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散文:爺爺和他的廠

窗外的白楊 發佈 2022-06-29T17:14:49.897189+00:00

今天我們提到「廠」這個字,想到的首先是工廠。農民工進城,總希望能到廠里去打工掙錢。其實,廠,最初是屬於農民的。按照古文資料的解釋,「廠」,是指向外突的山崖,人可在下面居住。後來,「廠」的意思發展為沒有牆壁或只有一面牆的簡易房屋。我爺爺就經常搭這樣的「廠」。

今天我們提到「廠」這個字,想到的首先是工廠。農民工進城,總希望能到廠里去打工掙錢。其實,廠,最初是屬於農民的。

按照古文資料的解釋,「廠」,是指向外突的山崖,人可在下面居住。後來,「廠」的意思發展為沒有牆壁或只有一面牆的簡易房屋。

我爺爺就經常搭這樣的「廠」。

1970年代後期,那時我還不到10歲,每年麥子剛剛收下,爺爺就開始搭「廠」了。爺爺住的房子跟東家爺爺(二爺爺)和南家爺爺(三爺爺)的房子一前一後,中間間隔了四五米,形成了一個天然的院子。

爺爺在院子的東邊一角靠著南北兩邊的牆邊豎起4根一人多高的柱子,在柱子的頂端差不多齊屋檐的地方綁上橫樑,再在上面架上兩三塊用新收的麥草夾成的墊子,一個廠就搭成了。

爺爺的廠剛一搭好,勤快的奶奶就在柱子旁邊移種上南瓜秧。澆上幾天水,南瓜秧就活了。牽上一根繩子,南瓜藤就會慢慢地沿著繩子爬上廠的頂棚。它們在頂棚上繼續攀爬、開花,並坐下一個個瓜蔞兒,偶爾有一兩個嫩綠的小南瓜還會探出腦袋,在頂棚邊緣垂掛下來。

爺爺把小餐桌搬過來,一家人一天的生活就主要圍繞著廠展開了。早上,大人們在廠下匆匆喝上兩碗稀飯就趕忙去上工了。中午,奶奶早早地燒好了一鍋開水,放上幾片新摘的茶葉或者鮮嫩的竹葉,下工的人坐在廠下,喝上一碗濃濃的茶水,清香解渴。

飯後,爺爺常常放倒一張板凳,擱上一扇門板,在廠下面午睡。奶奶則搖著蒲扇,招呼在烈日下幹活的父親,「到廠里來歇歇咯」。等大人們又去上工了,廠就成了孩子們的天堂。晚上,大家洗完澡,聚在廠下乘涼。

爺爺一邊「吧嗒吧嗒」地吸著旱菸,一邊跟孫輩們講他年少時的故事。奶奶總時不時地惦記起在遠方當兵的二叔。廠,不僅能夠遮陽,也能夠擋雨,就算下點小雨,也不礙,不用著急回屋裡去的。

等到割完了稻子,天氣漸漸涼了,廠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拆廠的時候,可不要著忙。爺爺拿來一張長凳,站上去,慢慢理一理廠頂棚上的瓜藤,摘下一個個南瓜,奶奶站在下面接著,一個、兩個……總能收穫七八個、十來個大大小小、黃黃綠綠的南瓜,有的像牛腿子,有的像荸薺餅,堆滿一個牆腳。

後來,父親跟爺爺分了家,二叔退伍回來了,三叔工作了又總不在家。家裡人少了,爺爺就沒了搭廠的興致。夏天天熱,找片大點兒的樹蔭就可以乘涼了。父親也因為家裡人少,從來沒有搭過廠。廠,就只留在我的記憶里。

現在,走在大街上,總能看到一些商家為了宣傳產品,在廣場上搭起五顏六色的遮陽棚。看到這些遮陽棚,我就時常會想起爺爺的廠,還有那個在廠下玩耍的小男孩。

作者:王秀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