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教育出版社:魯迅作品從未大規模「撤離教材」

新京報 發佈 2022-07-03T10:09:14.386661+00:00

6月2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信發表標題為《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沒有的事!》文章,文章稱,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語文教材雖然經歷了多次調整,但魯迅一直是教材選入作品最多的作家。

新京報訊 6月29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其官方微信發表標題為《語文教材刪減魯迅作品?沒有的事!》文章,文章稱,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語文教材雖然經歷了多次調整,但魯迅一直是教材選入作品最多的作家。魯迅先生的作品從未大規模「撤離教材」,魯迅先生一直與所有使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孩子們同行。以下為全文:

魯迅作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和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社會思想文化發展具有重大影響,蜚聲世界文壇。魯迅作品一直是中小學語文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一代代中小學生都從先生的作品中學習了典範的語言、睿智的思想和深刻的批判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小學語文教材雖然經歷了多次調整,但魯迅一直是教材選入作品最多的作家。

統編小學語文教材在六年級上冊中,編排了專門的「初識魯迅」單元,既有魯迅的代表性作品,也有他人回憶魯迅、紀念魯迅的作品。節選自魯迅小說《故鄉》的《少年閏土》,被歷套教材選入,是小學生最熟悉的魯迅作品。選自魯迅散文集《野草》的《好的故事》,營造了美妙的夢境。六年級上冊選入魯迅侄女周曄的回憶文章《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通過鮮活的事例,表現魯迅先生對黑暗社會現實的批判及對底層勞動人民的關切;臧克家的詩作《有的人——紀念魯迅有感》,讚頌魯迅為人民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這一單元語文園地的「日積月累」欄目中還編排了魯迅的名言,引導學生初步了解魯迅的思想。統編小學語文教材意在通過這些選文和其他內容,引導小學生了解魯迅的基本情況,初步感受魯迅的文學成就和精神品質,積累魯迅作品的閱讀體驗,為後續更加深入地學習魯迅作品和魯迅精神打下堅實基礎。

統編初中語文教科書中選入魯迅作品7篇,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中選入5篇,總共12篇魯迅作品,其中散文3篇,小說5篇,雜文4篇。具體如下:

這些作品堪稱「最經典」的課文,幾乎每一篇都曾入選十套以上的語文教科書,是幾代中國人最為耳熟能詳的篇目。僅從改革開放以來主要的初高中語文教科書中這些作品出現的頻次統計,《故鄉》被選入14套語文教科書,《孔乙己》為13,《藤野先生》為12,《社戲》為11,《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為10,《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為10,《祝福》為10,《記念劉和珍君》為10,《阿Q正傳》為9,《拿來主義》為10,《為了忘卻的記念》為9。

《阿長與》相對以上作品來講,在課文中出現的年代並不算早,1990年進入自讀課本,以後陸續成為2001年人教版、人教課標版、統編版初中語文教科書的課文。這篇散文筆調富有溫情,與魯迅犀利老辣的雜文風格迥異,利於學生了解更加立體的魯迅形象。

除了課文,統編初高中語文教科書還通過多種方式進行拓展閱讀。

第一,通過課後的「思考探究」進行拓展閱讀。比如,學完《藤野先生》,拓展閱讀《自序》,深入理解作者思想;閱讀《社戲》,引導學生拓展閱讀原文的開頭部分,通過完整的文章閱讀,進一步把握文章主旨;學完《孔乙己》,拓展閱讀《示眾》《藥》等小說,通過比較閱讀,分析、理解其中的看客形象。

第二,通過「名著導讀」板塊拓展閱讀。教科書在七年級上冊設計了有關《朝花夕拾》的名著導讀板塊,聚焦魯迅的散文作品,引導學生從「魯迅的童年」「魯迅筆下的那些人物」「魯迅的兒童教育觀念」等專題開展《朝花夕拾》的整本書研讀。

第三,通過選入其他人回憶魯迅的文章,豐富學生對魯迅的認識。比如,七年級下冊選入蕭紅《回憶魯迅先生》,通過生活瑣事,還原一位「真實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化的魯迅形象」。再如,在《藤野先生》之後補充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中的片段,幫助學生理解魯迅「棄醫從文」的經歷。

統編語文教材通過「1+x」的拓展閱讀、引入他人寫魯迅的文字等方式,與課文中的魯迅作品形成一種立體結構,引導學生站在不同視角,通過不同文體,運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和閱讀策略,真正走近魯迅。

教材中選入的魯迅作品不是一成不變的,也會根據教材編寫框架的需要,做出一定的調整,這是基於中小學教材的統一規劃、考慮一線的教學反饋後作出的正常調整。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看出,魯迅先生的作品從未大規模「撤離教材」,魯迅先生一直與所有使用中小學語文教材的孩子們同行。

編輯 劉佳妮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