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高萊斯丨科技回歸下的商業區重塑:復興中的澀谷

華高萊斯 發佈 2022-07-01T20:17:57.764888+00:00

文丨梁美惠圖丨1/6圖片工作室、全景網一、科技!城市更新背景下商業區重塑的「新動能」伴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中心商業區的衰退問題已初步顯現。

文丨梁美惠

圖丨1/6圖片工作室、全景網


一、科技!城市更新背景下商業區重塑的「新動能」


伴隨著我國城市化的進程,城市中心商業區的衰退問題已初步顯現。特別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讓居民的出行、生產生活與消費行為都大幅度減少,加之電商與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的衝擊,使得人們的消費場景更多地從線下轉移到線上。


這也意味著舊有的商業模式與傳統商業地產將面臨比之前更大的挑戰。城市中心商業區的衰退會導致大面積的城市核心地段閒置,這種情況已經在很多城市中出現。因此如何完成商業區的活力重塑,是城市更新中必須面對的難題。


商務與商業共融交織的澀谷


那麼如何解決?目前來看,絕大部分地產商都想到了以「購物場景升級」的方式重塑商業區。


縱觀中國商業地產的發展進程,我們不難發現進入21世紀以後,商業地產已由單純的購物中心逐漸向大型商業綜合體轉化。這是因為,調查數據顯示,消費者在購物中心的逗留時間,將近九成都不超過兩小時;而停留時間過短、無新鮮體驗感是造成消費欲望低下的主要原因[1]。


地產商開始意識到如今的商業區已經不能僅靠擁有某些高端或獨家的品牌而產生競爭力了,人們更加注重線下購物的全方位體驗,只有將「購物場景」更新升級,讓消費者的體驗感更加豐富,願意在商業區逗留更長時間,才能擁有更多刺激消費行為產生的可能性。這便是以「商業升級」拯救商業區的想法。


其實,除此之外,還有一條拯救實體商業區的方式——引入「科技」引擎,讓商業區成為科技新的承載地。這同樣是重塑商業區的一大創新手法。日本東京就有這樣一個地方,通過城市更新將「商業區」與「科技」的融合共生發揮到極致,那就是「潮流之都」澀谷。


外行人看澀谷,往往停留於表面,只知道它是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流行文化的發源地、日本的時尚潮流中心。一提到澀谷,就想到造型誇張、風格迥異的「澀谷辣妹」,或者是《唐人街探案3》鏡頭下,一個綠燈能通過3000多人的繁華十字路口,又或許耳邊總能飄蕩起發源於這裡的日本最新最潮流的音樂……


而殊不知,澀谷早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就有「比特谷」之稱,對標美國「矽谷」,澀谷是東京最早形成的科創中心。大量的科創企業匯聚於此,比較知名的有國際IT巨頭谷歌、亞馬遜在日本的分部,日本本土四大龍頭IT公司,包括最牛創意數字媒體公司GMO、CyberAgent,最大人力資源網經營公司mixi,世界知名社交遊戲平台Mobage夢寶谷的經營公司DeNA等共計55家,並且圍繞這些公司還生存著許多現在還「無名」的小型科創企業,共同構成了東京的科創企業大本營。


而且,澀谷作為東京科創企業大本營的規模仍在不斷壯大。東急綜合研究所的調查數據顯示,2000-2013年期間,東京新成立IT企業2317家,其中數量最多的是澀谷區(588家),港區(501家)和千代田區(274家)緊隨其後[2]。而澀谷區2020年公布的企業調查數據也顯示,2019年澀谷區以1651家的創業企業數目位居東京榜首,其中有46%都是包含軟體類及網際網路服務類企業在內的IT企業[3]。


2000-2013年東京成立的IT企業數量


2019年澀谷地區創業企業生態占比


澀谷之所以能讓科創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此萌芽,離不開城市更新下澀谷地區在更新中的「場景重構」。


我們都知道澀谷身為東京最繁華的商業區之一,並未出現過「商業失活」的現象。按照常理推斷,不斷增加的企業辦公需求必會與原有的商業空間產生矛盾,而「場地」的限制也必會制約澀谷作為科創中心的發展。澀谷卻並未因此停下腳步,而是通過巧妙的城市更新手法,對「場景」進行了全方位的升級改造,進而吸引了更多的科創企業與商業區進行完美融合。


由此可見,「科技」的確可以成為煥發商業區活力的新動能。


那麼傳統商業區究竟該如何以「場景重構」的方式,吸引「科技」引擎融於商業區,進而達成商業區的活力重塑呢?


本文將通過東京澀谷這一案例,為您揭曉其背後的秘密。


二、什麼樣的「科技」能融於商業區?


商業區和「科技」是能融合的,但不是所有的「科技」都能與商業區融合。


信息化時代,談到科技就離不開IT這一話題。日本的IT產業可以根據服務對象大致分為兩大類型,即服務於本土產業的「支援型IT產業」和服務於大眾的「生活型IT產業」。日本是典型的「支援型IT產業」強國。


舉個例子,我們說起美國的IT就是谷歌、微軟,說起中國的IT就是阿里巴巴、騰訊,可說起日本似乎很難找到同類型的大型IT公司,是不是日本的IT產業太弱了呢?


顯然不是,日本只是沒有強勢的服務大眾的「生活型IT產業」。默默「支援」其本土製造業的軟體產業,卻走在世界領先級別。我們都知道日本的電子產品好,可在日本,像索尼、松下、三菱這類我們稱為製造業的企業,都因為生產過程需要大量使用IT技術而被日本歸納為IT產業。可見日本製造業強大的背後,是離不開IT產業的支撐的。

而這些「支援型IT產業」通常都擇木而棲,直接選擇依附於本土製造業生存。東京灣及緊鄰東京灣的港區,便是「支援型IT企業」的大本營。客觀分析這種現象,我們不難發現這種「支援型IT產業」是典型的「產品主義」——其性質是「內斂」的,不需要彰顯自己的優勢,只需要通過和本土產業強強聯合便能有穩定的收益,製造出最有價值的產品。這種企業的性質與商業區的匹配度並不高,所以在澀谷的商業區中,是很難找到這一類企業的。


究竟什麼樣的科技能融於商業區?


答案很明顯,一定是與商業區雙向匹配的「潮科技」。何為「潮科技」?簡單來講,「潮科技」便是以服務大眾為目的、與時尚生活相關的「生活型IT產業」。


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以廣告、社交網絡、人力資源網為代表的數字媒體類企業。我們通過分析聚集在澀谷的55家知名IT企業後,發現其中以廣告、媒體、遊戲等為主要業務的企業最多,占比將近1/2;其次是招聘網、企業會員網、二手品交易網、藝術眾籌網、料理學習網等搭建社交網絡、統籌人力資源性質的企業;其餘少量為提供潮牌運營、電子雜誌策劃、電子支付技術諮詢等網絡服務類的IT企業。


這些企業與「支援型IT產業」不同,大多數都要面臨龐大的受眾,既要收集大眾數據,又要給予大眾反饋,因此要時刻進行自我展示與宣傳,才能吸引客戶為其服務「買單」。「潮科技」具有明顯的「外顯」氣質,這與商業區本身便產生了高度的匹配性,特別是在以下三大方面。


1.商業區高度的傳播需求,需要「潮科技」的加持


商業區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廣告行業,而廣告行業也只有依附商業區才能得以生存。商業區里聚集最多的便是零售、餐飲及生活娛樂型的商鋪。這些商鋪對於傳播有高度需求,所以滋生了初級的廣告形態。不論是街頭叫賣、張掛招牌還是張貼分發小傳單,都印證了廣告行業是支撐商業活力的靈魂產業。


澀谷萌生的早期產業中,廣告行業也是其中一大分支。澀谷站建於明治時代,「二戰」後曾聚集了大量美軍,誘發了早期暗市(日語:闇市,尚處在混亂期的日本街頭萌生的商業形態)和風俗街的形成,也正是因為這樣獨特的商貿氛圍,一些看似「拿不上檯面」的風俗廣告、灰色金融類企業盯上了這片土地,開始在澀谷開拓自己的容身之處。


近些年,網際網路廣告行業興起,網際網路廣告遵循著與傳統廣告行業相同的底層邏輯,製作廣告時需要依靠龐大的數據,解析顧客的痛點和癢點,需要時刻走在潮流前端,保證自己的創意是最新奇的,才能為產品帶來收益。所以作為「人流匯聚地」的商業區,便成為網際網路廣告行業的最佳選址地。

澀谷就是「潮科技」網際網路廣告行業作為領頭行業融於商業區的代表。澀谷作為東京最重要的商業區之一,必然成為網際網路廣告行業進入的首選地。龍頭IT企業GMO、CyberAgent,就是通過廣告製作業務,在澀谷發展壯大的大型IT公司。


而且,由於網際網路廣告的傳播越來越藉助新媒體技術的力量,進而帶動了廣告公司媒體技術部門的發展。如今在澀谷已形成了提供廣告主接洽、廣告交易、廣告精準投放、廣告監測分析、創意優化與廣告驗證等服務的網際網路廣告產業集群。


澀谷身為商業區高度的傳播需求與廣告行業達成了完美的匹配。也正是因為網際網路廣告行業的加入,澀谷開始以「潮流資訊發源地」而聞名世界。商業區滋生了早期的廣告行業,並為其提供了賴以生存的龐大流量;反過來,網際網路廣告行業的興起也為商業區的名聲大振做出了突出貢獻,二者是相輔相成的關係。

2.商業區多樣的文化生活,需要「潮科技」加以展示


當今時代,沒有人不喜歡「秀」,社交網絡平台已成為人們展示自我、獲取信息和交流信息的主要途徑。從某種意義上講,社交網絡更像是傳統廣告行業的衍生品,只不過社交網絡有其特有的傳播形式,只有建立強大的流量,才能助其發展壯大。集購物與休閒娛樂為一體的商業區,通常擁有不同的街區文化,吸引到不同興趣的人群前來打卡。密集的人流成為吸引社交網絡行業(包括硬體、軟體、服務及應用)融於商業區的重要原因。


澀谷尊崇「化差異為力量」,因此在這片極具開放性與包容性的文化沃土之上,形成了一個能匯聚大量不同年齡、不同興趣人群的潮流之都。隨之而來的就是,不同興趣的人群為社交網絡提供了大量的免費流量,也為社交網絡行業製造了更多的應用場景。


與國際化特徵明顯的六本木新城或二次元聖地秋葉原相比,澀谷從來都不能只用某個詞來概括。可以說在東京,沒有一個地方能像澀谷一樣融匯如此多的文化元素——藝術、音樂、時尚、科技……,這意味著澀谷比其他商業區更能匯聚不同性質的人群,對這些人群有意識地運營、組織,能使其不斷地累積、沉澱,商業區自然也就成了社交網絡行業萌芽的理想之地。


包容性的文化沃土吸引了大量不同興趣的人群齊聚澀谷


像社交網絡這種具有創新性的「潮科技」本身就像是一張巨大的網絡,有了一家就不可能只有一家,極易產生聚集效應。澀谷的龍頭社交網絡運營公司DeNA的常務執行董事就曾表示,「澀谷這個地方信息流通快,同行之間與其說是競爭關係,不如說是互惠互助、共同研發、共同進步,我們公司就更願意將最新研發的系統分享給其他公司,這樣能使我們整個IT行業都更有效率,讓科技的進步加快腳步」。


因此,在DeNA的帶領下,澀谷湧現了為遊戲、動漫、藝術、料理、服裝等多行業服務的社交網絡與會員網運營公司,規模也大小不一。

3.商業區密集的人力資源,需要「潮科技」精準匹配


科技融於商業區帶來的不只是大量遊客,同時還有工作或生活在商業區附近的半常駐居民。這些人力資源既成為科技融於商業區背景下重塑商業區活力的新勢能,又成為「潮科技」的又一大服務對象。


和社交網絡行業相似,以大數據處理技術為核心技術的諸多網際網路服務行業,如外賣軟體、電商、招聘網、二手品交易網等,都誕生於商業區背景,成為半常駐居民們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潮科技」。


特別是澀谷地區,由於匯聚了大量的IT企業和高精人才,這些人才在各IT企業之間的跳槽、轉行便無法避免。以至於細化出了專門提供「IT行業資訊瀏覽」的新聞類App、「IT行業跳槽(轉行)支援」、「IT行業招聘」等業務的網際網路服務類企業。


可見,這些「潮科技」在緊貼密集的人力資源匹配需求的同時,也依靠澀谷站周邊大量的流量數據發展壯大起來。比較知名的人力資源網mixi、企業內情交流網Openwork就是這樣突破了澀谷地區的地區限制,成長為全日本知名的大型招聘及招聘支援網企業。


如今的澀谷早已脫胎換骨,從傳統商業區搖身一變成為「潮科技」的大本營,東京最具綜合性的科創企業中心。除了前文提到的眾多數字媒體類科創企業,甚至還有三大電信公司之一的KDDI,知名汽車品牌SUBARU的AI智能研究中心,大型唱片公司AMUSE等都選擇落地澀谷。


如果說商業土壤對早期的「潮科技」來說是基於本土產業需求的天然吸引力,那商業土壤滋生出的「城市文脈」便是促使「潮科技」爭相入駐的動力來源。澀谷這一東京最獨特的活力區,利用其獨特的商業土壤滋養出了創新、張揚又充滿包容性的「城市文脈」。這裡不僅吸引了大量不同年齡層的遊客和居民,也吸引了與商業區高度匹配的「潮科技」企業紛至沓來。


城市發展總會面臨空間上的矛盾而無法順利進行,如同2000年過後,身在澀谷的「潮科技企業」規模擴張,與澀谷本身身為低矮建築密集區之間產生了無法磨合的用地矛盾。這直接導致大批企業,在規模擴張後選擇分散外遷至六本木、品川、新宿、秋葉原等地,從此,澀谷從科創高地的寶座上跌落。


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2017年穀歌日本突然召開發布會,宣布將於2019年從六本木重回澀谷,這成為澀谷「比特谷復興」的標誌性事件。


從澀谷發展來看,在谷歌搬離之後,區域進行了可謂「百年一遇」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實施後,澀谷整體上的辦公空間得以拓展,品質亦顯著提升。但是,谷歌日本離開澀谷遷入的六本木新城,也絕非「屈尊」。


可以說,藝術感十足,國際化突出的六本木在辦公環境上絕對不遜於改造後的澀谷。那麼為什麼國際IT巨頭谷歌日本還是選擇了重回澀谷?這意味著,光有美和精緻是不足以讓「潮科技」定性紮根的。那麼,到底是什麼促成了這個戲劇性轉折,推動了澀谷的再生?


三、以「場景重構」,加速「潮科技」與商業區的融合共生


吸引「潮科技」企業回歸重聚的,絕不是空間上的拓展,而是進行了能滿足「潮科技」需求的「場景重構」。


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哪怕澀谷進行了「百年一遇」的城市更新,也仍然不是東京辦公空間最充裕的地區。截止到2018年,澀谷區域內36萬平方米的辦公面積,只能排在千代田區、港區、中央區、品川區之後,屈尊東京第5位[4]。


與普通的製造業、零售業等實體產業不同,科創企業對於辦公空間的要求不僅在於面積,還在於品質,澀谷究竟進行了哪些空間環境要素的改善,形成了讓「潮科技」企業無法抗拒的吸引力呢?我們可以從以下場景見分曉。


1.「潮流地標」場景,塑造科創至上的神聖感


城市地標是一座城市的名片,象徵著城市發展,代表了特有的城市氛圍,許多商業區中都會通過設置地標的形式,來彰顯獨特的商業氛圍。


如北京的僑福芳草地被稱為商業地產的「羅浮宮」,因為這裡不但擁有500多件藝術品分散在購物區的各個角落,還設有236米的國內最長室內吊橋、2000平方米的公共藝廊,共同營造有藝術氛圍的商業區。


僑福芳草地隨處可見的藝術品


僑福芳草地室內吊橋


上海的K11是一座生態體驗式的藝術購物中心,它搭配33米9層樓高的人工水景瀑布和大量的垂直綠化牆設計,讓來到商業區的顧客瞬間就能感受到獨特的自然氛圍[5]。


上海的K11


可見,塑造一個科技感十足的「潮流地標」場景,能將科創的神聖感帶入城市。


澀谷便融合多家「潮科技」企業的科創成果,塑造了這樣一個「高大上」的「潮流地標」場景。2019年,高230m的澀谷Scramble廣場大廈正式竣工營業,並在屋頂設置了一個日本最大的屋頂展望空間「SHIBUYA SKY」,成為東京土地上的又一大絕美地標。


「SHIBUYA SKY」不同於以往地標的是,它的每一環節都不是開發商東急團隊一家的創意,而是專門成立了澀谷Scramble廣場大廈小組,聘用世界知名創意集團Rhizomatiks做聲光影像的總設計團隊,聽取了來自澀谷的多家創意公司,共計50餘人的意見共同完成[6],澀谷的科創力量在這一絕美地標上得到了充分的表達。


澀谷街頭隨處可見酷炫的科技潮流地標


「SHIBUYA SKY」這一屋頂展望空間,每一處細節都讓人感受到澀谷的「潮流地標」帶給我們的震撼。項目共分為3層,分別是45層的移行空間「SKY GATE」、46層的室內展示遊廊「SKY GALLERY」和47層的空中庭院「SKY STAGE」。


它的科技足夠「炫」,進入大廈,你需要乘坐一台由聲光電裝置牽引的「體感型電梯」到達45層。電梯頂部有類似銀河空間的光影出現,還會伴隨速度及重力產生3D音效,讓你在漫長的等待時間裡,產生穿越時空的酷炫感。


接著你會經過能與人產生互動的LED燈光走廊,互動式的室內燈光秀給人帶來沉浸式體驗。樓頂的超高空燈光秀在黑夜之中直入雲霄,華麗而又炫目。


這裡的體驗也足夠「豐富」,你可以坐在46層的室內咖啡酒吧「Paradise Lounge」里一邊享用美酒,一邊觀賞美輪美奐的高空夜景;也可以登上頂層的空中庭院,感受站在世界中心的開闊感;想要到達頂層,你還需要踏上高空戶外電動扶梯,感受在高空中浮游的興奮與刺激;360度觀景台,讓你抬頭遠眺就可以看到東京塔、天空樹等東京地標,甚至還可以看到日本的文化符號富士山;低頭則可以俯瞰澀谷站前繁華十足的路口,與澀谷街景來一張「高空合影」。


通過這一「潮流地標」場景的塑造,澀谷科創至上的神聖感躍然街頭。沒有一家科創企業不想在最「吸睛」的城市地標上展示自己的科技和創意。而澀谷尊重科創,鼓勵科創的氛圍吸引了大量「潮科技」企業紛紛湧入澀谷,地標場景也就成為加速科技與商業區融合的「催化劑」。


2.「創意商業」場景,打造「潮科技」的信息傳遞中樞站


讓「潮科技」融於傳統商業區,並不是鳩占鵲巢,而是在原有的空間上達成雙方「和諧共生」的關係。


澀谷的多家商業綜合體內都引入了時尚又具有創新意義的「創意商業」體驗型店鋪,為顧客打造最具前沿性的線下購物娛樂體驗。


例如,澀谷Scramble廣場大廈內共引進了37家新形態的創意店鋪,有擁有室內運動場的咖啡廳、日本首家擁有底部注酒系統的餐廳、可觀覽室外空間的和式餐廳等[7]。


再開發後重新營業的澀谷老牌商業綜合體「澀谷PARCO大廈」的5層,也悄悄興起了一種OMO(Online Merge Offline)型的體驗式購物空間「PARCO CUBE」。


這裡匯聚了11家提供體驗式購物的商家。顧客可以利用四面巨大的電子展板搜索店鋪內陳列的商品。觀看實物後,顧客可以將自己心儀的物品添加到「購物車」中下單,這樣既可以讓顧客在線下親自「驗貨」,又可以通過「電子支付+郵寄」的形式免去線下購物時的不便,輕鬆一按便可完成支付手續,再也不用擔心購物過多自己無法提回家的情況了。


與此同時,零售業商家面臨的一大難題便是庫存。在這樣一片繁華的商業區租下一家大的店鋪將會面臨高昂的租金成本,體驗式購物空間讓異地囤貨變為可能。


商家不再需要龐大的倉庫,只需要租下以往商鋪一半的面積,便可以在潮流之都澀谷的大型商業綜合體中擁有一處「實體展示」場所。可以說,這種全新的體驗式購物空間,將看似矛盾最為衝突的「線上」與「線下」購物形式打通,讓引入了「潮科技」的傳統商家名利雙收。


3.「酷樂辦公」場景,創造高密度的交流空間


對於商業區裡的科創企業來說,創新是核心生產力。而創新從何而來?科創人員之間高密度的交流便顯得尤為重要。


創意媒體公司CyberAgent的董事長就曾表示,「大家似乎對我們IT產業有所誤解,好像IT人才就約等於程式設計師,(做的)是非常封閉又無聊的工作。但其實我們非常重視員工間的交流,甚至為了方便共同開展研學會,共享公司積累的知識和技術。我們將公司的各個分部,包括媒體、遊戲部門和本部都統一合併到了澀谷。因為澀谷的城市更新,會讓數以萬計的IT人才匯聚到這裡,在澀谷將會有更多機會與其他公司的員工產生交流與碰撞。想壯大日本的IT產業僅靠一個公司的力量是遠遠不夠的,這也是我們對澀谷抱有期待的原因」[8]。


而提供一個科創人員喜愛的,容易產生高密度交流的「酷樂辦公」場景,是加速創意產生、提高生產力的最佳配置,對科創企業和科創人員都有著致命的吸引力。


日本總務省統計局的調查數據顯示,2019年東京科創從業者最密集的兩個區域便是港區和澀谷區,科創從業者占比能達到總就業人數的20%左右。不過,港區的總就業人數大約是澀谷區的兩倍[9],能供科創人員交流用的共享辦公空間的數目卻幾乎持平。這意味著在澀谷,科創人員能擁有更多的共享辦公空間激發交流、激發創意。[10]



雖然東京整體都在提倡共享辦公的理念,卻唯獨澀谷特別打造了「為創意者而生」的「酷樂辦公」場景。並且在澀谷城市更新後,區域內諸多商業體中都加入了這種空間,專供創業中的科創企業使用。


如澀谷cast大廈就在大樓的一二層設置了一種名為「co-lab」的共享辦公室,涵蓋日常創意交流、臨時團隊組建、創意展示傳播三大核心功能,入駐澀谷cast大廈的所有企業均可根據自身需求自由使用這一場地。


在這裡既可以實現不同企業間自由的創意交流,還可以在接到外部企業的委託時,聯繫加入了「co-lab」會員的其他公司,共同組建臨時團隊完成項目;此外,也可以通過這一窗口舉辦小型會展、小型體驗活動等,將最新的科創成果公之於眾。這對還在創業中的小型科創企業來說,是一個絕佳的實現抱團成長的平台。


密集空間內的高密度交流往往伴隨著創意的誕生



而在澀谷Scramble廣場大廈的15層,則設有占地面積約2600平方米的互動商業社區空間「SHIBUYA QWS」。


「QWS」是取了「Question with Sensibility」的首字母,寓意這一共享辦公空間將會是多領域知識的匯聚地,引領未來的偉大思考將從這裡誕生。


互動商業社區空間連接的不再只是企業,還包括東京大學、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東京工業大學、東京都市大學、東京藝術大學在內的六大高校、政府、多家科創企業支援公司都會參與其中。


互動商業社區空間不僅有可以聚集200人左右的大型活動空間「SCRAMBLE HALL」;還有能在自由動線中產生交流的靈活公共空間「CROSS PARK」;以及讓人置身優雅空間暢所欲言的「SALON」「CAFE HInT」等。


擁有不同背景、不同知識的人可以選擇自己最舒服的方式匯聚在這裡交流新的理念,為科創企業創造新的機遇。


澀谷城市更新項目的成功之處,在於以「場景重構」的手法,加強了商業區與「科技」之間的吸引與融合。或許在未來,「科技」作為引擎加入城市更新的手法,將帶領我們走向一條定向進化的新路徑,我們更可以參考澀谷商業區的更新手法,在商業區失活危機湧現之前防患於未然。


後記


席捲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為傳統商業的變革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新的機遇。如今的中心商業,一旦出現失活危機,僅僅依靠「購物場景升級」來單純拯救商業未免動能不足,容易在不斷疊代的網際網路技術衝擊下失去吸引力。傳統商業聖地的轉型,未必只有從舊商業到新商業的一條道路。


科技時代的到來,或許為我們引入了一條以「科技」為商業區注入動能的新賽道,澀谷已經為我們展現了這種可能。以數字媒體類企業為代表的「潮科技」與商業區有極好的共融性,作為城市更新的內置引擎,可將「購物場景」與「創新科技場景」融合,從而使傳統的商業聖地搖身一變成為新型的科創聖地。


無論是商業中心的改造訴求,還是「潮科技」發展的勢頭,中國都已經顯示出了澎湃動力,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城市的「澀谷」復興,即將在中國的商業聖地中出現!

本文節選自華高萊斯「技術要點」系列叢書《城市更新方法》。

《城市更新方法》是一本緊跟時代變化,研究新時代城市更新發展趨勢的研究書籍。本書首先就「以城市場景重構,牽引城市功能更新,最終推動城市老城復興」這一城市更新新趨勢進行深入闡釋。此後,分別從城市更新「如何提升老城的城市品質」和「如何提升老城的產業動能」兩個方面,對城市更新新理念、新方法,通過不同的案例進行深入剖析。

參考文獻

[1]艾媒諮詢:《2019中國城市商業綜合體的發展現狀及趨勢分析》

https://www.163.com/dy/article/EUH73A6E0511A1Q1.html.

[2]東急電鐵株式會社:《澀谷開發——打造創意娛樂都市(資料3)》(渋谷開発—クリエイティブなエンタテイメントシティに向けて—)

https://www.mlit.go.jp/common/001272686.pdf.

[3]澀谷區政府:《澀谷區的產業與觀光現狀》(渋谷區の産業と観光のいま)

https://www.city.shibuya.tokyo.jp/assets/com/000047959.pdf.

[4]森Trust株式會社:《東京23區的大規模辦公大樓供給量調查(2019)》(東京23區の大規模オフィスビル供給量調査 『19)

https://www.mori-trust.co.jp/pressrelease/2019/20190415.pdf.

[5]贏商網,克而瑞諮詢:《盤點8大城市的高逼格商業地標:一場商業饕餮之旅》

http://news.winshang.com/html/047/1880.html.

[6]JR東日本:《將澀谷打造為國際都市,參與澀谷Scramble廣場大廈開發的3人的挑戰》(渋谷を「國際都市SHIBUYA」へ「渋谷スクランブルスクエア」開発に攜わる3人の挑戦)

https://cityup.jp/column/2019/07/1309/.

[7]澀谷Scramble廣場大廈官網:《最新情報:澀谷站直通,47層高的新商業地標竣工營業》(【最新情報】渋谷駅直結・直上!地上47階建ての新ランドマーク)

https://www.shibuya-scramble-square.com/assets/pdf/about/190704(1).pdf.

[8]DIME財經新聞:《採訪:CyberAgent喜愛澀谷的理由》(サイバーエージェントが渋谷LOVEな理由)

https://dime.jp/genre/718194/.

[9]澀谷區政府:《澀谷區的產業與觀光現狀》(渋谷區の産業と観光のいま)

https://www.city.shibuya.tokyo.jp/assets/com/000047959.pdf.

[10] VC:創業投資企業,CVC:資本合夥企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