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5年,袁世凱為稱帝花了3000多萬,夠買10艘巡洋艦了,花哪了?

溫史司 發佈 2022-07-01T02:03:09.306611+00:00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兩天後,朝廷委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第一軍火速南下,軍隊抵達湖北孝感後,蔭昌下令向漢口進攻,然而官兵們卻不聽命令,裹足不前。

1911年10月10日,革命黨人在武昌發動起義打響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槍。

兩天後,朝廷委派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第一軍火速南下,軍隊抵達湖北孝感後,蔭昌下令向漢口進攻,然而官兵們卻不聽命令,裹足不前。

他們聲稱:要讓他們上陣拼命,非袁世凱出山不可。

北洋軍由袁世凱一手打造,在他的幕後干預下,蔭昌即便有朝廷的任命文書也駕馭不了這支虎狼之師。於是,攝政王載灃不得不任命袁世凱為湖廣總督,讓他指揮北洋軍平亂。但袁世凱嫌官階太低,不斷以腿腳有病、行動不便為由拒絕領命。

10月22日,湖南和陝西宣布脫離清廷統治。

隨後,江西九江、雲南騰越、山西太原等地相繼起義。29日,山西省宣布獨立。同一天,直隸灤州發生兵變,反軍矛頭直指京師,天下已經大亂,無論清廷願不願意啟用袁世凱,袁都已是平定叛亂的唯一人選。

11月1日,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主導大清軍政要務。與此同時,他的其他要求也被清廷全部滿足,條件已經談妥,此刻,袁世凱就像是被解除了「封印的魔王」,正式開始了「權力的遊戲」。

重新穿上朝服後,袁世凱沒有去皇宮謝恩,而是直接到前線督戰,北洋軍全軍上下因而聲威大震。他的老部下馮國璋代替蔭昌統領第一軍,一天之內就將漢口奪回,而後攻克漢陽進逼武昌,大有將革命軍一舉擊潰之勢。

就在此時,袁世凱卻將他撤下,換上了主和的段祺瑞。於是武昌城下,炮聲暫停。

袁世凱很清楚,雖然從湖北局部來看,革命軍不是北洋的對手,但是全國已經有14個省相繼脫離朝廷,眼下大局未定,如果貿然與革命黨結成死敵,日後萬一革命成功,自己不會有好下場。

另一方面,倘若革命黨輕易被剿滅,以後朝廷也就沒必要再留他,肯定落得個鳥盡弓藏、兔死狗烹的結果。於是,袁世凱決定回京鞏固地位,同時「養敵自重」。

11月13日,袁世凱帶領大批衛隊浩浩蕩蕩抵達京城,將親信集結起來任命為各部大臣,三天內就組成了責任內閣。接著,袁世凱又開始對禁衛軍下手,以便進一步控制清廷。

當時統領禁衛軍的載濤是攝政王載灃的弟弟、溥儀的叔叔,為了把載濤調走,袁世凱向朝廷建議應當由皇族大臣南下出征,以作為各軍的表率,振奮士氣。載濤見袁世凱醉翁之意不在酒,嚇得主動請求解除軍職。不久後,袁世凱就把馮國璋調到京城接管禁衛軍,牢牢拿捏王朝的心臟。

另一邊,袁世凱還通過多方渠道跟革命黨暗中往來。

比如11月27日晚上,他在家中宴請一名同盟會成員,並安排長子袁克定和此人結為異姓兄弟。此人就是曾經因為行刺攝政王而名動天下,最近剛剛出獄的「汪精衛」。

有了汪的暗中通信,袁世凱對南方革命黨的動向自然一清二楚。

不想動刀兵,但又不能什麼都不干。於是,袁世凱就指派唐紹儀為清廷全權代表,啟動南北議和。這次談判對各方利益都有牽動,清王朝和革命黨自然不用說,連帝國主義列強也時刻關注著局面,他們為了各自的在華利益,並不希望中國爆發大規模內戰,於是支持袁世凱統一南北。

英國政府直接表示:「中國應由袁世凱組成一個臨時政府。」

袁世凱也回應說:「一旦唐紹儀交涉無效,不得已時,只好藉助於各國調停。」

這種調停可不僅僅是用嘴幫著說話而已,而是武力介入。截至11月中旬,已有51艘外國軍艦侵入中國領海,形成了武裝干涉的陣勢。

1911年12月和談如約在上海進行,南北雙方就關係中國未來的各項大事進行協商,革命黨要求北方首先表態支持民主共和,而唐紹儀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堅決要求保留君主政體,和談陷入僵局時。

這個時候袁世凱年輕時的老師、大實業家張謇出面了,他把唐紹儀介紹給了一位同盟會大佬——黃興,讓他倆單獨交談。

黃興是同盟會的二號人物,他雖然認為袁世凱是個奸詐狡猾之人沒有忠義可言,但袁世凱的實力卻是擺在明面上的,若讓他當個總統,任期也不過就是幾年,人民群眾卻能少受些戰亂之苦。而若與他為敵,搞不好連現有的革命成果都保不住。

黃興的想法其實也代表了當時不少革命黨人的態度,他和唐紹儀進行了多次秘密談判,雙方談妥後,張謇立刻給袁世凱發去密電:「只要滿清皇帝頭一天退位,第二天大家就擁護你做總統。」

本來一切都很順利,但就在這時新的情況出現了,讓袁世凱大為震動——孫文從海外回來了。

孫文又名孫中山,同盟會總理,從1894年開始就為推翻清政府而努力奔走,是公認的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在當年的威望無人可比。

1911年12月25日,他從美國歸來,四天後,就在17省代表會議上獨得16票,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選舉第二天,孫中山為了顧全南北議和的約定,特意致電袁世凱,表示自己只是暫時在任,日後必定讓位。

儘管如此,袁世凱還是認為革命黨不守信用,他以「會議各條約,未先與本大臣商明」為由,直接將南北議和的成果否決掉。同時唆使馮國璋等48名北洋將領聯名通電全國,聲稱:「誓不承認共和制度,不惜干戈相見。」

為了打消袁的疑慮,孫中山又發一封電報,這次幾乎是對天發誓,言辭懇切,孫中山在電報里說:「文承各省推舉,誓詞俱在,區區此心,天日鑒之,若以文為誘敵之意,則誤會矣。」

看完這封電報,袁世凱才算放心,決定次日逼清帝退位。

俗話說,爛船還有三顆釘。如果直接逼宮,滿清貴族勢必拼死掙扎,擺平他們的掙扎是不難,難的是法統和名譽問題。所以事情要辦,可袁世凱不想背上叛朝篡位的罵名。

1912年1月16日,京城寒意料峭,袁世凱乘坐馬車從皇宮回家。走到東華門大街時,忽然有人從飯館樓上扔下三顆炸彈,袁世凱的衛隊管帶、一名排長、兩名親兵、兩位平民都被當場炸死,兩匹駿馬也被炸傷了肚子,受驚後飛奔起來,馬夫拉都拉不住,直到外務部衙門口才停下,很快就失血過多而死。

而與此同時,馬車裡的袁世凱卻安然無恙。回到家後,他簡單跟家人說明了情況,隨即哈哈大笑。

事後,軍警迅速出動,搜捕到10名刺客,其中大多數是同盟會成員,他們對南方革命黨的妥協策略不滿意,非要除掉袁世凱不可。

雖然這個刺殺行動未達成目的,但卻幫了袁世凱一把。在此之前,袁世凱曾經捏造謠言說:「革命黨人已遍布北京城」,當時滿清貴族還將信將疑,如今一看,袁公不但沒騙人,還是大大的忠臣,所以才會招來亂黨刺殺。

遇刺之後,袁世凱正好有了藉口稱病不上朝,接下來的事情,他不必、也不想親自出面,「髒活」自然要由小弟來干。

1912年1月22日,北洋軍將領段祺瑞開始帶節奏,他致電大清內閣說:「側聞共和思想,近來將領頗有勃勃不可遇之勢。」大白話就是:「再不實行共和政體,將領們就控制不住自己了。」

四天後,他又領銜50位將領聯名致電,清廷沒辦法,只能好言安撫。

2月4日,段祺瑞等人繼續發難,這次更加直白地說:「謹率全軍將士入京,與王公痛陳利害。」意思就是:「說好話不聽,那就讓槍炮給你們上上課。」

滿清貴族們徹底嚇癱,事已至此,只能躺平。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臨朝頒布詔書,宣布溥儀退位,並當眾宣念詔書:「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以何忍以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

那天是大清最後一次退朝,從龍椅上起身的不只是隆裕太后和六歲的溥儀,還有421名歷代皇帝的幽魂,橫掃六合的秦始皇起身又倒下,橫徵暴斂的隋煬帝起身又倒下,天可汗李世民、清聖祖康熙帝,乃至對袁世凱恨之入骨的光緒,盡皆化為一聲唉嘆,飄散無蹤。

自此,皇上「死了」,永遠地死了。

以幾乎不流血的方式,完成了對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帝制的終結,這當然是推動歷史進程的大事。從客觀事實來說,袁世凱是做出了貢獻的,但民主共和並非是他的初心和本意,歸根結底,他在意的還是之前革命黨對他的承諾——清帝退位三天後,南京參議院信守諾言,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

但袁世凱很清楚,他還不是正式大總統,這場權力的遊戲,其實剛到中場,是時候拿出演技了。他在電報中向南京方面承諾:

「從此努力前進,務令達到圓滿地位,永不使君主政體再行於中國。」

革命黨提出臨時政府要設在南京,袁世凱要就職必須南下,為此革命黨特地派出特使前來北京迎接。但老袁明白,一旦前往南京,就是離開自己的大本營,到時候被革命黨包圍做什麼都會受到掣肘。但如果直接回絕,恐怕會撕破臉。

於是,就在南方使團抵達北京的當晚,他秘令部下曹錕以討要軍餉為名發動兵變,槍聲大作時,他向特使表明:不是自己不願意南下,是北京太亂,自己必須留下來才能穩住局面。革命黨人無奈,只好順從。

1912年8月24日,中山先生不顧個人安危,應袁世凱之邀來到北京商談南北統一之事。老袁熱情歡迎,派出自己專用的金漆朱輪雙馬車,命令北京軍警以總統之禮迎接。

當天晚上在鐵獅子胡同總統府為中山先生舉行歡迎宴會,兩位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舉杯對飲,相談甚歡。宴會結束後,袁世凱對記者感慨說:「與中山先生真是相見恨晚。」 中山先生也公開說:「袁總統絕無不忠民國之意,國民對袁總統萬不可存猜疑心。」

中山先生在京期間,兩人對談達13次。

到此為止,無論出於公義還是私心,用的陰謀還是陽謀,袁世凱都走到了一生霸業的巔峰,他可以順勢而為,連任幾年正式大總統,在四萬萬國民眼中,是他親手終結的帝制,並與中山先生聯手帶領中國走向共和,地位無人替代。

但是,知人知面不知心,就像白居易詩中所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但歷史沒有如果,袁世凱的心性、頭腦和膽識早已定型,權力意志驅動他走上巔峰,也會讓他走向瘋狂,而加速他瘋狂的轉折點來自一宗血案、一具屍體。

1913年3月20日晚,宋教仁從上海火車站啟程前往北京,夜色之中,忽然響起冷槍,宋教仁右腰中彈,當場倒下。兩天後在醫院不治身亡,年僅32歲。

宋教仁之死震動全國,當時中山先生正在日本考察,得到消息後,他立即致電國民黨人,要求徹查真相。在黃興等人的施壓下,上海警方只用了三四天就成功破案,刺客叫武士英,指使人目前暫無定論,有說是國務總理趙秉鈞,也有說就是袁世凱本人。

儘管袁世凱極力否認,但這件事已經引起了舉國震怒,《國風日報》、《民國報》、《民立報》等報刊紛紛發表反袁文章,怒斥袁世凱政府謀叛、暗殺、賣國。

宋教仁之死成為了一個導火索,袁世凱用演技打造的英雄人設終於崩塌,知道辯駁已沒用,他乾脆撕破臉,搶先派兵南下。

在南方,中山先生決定起兵討袁,二次革命開始了。

7月15日,黃興逼迫江蘇都督宣布獨立,自任江蘇討袁軍總司令。此後,安徽、廣東、福建、湖南、四川、上海等地紛紛響應。然而,北洋軍經營多年,實力確實強悍,不到兩個月就將「二次革命」鎮壓下去,中山先生等國民黨領袖被迫流亡海外,二次革命失敗收場。

1913年10月10日,在清朝皇帝登基的故宮太和殿,袁世凱舉行就職儀式,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正式大總統。

11月4日,他下令包圍國民黨北京支部,連夜追繳國民黨議員的證書和徽章,並將438人逐出國會。第二年年初,索性將國會解散,接著他又將《臨時約法》丟進垃圾堆,派人炮製出了《中華民國約法》和《修正大總統選舉法》。

到了1915年1月,日本政府提出「二十一條」,並威脅袁世凱,若他拒簽日方將會支持中國國內的革命運動,袁世凱儘管也曾與日方周旋,但為了保住自己的大總統權位,最終還是簽訂了《中日民四條約》,讓四萬萬國人承受奇恥大辱。

同年8月份,袁世凱的心腹楊度聯合劉詩培、嚴復等六人組成籌安會,公開呼籲恢復帝制,為袁世凱搖旗吶喊。次月,袁世凱的乾兒子段芝貴聯合14省將軍發來密電,催請他早登大位。

在袁家內部也起了一些小風波,長子袁克定為慫恿父親稱帝,以便將來自己當太子。知道袁愛看《順天時報》,他就找來一幫人印了山寨版,日期相同,但顯示的輿論卻大相逕庭,上面旁敲側擊基本上只講一件事:「恢復帝制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持續一段時間後,事情終於敗露,袁世凱拿著皮鞭子把袁克定暴揍一頓,邊打邊罵他欺父誤國。袁世凱的打罵也未嘗不是一場表演,兒子的行為確實坑爹,但那一個個馬屁拍得是真舒服。

1915年12月12日,在假惺惺地推讓幾次後,袁世凱終於「勉強」聽從臣子的勸諫,接受了帝位,下令改1916年為「洪憲」元年,改總統府為新華宮,實行君主立憲政體。

幾天後,中南海居仁堂,身著大元帥服的袁世凱在登基典禮上接受眾臣朝拜,終於圓了自己的皇帝夢。

袁世凱為了這次稱帝儀式,可謂是花費巨大,所有錢加在一起有3000萬銀元左右,足夠買10艘當時北洋海軍的海容級巡洋艦了。

(海容級巡洋艦是清朝海軍於甲午戰爭後向德國採購的防護巡洋艦,共有海容、海籌、海琛三艘同級艦。三艦由德國伏爾鏗造船廠建造,每艘造價為16萬3千英鎊,三艦分別於1898年到達大沽,由直隸總督裕祿驗收)。

當時的北洋政府國庫負債2000多萬,那麼這筆巨款是從哪來的呢?

其實有三個渠道,一是外國貸款;二是儲戶存款;三是販賣鴉片,光是販賣鴉片一項,袁世凱就收穫將近2700萬。

如此多的錢,袁世凱是怎麼花出去的呢?

他的這3000萬元主要有兩大用途,一是登基大典擬用2000萬,二是稱帝後犒賞軍隊擬用1000萬,我們重點放在這2000萬元上。

根據帳單記載,2000萬元中,一部分收買社會名流,影響民心;一部分收買報社,通過新聞替袁說好話。既然是皇帝,就要有帝王氣派,登基大典又花掉了一筆巨大的費用。

兩件龍袍全用金絲織成,遍嵌珠寶,花費180萬;兩頂皇冠花了10萬元;玉璽一枚,價值30萬;一把龍椅花了40萬;兩雙穿滿珍珠的鞋子,也要2萬元。至於典禮的雜項費,為了顯示稱帝的排場,袁世凱更是捨得花銀子,連嘉賓佩戴的徽章也是用純金製成,每人再送一套「萬元紀念銀幣」。袁世凱在妻妾妃嬪身上的花銷一共200萬元,太子袁克定的衣帽費用了10萬元。

不過天理昭昭,公道自在人心,任憑袁世凱怎麼揮金如土、粉飾太平,他至死都沒明白一件事:「歷史是由人民群眾創造的」,逆歷史潮流而動,違背人民的心聲,沒有百姓擁護的政權終究是曇花一現、空中樓閣。

1916年3月22日,稱帝鬧劇荒唐收場,在全國的反對聲潮中,無可奈何的袁世凱宣布廢除「洪憲」年號。做皇帝不成袁世凱又打算退回來做大總統,然而形勢已經不允許,各地都要誅殺袁賊。1916年6月6日,在憂慮、恐懼、苦悶中,袁世凱的生命走到了終點。

其人已死,後患無窮,因為袁世凱的一己私慾,不為國、只利己,死後留下了一個軍閥混戰、四分五裂的北洋亂世。袁世凱身上的封建屬性註定他會走火入魔、選擇復辟,所以他的覆滅是歷史必然。

1912年7月,列寧曾寫過一篇文章《中國的民主主義和民粹主義》,深刻地總結了袁世凱的一生,說他最擅變節,昨天害怕皇帝,就匍匐在他面前,後來看到了革命的力量,感覺革命民主派就要勝利,就背叛了皇帝,明天則可能為了什麼舊的或新的立憲皇帝,而出賣民主派

用今天的話來說,袁世凱只為自己謀利益,就是一個精緻的利己主義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