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文精讀08 |新媒體時代語態變革再思考 &「網言網語」能走多遠

1037新傳考研站 發佈 2022-06-30T10:25:39.612725+00:00

【小站學姐說:這兩篇論文其實是在陳述同一個問題,建議大家重點閱讀《新媒體時代語態變革再思考》這一篇,觀點特別適合用在「分析網絡流行詞以及媒體節目的年輕化語態表達」的冷思考部分!

✍✍✍

小站的【論文精讀】專欄
將於每周三跟大家見面哦!

(如有拖更,歡迎留言奪命連環催~)

今天是第八彈
新媒體時代語態變革再思考》

《 「網言網語」能走多遠》

↓↓


【小站學姐說:這兩篇論文其實是在陳述同一個問題,建議大家重點閱讀《新媒體時代語態變革再思考》這一篇,觀點特別適合用在「分析網絡流行詞以及媒體節目的年輕化語態表達」的冷思考部分!!


推薦論文及思維導圖


(論文截圖)

(論文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文字版


一、「以人為媒」傳播模式推助的語態變革

(一)用戶的社交網絡成為了傳播網絡,每個用戶都是內容的「導體」。

(二)作為「導體」的用戶,對公共信息有著不同的「傳導性」,有些信息可以得到他們的暢快傳導,而有些信息在他們那裡卻被阻斷。


二、如何看待當下新媒體中的典型語態

(一)「賣萌」「接地氣」的新語態能走得長遠嗎?

(二)「年輕態」語態一定能吸引年輕人嗎?


三、語態變革過程中的深層糾結

(一)危機傳播中的語態「失態」說明了什麼?

(二)語態反差是否會導致機構形象的斷裂?

(三)語態變革是否會滑向娛樂化?

(四)語態變革是否一定能打破新舊媒體的文化隔閡?


【小站學姐說:建議大家在繼續往下閱讀前,先思考彭蘭老師提出來的這6個問題!】


理論or名言積累


l 語態變革的風潮下,社交平台中各類機構帳號的「賣萌」,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帳號名稱擬人化、帳號頭像動漫化,編輯多以「小編」自稱,以「萌化」的語言與用戶進行交流、互動。「賣萌」的背後,蘊含著機構帳號「人格化」的探索,這也是在新媒體平台與用戶建立連接的一種方式。


l 「接地氣」也是新媒體語態的一種常見標籤,其最常見的表現是表達的民間化、口語化,成為語態變革的一種追求,很大程度上是對媒體舊有思維與慣性的矯正。


l 語態變革的推進,會引出很多深層問題或矛盾。語態變革影響的不只是語態,也影響著相關機構的形象、專業性,還會牽涉理念、文化、制度等因素。


l 「電視語態」,是指電視使用的話語形態和相關表述態勢,包括話語體式、語彙體系、表達情態和傳播方式等。對於電視語態的界定,基本也可以擴展到新媒體環境下。


l 哈貝馬斯設定的交往理性目標——言語清晰可懂、態度真誠、表達真實、行為規範正確,應該由媒體和機構性新媒體率先實踐,這也是語態變革的更高目標。


l 對於媒體的娛樂化,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一書中有過系統的分析,他認為,早期印刷業推崇客觀和理性的思維,同時鼓勵嚴肅、有序和具有邏輯性的公眾話語,它代表的是一種「闡釋年代」。


l 新聞娛樂化的常見表現是,從嚴肅的政治、經濟變動中挖掘其娛樂價值,在表現技巧上,強調故事性、情節性,從最初強調硬新聞寫作中適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強貼近性,實現硬新聞軟著陸發展到極致,衍變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強化事件的戲劇懸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聞故事化、新聞文學化道路。


觀點積累


l 一些時候,不合時宜的「賣萌」會導致帳號形象「翻車」,一些新媒體帳號可能產生與其母體形象的撕裂,長期「賣萌」也會讓人產生審美疲勞甚至反感情緒。


l 對於新媒體用戶來說,他們所需要的不僅是 「接地氣」,還需要傳播者「講人話」。「講人話」不僅是對語言風格的要求,更是對傳播視角的要求,意味著要呼應用戶關切與訴求,將報導或信息發布重點轉移到民生的視角、人的視角上來。


l 媒體語態變革,不意味著拋棄專業性,在建立起與用戶的穩定關係後,媒體需要錘鍊出自己的專業語態,它既不是居高臨下的教化語態、枯燥套路的文件語態,也不是向用戶討好的語態,而是在尊重用戶需求、心理以及新媒體傳播規律基礎上的專業表達,對事實的客觀陳述、冷靜分析、理性解讀、清晰呈現等仍是語態中最核心的部分。


l 語態變革是否會滑向娛樂化?目前,媒體的語態變革一個基本取向是硬新聞的軟著陸,包括角度上的軟化、呈現方式上的軟化等。但軟化表達與娛樂化的界限並不清晰,一不小心就從軟化滑向娛樂化。


l 媒體的語態變革,不能被用戶所左右,而應該有自己的專業判斷與取捨。語態的拿捏,不僅是形式表達的問題,更是專業能力和專業定力的綜合體現。如果因語態變革而陷入娛樂化狂歡,媒體的專業形象也會受損。


l 語態不僅影響著人們對內容的印象和內容的一級傳播,也影響著內容在社會化媒體中的N級傳播,也就是影響著內容在社會化媒體中的覆蓋能。目前,媒體已經意識到語態在新媒體傳播中的重要性,特別是對社交化傳播的重要性,當它們進入社交平台進行傳播時,很自然地,會特別重視新語態的探索與應用。


l 情緒的過分渲染,是新媒體語態中的一個突出問題,短視頻應用的普及,更是通過視覺化手段推助了情緒的泛濫。雖然情緒化的表達有時的確容易擊中用戶的敏感神經,帶來更大的流量,但是對於媒體來說,如何在情緒泛濫的環境中保持客觀、冷靜但又不冷漠、冷血,是對專業能力的一個極大考驗。


l 新媒體語態變革走向深層時,觸及的是機構的制度、文化性問題。如果只有表達形式上的變革,沒有新的理念和相應制度做支撐,平日裡的語態變革即使再熱鬧,關鍵時刻也會退回原點。


l 對於政府機構、企業和其他組織的新媒體來說,語態的反差往往體現在常態情境危機情境下的反差,常態下賣萌、溫情,危急時刻立即板起面孔,這種形象的斷裂,不利於與用戶關係的長久維繫。


l 傳統媒體時代培養出來的受眾,對媒體更多是仰視、服從的,大部分受眾對自己信任的媒體具有很高的忠誠度。而新媒體中成長起來的用戶,大多不再盲目信任和依賴傳統媒體,他們在平視甚至俯視的位置上,對媒體進行著審視、批評、質疑。他們的信息消費行為更為流動,興趣不斷轉移,信息消費也不再是簡單的信息接收,而是會融入評論、分享等社交行為,他們也會更多參與到信息的生產中。


l 媒體語態變革的一個重要目標是「破圈」進入年輕用戶的文化領地,但語態的變換是否一定能打破不同文化間的屏障?答案或許並不簡單。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型中所面臨的文化性障礙,不僅體現在傳統媒體代表的主流文化與年輕用戶代表的亞文化之間的隔閡,還有更深層面上新舊媒體間的文化差異。


l 作為專業內容生產者的傳統媒體,在進入新媒體文化疆土後,並非要被新媒體文化所同化,而是需要在新媒體文化土壤上重新培育「媒體文化」,既能適應新媒體文化環境,又以公共信息生產所需要的專業能力與專業成色作為「主幹」,這樣的媒體才能在新媒體文化土壤中長成參天大樹


論文原文



參考文獻

[1]彭蘭.「網言網語」能走多遠[J].法人,2021(09):91-93.

[2]彭蘭.新媒體時代語態變革再思考[J].中國編輯,2021(08):4-8.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