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派大星」,膠州灣蛤蜊又遇新敵人——「泥螞」

半島都市報 發佈 2022-06-29T23:04:29.775178+00:00

6月28日上午,紅島街道養殖戶趙宇昌致電記者,表示已接到街道、社區的通知,上報了兩艘作業船隻的船型與船號,預計後期將出海除害。

半島全媒體首席記者 陸金星

半島此前報導的「趁休漁期 海星又折騰」的稿件引起相關部門重視,市、區兩級海洋發展局的專家經過研判,已初步制定出整治海星危害的方法與步驟,開始收集養殖戶受災情況及海域信息,上報省廳批准後將進行全面治理。6月28日上午,紅島街道養殖戶趙宇昌致電記者,表示已接到街道、社區的通知,上報了兩艘作業船隻的船型與船號,預計後期將出海除害。趙宇昌還向記者介紹,除海星之外,一種被當地人稱作「泥螞」的海底生物也正在對養殖的蛤蜊造成危害,形勢不容樂觀。

上報省廳,全面除害

28日上午,雨中的紅島漁港碼頭安安靜靜,成排的船隻停靠,趙宇昌正在查看出海檢測海星的養殖船帶回來的地害樣本。「我上午剛到村里登記了兩條船,上報了承包區域的經緯度,聽說要分區域作業除害,我們養殖戶最擔心的就是這片區域把海星撈沒了,又從別的區域遷徙過來,這樣的話就會出現反覆,養殖戶的利益還是得不到保障,再就是上級部門的審批速度能夠再快一下,不然每天都在損失,你說能不急嗎。」趙宇昌介紹。

趙宇昌承包的海域有兩千多畝,養殖的蛤蜊和海蠣子,此前剛投放了16車的蛤蜊苗,一車價值二十多萬。趙宇昌介紹,整個碼頭此前投放的蛤蜊苗大約400車,整體價值上億元,再耽擱下去,損失將無法估計。讓趙宇昌和養殖戶們愁的不僅是海星,還有一種被當地人稱作「泥螞」的海底生物近期也開始泛濫,對蛤蜊的危害甚至超過海星。

泛濫的海星

記者採訪城陽區海洋發展局了解到,經過研判,海星等危害確實不小,區海洋發展局正在加緊收集養殖戶上報的養殖區域和作業船隻,正在組織材料,當日將上報市海洋發展局,市海洋發展局上報省農業農村廳審批後,就可以實施捕撈治理。針對養殖戶擔心的分區域捕撈將導致海星災害反覆的問題,青島市海洋發展局海洋管理保障中心韓主任給出了解釋,海星治理的方案計劃,將根據養殖戶上報區域信息,在專家研判下確定最終區域進行開放捕撈,其中的分區域主要是指在養殖區使用地籠捕撈,在其他存在隱性災害的區域實行拉網捕撈,爭取做到地毯式全方位除害,防患於未然。

「泥螞」身上分泌一些黏液,對貝類危害很大。

此「泥螞」非彼「泥螞」

在一艘停靠的船上,記者見到了這種被稱作「泥螞」的海底生物。「我們當地都叫泥螞,但和可以吃的那種泥螞還不一樣,這種有毒不能吃,它們身上能夠分泌出一些黏液,密集的黏液分布在海底,可以造成養殖的貝類大面積缺氧死亡,而且它們專門吃蛤蜊苗,現在養殖區的海底拉上來除了海星就是它們,有時候數量比海星還多,真是愁人。」趙宇昌介紹。

除了海星外,「泥螞」危害也非常大。

城陽區海洋發展局徐高工介紹,「泥螞」實地上就是泥螺,是可以食用的,但是這種在海底專吃蛤蜊苗的不能食用,所以不是我們常見的泥螺,對於它的身份學名,目前還沒有確定。

記者現場看到,這些「泥螞」密密麻麻堆在一起,表面有一層黏液,隨便扒開一個,裡面就有沒消化乾淨的小蛤蜊,甚至還有剛吞下去的蛤蜊。據介紹,這種「泥螞」在海底非常密集,它們不但吃蛤蜊,分泌的黏液覆蓋在海底,將導致大片貝類缺氧死亡,危害非常大。

扒開「泥螞」,肚子裡有吞下的完整小蛤蜊。

紅石崖、膠州也現大量海星

膠州灣海域除紅島養殖區域外,其他區域情況如何呢?韓主任介紹,經過專家多次出海取樣研判,目前紅石崖區域海星災害最大,除此之外膠州附近海域災害也有發生,膠州灣中南部區域也較為嚴重,伴隨著海星群體遷移可能呈現蔓延的態勢,經過研判,初步確定將在特定時間、特定區域,使用特定的作業方式進行捕撈除害。韓主任還表示,他們正在加緊收集養殖戶信息,劃定區域,將方案計劃上報省農業農村廳,批准後將立即開展作業,對於大面積出現的「泥螞」,將在除海星的同時,一起進行整治。

密密麻麻的「泥螞」

韓主任介紹,「泥螞」此前在膠州灣區域就有,但是它們和可以食用的那種區別還很大,可食用的泥螞呈灰色,殼比較明顯,這種「泥螞」呈白色,牙齒比較發達,此前韓主任請教過三名海洋專家,尚不能確定它的學名。近幾年膠州灣海星災害反覆發生,已經引起海洋相關部門及專家的重視,正在開展調查研究,力爭拿出方案進行根源性解決。

「泥螞」肚子裡都是小蛤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