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多是華人,為何不以漢語為官方語言?數典忘祖還是另有深意

觀天下工作室 發佈 2022-07-03T14:01:11.489781+00:00

而提起新加坡,大家的印象應該是一個國土面積雖小,但是經濟實力比較強,也十分發達的國家,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據統計,2017年新加坡的人均GDP是全球第六名,排名還是非常靠前的。

你知道世界上華人占比最多的國家是哪一個嗎?就算觀哥不說,相信屏幕前的各位朋友也已經猜到了。除中國外,恐怕就是新加坡了,新加坡的華人占比為全部國民的75%

而提起新加坡,大家的印象應該是一個國土面積雖小,但是經濟實力比較強,也十分發達的國家,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據統計,2017年新加坡的人均GDP是全球第六名,排名還是非常靠前的。

新加坡的華人占比如此之高,為何對中國卻沒有親近感?而這樣的國家究竟有著怎樣的歷史,能讓他們的經濟發展得如此迅速?為何新加坡是被迫獨立,而不是像大多數國家一樣是自己爭取獨立的呢?大家好,歡迎瀏覽本期的觀天下。

首先在講解之前,咱們來簡單了解一下新加坡這個國家

新加坡共和國,簡稱新加坡,還有人叫它「獅城」,是一個東南亞國家,國土總面積大約為728.6平方公里,人口還不足600萬,是個妥妥的彈丸小國。

但它卻被認為是「亞洲四小龍」之一,由於新加坡位於馬來西亞的最南端,北邊又是馬來西亞,南北與印度尼西亞之間只隔了一個馬來海峽。於是,新加坡被稱為了「遠東的十字路口」,就是因為這個優越的地理位置,才能讓這個國家發展地如此迅速。

新加坡的「國父」——李光耀,祖籍為廣東省梅州市,由於中國同根同源的傳統血緣觀念,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本應非常緊密,然而新加坡卻傾向於與老美合作,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個由華人為主體的國家,更親美而遠中國呢?

接下來,觀哥為大家分析分析新加坡與中國關係淡薄的原因。正如觀哥前文所提及,新加坡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位於馬來半島的最南端,它的領土是由新加坡島和附近的63個島組成。

雖然經過填海工程,領土面積有所擴大,但還是沒有人類賴以生存的農田,畢竟人以食為天,沒有農田就意味著連最基本的需求糧食都需要進口。除此之外,新加坡的礦產資源也極其缺乏,也難以發展工業。

即便是國民日常所需要的飲用水,相當一部分也依賴於進口。然而由於新加坡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即馬六甲海峽的咽喉地帶,國際貨物流通、信息流通、資金流通等都在此地交匯,為其帶來了便利條件。

據統計,馬六甲海峽,占了全世界海上貿易1/4的比例,並且有1/4的油運船穿越了海峽,這一數量是蘇伊士運河三倍,是巴拿馬運河五倍

因此,在馬六甲海峽上,運載著世界航運總油量一半的原油,以及占據世界貿易量1/3的商品。單憑這一得天獨厚的航道,新加坡成為了亞洲為數不多的發達國家之一。

然而,有個成語叫「象齒焚身」,正是由於新加坡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了亞洲的焦點之一,所以此時新加坡最值得深思的問題,就是該如何明哲保身

新加坡這個國家,歷史上長期依附於南亞強國,最初,隸屬於英屬印度殖民當局管轄,到了1820年,新加坡便開始為英國賺取利潤,1824年,雙方正式簽署了相關條約,新加坡殖民地的地位進一步得到了確立。在1946到1959年間,新加坡人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運動就沒間斷過。直到1959年新加坡大選,李光耀成為了新加坡首任自治邦政府總理

隨著李光耀出任總理,新加坡於1963年以後,以自治邦的身份,加入了馬來西亞聯邦,與馬來西亞宣布合併。

但是合併的這個決定,並沒有得到所有人的支持,當時新加坡國內也出現了躁動,但是李光耀哪管你支不支持,直接下令逮捕了100多名反對者,也算是掃清了合併障礙。

但是新加坡的管轄權一直都在英國和馬來西亞手中,並沒有自己真正的話語權。大家需要注意一下,這只是自治,而不是獨立,李光耀上台之初,新加坡已經摔到了谷底。

而且新加坡人發現,自己與馬來西亞聯邦政府之間,存在著完全不同的治國策略,此外還衍生出了諸多的爭端和騷動,經濟蕭條,失業率居高不下,造成了社會矛盾加劇,民族衝突不斷。

所以新加坡從一開始,就不親自處理外界複雜的環境。

經過全面考慮,新加坡與馬來西亞達成了分家協議

要知道,新加坡是被馬來西亞踢除的,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新加坡的華人太多而馬來西亞人害怕華人在未來,會成為他們國家的主導者。

另外,新加坡加入馬來西亞後,此前曾極力反對的印尼,果斷和馬來西亞斷絕了外交關係,禁止馬來西亞人到印尼做生意,也直接導致新加坡的商人清盤破產,這就是典型的偷雞不成蝕把米。

本來,兩國就互不信任,馬來西亞人一直擔心新加坡人獲得整個馬來西亞的領導權,而李光耀也不可能接受一個不平等的聯邦政府。

在這樣的背景下,1965年8月,新加坡宣布獨立,而此時剛剛獨立的新加坡,該如何在國際社會中維護自身的安全與利益,又該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生存下去呢?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若此時新加坡,強行將華語定為國語,將面臨非常大的國際壓力。

其次,新加坡所處的馬六甲海峽,它本身就是世界航運的中心,這裡每天都有著來自世界五湖四海的貿易商人或技術工人等等,為了能與這些人友好地溝通交流,作為全球通用的語言——英語,便是最好的選擇。

新加坡為了能與全球的發達國家更好地融合,促進新加坡的經濟發展與科技交流,同時也是為了方便找一個強大的西方國家作為依靠。

就是在這種政治局勢和地理位置的影響下,新加坡選擇了英語,作為全國通用的官方語言。新加坡被迫獨立後,開始積極尋求大腿保護,先是緊急入會聯合國,接著又馬不停蹄地加入大英國協。

1965年,新加坡成為了一個東南亞地區的獨立國家,在獨立之後,1971年英國同時出於自身的需要,撤出了馬來西亞半島馬六甲海峽的軍事防務。此時的新加坡作為一個獨立完整的主權國家,正式登上了國際外交舞台。

但它獨立後的國際環境極其不樂觀,因為馬來西亞和印尼的對抗還沒有結束,它的地理位置非常尷尬,北部是馬來西亞,南部是印度尼西亞。換而言之,新加坡是被兩個伊斯蘭教國家「包圍」了。

那麼,為何新加坡選擇依附美國呢?在當時複雜的國際環境中,為了自身安全考慮,新加坡逐漸選擇了世界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美國,作為自己的依附國,因為新加坡一直奉行的是大國平衡戰略,利用大國的力量讓自己獲取最大的利益。

其中,與美國的關係,是新加坡最為看重的。美國是新加坡在所有大國中最為親密的夥伴,不僅是出於自身的安全考慮,還是為了自身的發展。

新加坡空間狹小,資源稀缺,市場有限,決定了新加坡的發展必須走國際化道路。

而美國組織建立的世界銀行、國際國幣基金和關貿總協定,構建起來的世界經濟秩序下,經濟獲得了迅猛的發展,而美元又是國際貨幣,能滿足新加坡建立金融中心的需求,所以新加坡倒向美國就很好理解了。

另外,從人口結構上看,新加坡是一個由移民組成的多種族、多文化的國家,從理論上講,新加坡其實被分裂,其中新加坡國家以華人為主的身份問題,又受到來自各方的猜忌和懷疑。

所以,出於民族團結的考慮,新加坡把英語定為官方語言之一,因為這樣所有民族都可以接受。雖然保留了華語作為官方語言,但是卻在小學教育中取消了華文教育,這直接導致了華族文化在新加坡年輕人中的斷層,從而降低了對中國的親近感。

其次,新加坡在處理與中國的關係時,還堅持著一種冷戰思維在意識形態方面對中國嚴加防範。

儘管這樣,大多數人還覺得新加坡是中國人建立的國家,同為炎黃子孫,還是保留有一定好感的。新加坡華人多,是公認的,新加坡和中國之間的歷史源遠流長。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其實,早在三國時期就有中國人來到了新加坡,因此這裡生活著大量的華人,於是在1965年新加坡成立時,有75%的新加坡國民是華人。當你去新加坡旅遊的時候就能看出來,新加坡大街小巷上都是漢字標語和廣告。

可見,新加坡人主要是有100多年來從亞洲、歐洲等國家遷徙而來的移民以及他們的後裔組成的。

主要的宗教為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印度教,新加坡華人基本上都來自中國福建、廣東和海南等地。雖然新加坡的華人占比75%,也就是說每四個新加坡人中,就有三個是華人。

而就在這麼一個華人占據主導地位,在任何領域都有著強勢地位的國家裡,當地的華人卻不說中文,普遍說英文,尤其是年輕一代已經不愛說中文了

新加坡官方承認的語言有四種:華語、泰米爾語、英語、馬來語。其中,馬來語定為了新加坡的國語,而英語則是全國的通用語言,華語只是會出現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

那麼,為什麼新加坡不選擇華語作為國語,而是選擇馬來語作為國語呢?這其中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我們前文所說的國際壓力的影響。

而另外一部分就是華語的學習成本實在太高了,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世界上最難學的十大語言排名。排名第一的是法語,法語的發音規則有很多,不同的讀法帶來不同的意思,甚至是在不同的語境之下都會出現完全不一樣的意思。

其次便是我們的漢語,漢語中的聲調,對於從未接觸過漢語的人來說,漢語是一個難以學好的語言,以至於漢語被外國人稱為「惡魔之語」。所以,即便新加坡是一個華人人口占比高達75%的國家,對於剩下的25%的國民來說,學習漢語還是太過艱難了。

而選擇馬來語作為國語不外乎有幾種原因,雖然新加坡是因被馬來西亞開除而被迫獨立的,但是「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本人也說過,自己一生最黑暗的一天就是新加坡脫離馬來西亞的那一天。

從本質上看,李光耀是不希望脫離馬來西亞的,但由於觀念的不同,馬來西亞必須把新加坡從本土剝離,再加上當時西方世界出於各自的利益,普遍支持新加坡的獨立,一個沒有宗教背景的國家,又可以扼守馬六甲海峽,是西方世界最希望看到的事情,所以新加坡最後還是獨立出來了。

同時為了保證自己依舊是向著馬來西亞的,所以將國語定為了馬來語。除我國外,作為華人占比最大的國家,新加坡也並不完完全全地放下了華語,華語也就成為了新加坡的第二語言。

而且為了推行華語,新加坡還是下了很多苦的。在建國之初,雖大多數華人講的都是華語,但基本上都是地方方言,華人與華人之間的交流,同樣存在著不小的障礙。

於是,為增強華人之間的凝聚力,新加坡官方推行了將近40年的華語運動,在新加坡推行普及標準普通話。

除此之外,新加坡還推行簡體字,以讓更多的國民有興趣學習華語。

其實,不僅是新加坡,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國、日本都進行過漢字的簡化,只不過日本的簡化程度較輕,在當時,只有中國和新加坡進行了完全的漢字簡化。

1976年,新加坡為與中國進行交流,方便商貿與文化領域的合作,於是,便完全採用了中國的標準化簡化字。就這樣一代代地傳承之後,如今新加坡的華語已經與現在的漢語沒有什麼區別了。

但是,相比上一輩的老人,如今的新加坡年輕移民表示,自己對中國已經沒有任何親切感,也不會像祖父母一樣維持與中國的聯繫了。他們對於祖先原祖籍顯得沒有什麼親和力。

因此,第一代新加坡華人定會為中國的崛起而感到十分驕傲,而第二代、第三代,到現在這一代更不會了。雖然新加坡華人數量眾多,但是新一代的新加坡華人對於中國的感情已經很淡了,這是一件十分可怕的事情。

新加坡人對中國的態度算不上友好,曾經到新加坡工作、旅遊的人一定會有這樣的感受,雖漢語也是新加坡的官方語言,但在過去,新加坡華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對漢語是排斥的,面對中國人也十分有優越感。

但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是,現在新加坡對我國的態度,產生了180度大轉彎,這個態度的轉變,僅僅用了七年的時間,那這七年裡究竟發生了什麼?

其實,新加坡與中國的關係,與李家父子息息相關。從意識形態來看,李光耀當年是靠著和共產黨聯手起家的,但後來他發現在東南亞,還是西方勢力更為強大,新加坡作為一個袖珍國家,當然要選擇實力強大的一方,才能保證自己的安全。

因此,李光耀選擇抱住美國的大腿,這種意識形態逐漸蔓延到了民間,原本新加坡已經被西方統治了數千年,當地華人接受的也都是西方思想文化的教育。

2015年,李光耀之子李顯龍執政,李氏父子一直致力於保持東南亞格局的現狀,想讓西方勢力繼續掌控東南亞,以維持自己的地位。而我們都清楚,新加坡經濟之所以能快速發展,完全是歸功於有著「海上生命線」之稱的馬六甲海峽。

但是,在亞太平衡的圍堵下,我國的經濟不但沒有崩潰,還依靠著強大的內需,實現了高速的發展,而且中國在高科技領域的不斷突破,更是提升了我國的國際競爭力。

尤其是我國在世界經濟論壇上,高舉自由貿易旗幟後,李光耀的兒子李顯龍,一反常態地對我國進行了支持。

而新加坡對我國態度的轉變,是由於國際局勢和新加坡的內部環境都產生了變化,但是最重要的還是中國的迅速崛起。

而國家實力決定外交地位,物質基礎決定外交行為,還是印證了那句話「弱國無外交」。而我國1978年的改革開放後,中國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蹟,神七、奧運、天眼等等,問君花開為誰紅,舉世無雙中國龍。

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只有利益才是永恆的,與新加坡的合作無論是對當下的我國,還是對未來的我國都非常重要。最後呢,還是那一句話,看得懂歷史,才能看清楚當下,更有利於看清未來。

古往今來,中國人的足跡遍布世界各地,不論是以前的鄭和下西洋,還是如今的改革開放一帶一路,中國人都在世界上留下了身影。

隨著歲月的流逝,中華兒女自強不息,都開始努力建設國家,歷經七十多年,我國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

而近年來,有句話流傳於全國人民之間,並且深深地印刻在人民的心中,那就是「犯我中華,雖遠必誅」,我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豪言壯語,一切皆來自於我國綜合實力的發展。

對於我們而言,作為祖國的青年一代,更是要為祖國的振興而努力,青年是整個社會力量中最積極、最有生氣的力量,新時代的中國青年,要責任上肩,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不為一己私利,關鍵時刻見真章。

屏幕前的各位爺,若是對相關內容感興趣的話,可以在評論區友好評論,互相探討。

好了,本期的內容到這裡就要結束了,觀哥感謝大家的瀏覽,祝大家恭喜發財,萬事順遂。觀哥後續會推出更多優質的內容,請持續關注觀哥吧,我們下期再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