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行(香港)副董事長孫煜:助力香港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版

金融界 發佈 2022-07-03T22:26:55.584575+00:00

回顧香港這25年來走過的非凡歷程,這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東方之珠」歷經風風雨雨,始終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不斷將自身獨特的優勢和魅力打磨得愈發光輝,在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等各領域成就卓著,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和提升。

作者|孫煜「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兼總裁」

文章|《中國金融》2022年第13期

時光流轉,歲月更迭,香港回歸祖國已經25周年。回顧香港這25年來走過的非凡歷程,這是「一國兩制」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東方之珠」歷經風風雨雨,始終勵精圖治、奮發圖強,不斷將自身獨特的優勢和魅力打磨得愈發光輝,在經濟、社會、民生、文化等各領域成就卓著,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得以鞏固和提升。2022年也是中國銀行在香港經營105年,作為香港金融業的重要參與者,我們深以能為香港經濟建設、民生改善貢獻金融力量為榮。展望未來,國家「十四五」規划進一步明確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的定位與方向,我們更加滿懷信心,將繼續發揮作用,助力香港打造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版。

憑藉背靠祖國、面向世界的區位優勢,「一國兩制」的體制優勢,開放度、自由度、廉潔度高的優越營商環境,加上穩健的監管和雄厚的金融體系儲備水平,香港自回歸祖國以來,在國家大力支持下,金融業持續穩步發展,已成為全球首屈一指的國際金融中心,2022年《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將香港列為全球第三,僅次於紐約與倫敦。香港金融業的發展呈現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金融機構高度聚集,成為香港經濟重要支柱。截至2021年底,香港有認可銀行機構188家,資產總額合計26.37萬億港元;擁有多個交易活躍的金融市場,為實體經濟運轉和全球投資者提供了高效的服務;2021年香港金融業增加值超過6000億港元,占本地生產總值的23%,比重較回歸前翻倍;金融業為香港提供了約27萬個就業崗位。金融業已成為香港經濟的重要支柱之一。

第二,金融體系實力雄厚,保持穩健增長。這是香港保持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底氣」。根據香港金管局公布的數據,1997年7月香港銀行體系資產約8.7萬億港元,到2022年4月已達27萬億港元,增長約2.1倍;1997年7月香港銀行業港元存款總額為1.6萬億元,港元貸款總額為1.7萬億元,到2022年4月,港元存貸款總額分別為7.5萬億元和6.4萬億元,分別增長3.7倍和2.8倍;1997年7月香港外匯儲備約800多億美元,到2022年5月已超過4600億美元,增長4.7倍。與此同時,香港銀行業不良貸款率持續降低,2000年以來平均值為1.8%,2022年3月更低於1%。

第三,金融市場發達,在亞洲和全球具有領先優勢。香港股票市場高度發達,是全球融資最活躍、流動性最高的證券市場之一。2022年5月香港股票總市值約38億港元,是1997年7月的7倍。最近12年中,香港有7年新股發行(IPO)集資額排全球榜首。香港近年來債券市場發展也較快,2021年債券總發行額約4000億美元,是1997年的19倍以上。香港保險市場非常開放,是全亞洲保險公司最集中、保險密度最高的地區,2021年保費收入為6027億港元,2020年人均保費排名亞洲第一、世界第二。香港外匯市場全球領先,2019年外匯日均成交金額超過6000億美元,是1998年的7倍,外匯市場交易量排名全球第四位。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在亞太地區領先,2020年香港的億萬富豪人數在全球排名第二位,僅次於紐約。2020年底香港資產管理總值(AUM)35億港元,是1999年底的9倍。

第四,金融人才和配套專業服務機構眾多。香港有與國際接軌的優質高等教育院校、便利人才入境政策、多種人才輸入計劃,有效地吸引和聚集了眾多高素質金融人才。金融人才及相關配套服務專業人才的聚集也促進了香港的法律、會計、評級、仲裁、管理諮詢等專業服務機構的發展。

第五,金融基礎設施完備先進。香港有一流的金融基礎設施,形成了跨幣種、多層次的平台網絡,能滿足投融資各方以任何幣種、在任何地方的金融需求,有效降低資金成本和交易風險。除硬體之外,香港還有支付系統、債券交收系統以及處理本地與境外的系統聯網三大類軟體基礎設施,是資金流聯通世界、高效運轉的關鍵保障。

把握先行先試機遇,既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又受惠於對外開放

隨著國家對外開放不斷深化,香港金融業承擔了許多先行先試的任務,既起到服務國家發展大局的作用,又能夠提前把握機遇,搶先建立競爭優勢。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香港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建設及與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發展。

人民幣國際化起航,為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加裝了動力強勁的新內核

香港金融市場高度發達,又是中國與世界經貿往來、雙向投資的樞紐,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業務中心對於其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鞏固提升至關重要,也是絕不能錯過的機遇。香港回歸祖國以來,內地將大部分跨境人民幣業務試點放至香港,不僅培育了香港本地的人民幣市場,亦將人民幣業務投放至海外,吸引了全球資本的爭相競逐。目前,香港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規模已近萬億元,占全球範圍內的比例已超過50%,而在全球離岸人民幣支付清算量占比約75%。

2003年末,中國銀行(香港)憑藉人民幣業務優勢,成為第一家境外人民幣清算行以及香港乃至全球離岸人民幣市場最早的建設者之一。我們把推動人民幣業務發展作為核心戰略,同時也把其作為服務國家、支持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重要舉措。多年來,積極發揮作用,在推動離岸人民幣市場建設的過程中貢獻力量。2004年,在內地與香港監管支持下,中國銀行(香港)率先開始為客戶提供離岸人民幣(CNH)外匯業務,之後其他同業紛紛跟進參與,共同建立起CNH外匯交易市場,日均交易額超過千億美元。2010年,中國銀行(香港)代理第一筆香港企業發行點心債(合和基建),將點心債發行人從內地逐漸拓展到全球,推動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邁向多元化發展新階段。同時,作為人民幣國際化、資本市場開放的重要參與者,中國銀行(香港)也是最早參與內地市場的境外機構之一,親歷了外匯、拆借、債券等一系列產品的開放,伴隨了內地市場改革開放和發展壯大的全過程。通過鼓勵、引導境外客戶參與境內市場,進一步促進了內地與香港市場的繁榮發展。

有序推進資本市場互聯互通項目,香港作為連接內地與國際市場的門戶地位更加穩固

互聯互通機製作為中國首創的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模式,讓內地與香港投資者在不改變本地市場交易習慣的原則下,方便快捷地直接參與對方市場,開啟了資本市場雙向開放的新時代,這已經成為中外投資者跨境資產配置的主要渠道之一。國家將大部分互聯互通試點放在香港,進一步支持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香港亦主動承擔業務樞紐角色,將人民幣業務輻射出去,吸引全球資本匯聚。從互聯互通項目實施效果看,成績可喜。2021年股票通日均交易金額均趨升,期內滬港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金額達552億元人民幣,較2014年開通時增長9倍;同期深港通「北向通」日均交易金額約650億元人民幣,比2016年開通時增長40倍。2021年債券通「北向通」日均成交量約260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開通時增長11倍,而「南向通」近期業務量也穩步上升。

中國銀行(香港)作為人民幣清算行,在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跨境互聯互通項目上深度參與了前期方案討論,承擔了多項重要職能,廣泛引導客戶參與,在機制流程、清算服務、業務拓展等各項環節中積極作為,持續支持互聯互通業務的發展。互聯互通是內地與香港資本市場良好互動的一個縮影。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在主動服務國家發展大局及提升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中,不斷獲得機會、完善功能、發展壯大,確立了與內地經濟休戚與共的中國離岸金融中心特色。

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打造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升級版

當前,香港已進入「愛國者治港」的新時代,開啟「由治及興」的新篇章,在鞏固傳統優勢的基礎上,將進一步加快經濟轉型,帶動香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展望未來,香港可更加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把握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等方向,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升級版。

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提升服務國家對外開放大局的能力

強化香港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是香港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關鍵舉措之一,也是香港發揮自身優勢,全力支持國家實現「十四五」規劃目標的重要抓手。首先,香港應強化離岸人民幣業務區域輻射地位,特別是東南亞地區人民幣業務輻射,為人民幣國際化及國際金融中心競爭力提供支撐。其次,建設香港人民幣投融資及風險管理平台。香港金融機構可發揮市場、產品、人才及商業網絡優勢,建立金融合作網絡,推動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支持金融機構共同參與投融資。再次,促進香港人民幣計價股票市場發展。以「港股通」南向交易的股票為突破口,增加人民幣計價,實現雙幣標價。最後,加快布局數字貨幣的應用。以香港為橋樑和樞紐,拓展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探索數字人民幣在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自貿區的支付落地。以粵港澳大灣區為突破點,設計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BDC)跨境支付的實踐路徑。

大力開拓創業板融資、科創融資、私募股權等傳統金融領域,提升服務內地與香港本地創新發展的能力

利用國際資金助力國家經濟高質量發展,大力吸引國際資產、國際銀行業在港發展項目融資、科創融資和股權投資等傳統金融產品。進一步完善現有的金融體系,深入分析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對金融業運行模式的影響,利用內地科技應用及香港基礎研究領先優勢,推動與香港國際化市場和跨境監管高度融合。特別是重點滿足香港北部都會區開發的金融需求,提供更多的風險投資基金支持香港科創中心建設。對於內地特別是大灣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和科創企業發展,香港更可發揮國際金融機構聚集的優勢,把握大灣區經濟未來發展方向及區內基礎設施進一步完善的重要機遇,重點推進覆蓋大灣區的傳統金融服務。

打造亞洲國際債券市場中心,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定位

大力發展亞洲債券市場,打造世界級的國際債券中心,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繼續推動亞洲債券結算交收平台聯通並發揮關鍵節點作用,吸引區內更多機構利用香港債務工具中央結算系統發行各幣種債券,活躍國際債券交易量及流動性,形成亞洲國際債券發行及交易中心。二是大力發展香港離岸人民幣點心債市場,形成與內地熊貓債市場共同發展局面。三是發展綠色債券市場。推動香港特區政府發行綠色主權債券,推廣綠色金融的認證標準,為相關綠色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四是進一步完善「債券通」互聯互通機制,為境內外投資者通過香港雙向跨境債券投資提供更多便利。五是提升離岸債券市場配套措施,豐富債券衍生品系列,研究建立境內外各類產品的互聯互通,填補境外投資者利率風險對沖工具空白。

大力強化資產管理市場的服務能力建設,搶抓亞太地區財富快速增長的機遇

發揮香港全球資金港優勢,多種渠道拓寬境內外資產投資與管理。香港是國際理財中心,是全球著名的「資金港」,也是全球資金進入內地金融市場的中轉站。未來20年,全球財富增長至少有三分之二來自亞洲,亞洲有機會出現世界級規模的理財中心。有效拓展內地和亞洲市場,將有助於提升香港資產管理市場的深度和廣度。建議進一步完善互聯互通機制,提供豐富的配套產品,有序引導資金進出,協助內地不斷完善資本市場對外開放,並為自身帶來更多業務機會。通過提升數位化競爭優勢,實現財富管理轉型。評估虛擬資產交易平台潛在風險,平衡監管與發展之間的關係,穩健發展虛擬資產管理中心。參與ESG準則制定,打造ESG投資中心,推進香港在ESG債券及融資市場建立競爭優勢。

大力發展綠色金融、數字金融,提升全球競爭力

進一步提升香港對全球金融發展新興前沿業務的敏感性、重視力度和開拓能力,大力提升新興金融領域的全球競爭力。綠色金融方面,拓寬綠色金融發展思路。針對內地綠色發展需要和重點建設項目,提供便利的跨境投融資支持和稅收優惠激勵措施,並在離岸市場設計產品分散風險;大力推進綠色信息披露機制建設,加強綠色金融研究、教育普及和人才培訓。同時以人民幣綠色債券為抓手,引領全球綠色投資,推動全球能源轉型背景下人民幣綠色金融「彎道超車」。數字金融領域方面,踐行數字金融先鋒角色,繼續推進金融科技領域創新發展,完善行動支付機制,落實銀行業開放應用程式接口框架,繼續推進監管與人民銀行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對接,為跨境金融科技合作提供制度性支持。

在香港回歸25周年之際,中國銀行(香港)作為「中國故事」「香港故事」的親歷者和矢志不渝的建設者,將繼續恪守「融通世界、造福社會」使命,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全力支持香港經濟發展和民生建設,推動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積極為「一國兩制」偉大實踐行穩致遠,以及香港「再出發、再發展」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奉獻智慧和力量。

本文源自中國金融雜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