,是有意在反駁對保育員職業的刻板印象——不是只有男人能上前線,也不是只有女人能帶孩子;上前線的女中豪傑固然可敬,帶孩子的男人也閃閃發光。

拋開zz至上的背景來說,故事裡呈現的性別平等、職業平等的狀態,還挺理想的。

現在的幸福生活是無數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這句話不是說說而已。

謝晉就是謝晉,他有那種叫「電影感」的東西,一直牢牢地抓著你,從頭看到尾,一秒也沒快進。

八月十五月兒圓啊,爺爺為我打月餅啊!月餅圓圓甜又香呀,一塊月餅一片心哪!

每次聽到這首旋律優美動情的《爺爺為我打月餅》,我的鼻子就會酸起來。

這麼說吧,電影插曲羅天嬋的《睡吧孩子》,李谷一的《馬背上的搖籃》,胡松華的《翻山越嶺上路程》。三位大歌唱家的作品加起來,都遠遠不如這首童聲合唱打月餅。

現在的孩子應該是無法理解那種吃塊土月餅的奢侈,那種對愛和安定的期待了。

在羅桂田彌留之際,他眼前居然出現了幻覺,七個打月餅的孩子長大了——他想到的是這幫小娃娃會成年,還會穿著軍裝,這一幕實在讓人唏噓不已。

羅大叔躺在廚房的草堆上,心滿意足地看著孩子們,漸漸閉上了眼睛。

孩子們只顧著玩麵團,玩夠了才發現——「爺爺睡著了」。

孩子奶聲奶氣地說「爺爺累了」,接著他們又發現「爺爺哭了」,方超還輕輕幫他拭去眼角的淚。

這是最純真的臉龐,最乾淨的嗓音,不需要矯揉造作,孩子就能打動太多太多的人。

大家不忍吵醒爺爺,自覺保持安靜。默默退出去關上了門。

在這個髒亂的廚雜角落裡,逝者獲得了天使的祝福,和天堂一般的靜謐。

謝晉善用配樂來煽動情緒,這一場卻很安靜,沒有一點多餘的聲音,死別之情分外令人動容。

李楠在影片裡的思想變化是作為重點描述的——她在《紅色娘子軍》中扮演的女性還是奮勇殺敵,而如今女性的本體意識正在覺醒——影片中依然有著女性的傳統認知,但是卻在逐漸轉變到母性的認知——從女英雄到孩子母親,身份的轉變與認同顯然離不開時代的發展,歷史的推進。女性開始從前線退居到後方,真正做回到一個女人。

結尾是令人欣慰和溫暖的——肖旅長知道自己的獨子早喪,他將悲痛壓抑下來,將父親的深情投入到烈士遺孤亮亮身上,選擇和不能生育的李楠在一起,這難道還不具有先進性嗎!

我為什麼突然想起重溫這部影片呢?就因為謝晉告訴編劇:我不拍戰爭片,我要表現的是人的感情,我要讓中國電影有點「人」的味道!

這就對了!

片子雖然是1979年拍的,在手法上有很多過時之處,比如很多表演的臉譜化,誇張的特寫和充滿戲劇性的大推拉,人物台詞做回聲等等,但我就是喜歡這些,我總是喜歡不了那些洋氣的東西!今天中國的導演想去歌頌戰爭中人性的光輝,已經越來越變得遙不可及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