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解密;西晉為何早早滅亡?如此短命,根源為何?

劉老師教你們歷史 發佈 2022-07-03T12:52:35.169504+00:00

西晉是中國古代上承三國下啟東晉,由司馬炎建立的統一王朝,定都於洛陽,與東晉合稱晉朝。公元265年西晉代魏,十幾年後滅掉孫吳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再造統一,共歷經4位帝王,國祚51年。

西晉(又稱司馬晉,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是中國古代上承三國下啟東晉,由司馬炎建立的統一王朝,定都於洛陽,與東晉合稱晉朝。

公元265年西晉代魏,十幾年後滅掉孫吳結束三國鼎立的局面再造統一,共歷經4位帝王,國祚51年。西晉統治期間政風相對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大量遊牧部落在西晉時內遷中原,不同文化的碰撞加深了民族間的交流,但同時也為西晉亡國和五胡十六國的亂象埋下了伏筆。

魏晉那個年代,有人們羨慕卻又惋惜的竹林七賢,羨慕他們的才學,又惋惜他們的命運。而他們光有才學卻無施展之地,最終不得善終,其根源,也正是西晉王朝短短數十年的緣由。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使得一大批才華橫溢的人得不到重用,甚至蒙冤落難?它又是怎樣,引得西晉一步一步走向消亡的呢?

西晉,中國歷史上三國時期之後的大一統王朝之一,滿打滿算也不過才50年時間。它是魏晉南北朝長期分裂時期中的短暫統一,所謂「曇花一現」。

那麼這種現象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其實跟一項制度有莫大關係,那便是曹魏以來所推行的門閥制度,其核心就是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是在曹丕執政期間由吏部尚書陳群所制定的一項考察士人選拔官吏的制度。這項制度規定,全國所有郡設中正,選擇所謂「賢有識鑒」的中央官兼任,負責評定其原籍所在郡士人(包括已出仕者)的等弟,分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這九品。隨後,中正把評定的結果匯總到大司徒那裡,待大司徒審核後,再轉交給吏部,作為官吏選拔和升降的依據。

這樣一來的話,選拔官員和官吏升降的大權就掌握在了中正的手中。因為士人不管是通過何種方式入仕途,都必須要經過中正的評定,以獲取一定的品弟,否則就沒有資格入仕。最初,曹魏時代品弟的標準是德、才,可司馬懿執政後,為了籠絡門閥世族以篡位,便將其標準改為了看門第,門第高則品高,所授的官也高,門第低則品也低,所授的官也就低,形成了「公門有公,卿門有卿」,高級官吏的職位完全被門閥世族壟斷的局面。

而出身寒微的士人,即便才智過人也再難有出頭之日,士、庶的界限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分明。

然而我們知道,一個國家的興盛,離開人才那是絕對不行的,作為統治者,其責任之一,就是要去發現、培養和重用人才。而司馬懿執政期間的九品中正制,其最大的弊端,就是排斥人才、壓抑人才,乃至於扼殺人才。他黨同伐異,排除異己,不僅消滅政敵曹爽等,還株連大批正始名士。於是乎,嵇康打鐵以遠禍,阮籍酗酒以自污,鄧艾沉冤不得申雪。

與人才濟濟的三國時代相比,西晉的人才屈指可數,廖若星辰,這就是西晉九品中正制所推行的惡果。

大臣如王沈、荀勖、賈充等人,位尊爵重,可卻無功勞可錄,無政績可記。門閥世族中的代表人物琅邪王氏,如王戎、王衍,也都是徒有虛名。王戎、王衍都長得俊美,玉樹臨風。王衍尤其以清談名世,可實際他在玄學上並無絲毫建樹。

另外還有一個因素也不可小覷,那便是奢靡之風。西晉的奢靡可以說是史所罕見。

西晉的締造者司馬炎便是奢靡之風的倡導者。在滅了東吳之後,他便暴露出了驕奢淫逸的真面目,他下令從孫吳宮中選出5000人進宮,使得西晉的後宮多達上萬人,從此開始日日宴樂,夜夜風流,怠於朝政。他不但荒淫,而且還貪婪。很快,奢靡之風就像流行病一樣,在權貴中傳染蔓延了開來。

比如我們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後將軍王愷和散騎常侍石崇夸奢鬥富的故事。還有太尉何曾,他一天在吃的上面就要花掉一萬錢,還說沒下筷子的地方。而其子何劭,更是日消費兩萬錢。外戚、中護軍羊琇花錢亦是跟流水一般,經常不分晝夜地大宴賓客,等等。引得洛陽城富豪,競相效仿。

這些個紈絝子弟,正是因為有了九品中正制的保證,富貴來得實在太容易了,官職就如探囊取物般,全無進取之心,以尚空談、講享受、比奢侈為榮。

試問,這樣的社會能有什麼前途?這樣的國家能有什麼發展?不滅亡才叫沒天理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都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或者圖片、視頻等版權權利請告知,我們將儘快刪除相關內容。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