篡位、背叛與烹殺,史書中的后羿:沒有射日的浪漫只有欲望的殘暴

正史漫談 發佈 2022-07-04T18:37:54.494325+00:00

而且,它們相互之間還會產生交織與疊合,對於同一個名字,往往會呈現出虛與實、荒誕與真切兩種面貌。比如后羿,在神話體系中,這個名字象徵著射下九個太陽、拯救蒼生的英雄;

神話、傳說與歷史,都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而且,它們相互之間還會產生交織與疊合,對於同一個名字,往往會呈現出虛與實、荒誕與真切兩種面貌。

比如后羿,在神話體系中,這個名字象徵著射下九個太陽、拯救蒼生的英雄;但在歷史記載中,他則是篡奪夏朝、導致「太康失國」的元兇。相較於神話中的浪漫,史書中的展現殘忍、無情卻又真實,幾乎濃縮了後世王朝權力更迭的標準流程。

禹傳位於兒子啟,夏朝建立,這一事件起碼有三層劃時代的意義:中國歷史由傳說中的「公天下」演進到「家天下」,社會組織形式從部落過渡到國家,社會形態由原始社會轉變為奴隸制社會。

不過,雖然被後世稱之為「朝」,並與商、周並稱「三代」,但夏朝本質上是中原地區的統一部落共同體,還保留著許多部落氏族時代的特徵。夏啟建都安邑,直接控制著大致位於今河南、山西、河北、山東等沿黃河中游地區;而各部落首領,都是夏朝天子的諸侯、方伯,定期朝見、進貢,接受派遣。

那麼,天子靠什麼維繫與諸侯之間的關係?三皇五帝的德政傳說固然令人神往,但真實的落腳點只有一樣——實力。

當初的軒轅黃帝尚且要「習用干戈,以征不享」,才有了「諸侯咸來賓從」;

大禹征伐三苗、誅殺防風氏,有力威懾諸侯,這才有了「塗山大會劃九州」,為兒子啟夯實了基礎;

夏啟則通過甘之戰擊敗有扈氏、誅殺伯益,征伐西河、誅殺弟弟武觀,直觀地展現了自己的實力與威嚴,大小諸侯怎敢不唯其馬首是瞻?

但這是否也意味著,假如夏朝天子實力下滑、某個諸侯強勢崛起,天下將會不可避免地面臨易主的可能?

沒過多久,這一猜想就成為了現實。

常言道「靡不有初,鮮克有終」,做為夏朝的立國之君,曾經霸氣側漏、勵精圖治的夏啟很快腐化墮落。據稱,在統治後期,他不再對處理政務感興趣,轉而沉迷於喝酒唱歌、打獵遊玩,據稱他還親自創作了《九韶》這一大型樂舞。

像享樂這種事情,很容易通過言傳身教傳遞給下一代。夏啟死後,長子太康即位,這位沒有經歷過創業艱辛的「官二代」,完美遺傳了父親酷愛遊獵、無心政事的基因,天天帶著隨從四處打獵。他全然沒有意識到,此時自己與諸侯之間的實力天平已經出現了巨大的改變。

有一天,太康仍舊帶著一群親信外出遊獵,這回一行人玩得相當盡興,距離都城越來越遠,以至於往南渡過了洛水、來到了有窮部落的土地上。

有窮氏的首領就是后羿。雖然名義上臣服於夏天子,但這些年來,后羿帶領部落蓬勃發展、實力早已今非昔比;而與實力增長同步的,還有他的野心。

此時,眼見太康只帶著屈指可數的隨從,后羿認為這是自己千載難逢的良機。於是,他便率軍悄悄截斷了太康返程的道路。

打獵正歡的太康對於這一動向一無所知。沒多久,他終於玩得心滿意足,帶著大批戰利品準備渡過洛水返程時,發現對面全是后羿的軍隊,自己的歸途完全被掐斷。情急之下,太康連忙向周邊的部族求救,但他們既忌憚后羿的強大、並早就不滿太康的墮落,普遍採取了聽之任之、兩不相幫的姿態。

於是,可憐的太康不得不就此在洛水以南過起了悲慘的流亡生活。他的五個弟弟則陪著老母親來到河邊,希望能遠遠望見兄長的身影,迎接其度過劫難、王者歸來;但等待他們的,只有滔滔洛水。有感於祖先的英明神武、如今的悽慘境地,這五個兄弟寫了一首歌並進行吟唱,以體現對祖父大禹的追念、對兄長處境的悲嘆,這就是著名的《五子之歌》。

后羿抓住機會、略施小計,就輕鬆廢掉了太康、羞辱了夏室的威嚴;但經過幾代的沿襲,人們對大禹家族的擁護、認可很難就此消散。因此,在經過斟酌後,后羿扶植太康的長弟仲康為天子。

兄長的教訓在前,即位後的仲康振奮精神、勵精圖治,他訓練軍隊、整頓政治,希望能挽救頹勢、壓制后羿,重拾家族榮耀。但欲速則不達,過於急切的心理,反而加速了他的失敗。

沒過幾年,夏朝發生了日食。在那時,面對這種「天譴」,一般由天子親自舉行祭祀活動、「召回」太陽,就是所謂的「救日」儀式。然而,因為負責天象工作的羲和在之前沒能預測日食,救日活動時又沒有及時出現,仲康出於殺雞儆猴、威懾諸侯的目的,不僅殺了羲和,還將他的部落一股腦的剿殺。

但在那個時候,天子若對一個部落進行集體無差別懲治,只能因為對方反叛;此時仲康僅僅因「失職」就這麼對待羲和部落,不但未能鎮住諸侯,反而激起了眾怒。於是,后羿再次趁機發難,擊敗並俘虜了仲康。

仲康沒多久就鬱鬱而終。這回后羿再也不客氣,他正式篡奪了天子之位,將仲康的兒子相放逐到了夏人的聚集地二斟(斟尋、斟灌)。

但歷史的循環來得如此迅捷。出於對自己高超箭法、雄厚實力的自信,后羿也很快失去了進取之心,也像當初的夏啟、太康那樣沉迷於遊獵,把政事委託給了親信寒浞。

寒浞何許人也?他本是寒國(大致位於今山東內)首領家族的一個子弟,因為長期遊手好閒而被驅逐,在輾轉流浪到有窮國之後,幸運地被后羿收養。

在后羿身邊,寒浞也發揮了自己會玩、敢玩的天分,出了不少逗樂玩耍的好主意;再加上他極善於溜須拍馬、左右逢源,哄得后羿極為舒坦,因此便被當做心腹使用。

在當時,雖然已經知道寒浞在背地裡搞了不少小動作,比如瞞上欺下、收買人心、培養勢力等,但后羿自恃英武神勇,認為寒浞攪不出什麼大浪,於是便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只是把他當成一個貪戀權力的小跟班而已。

但實際上的寒浞遠沒有這麼簡單。目睹后羿以下犯上、篡奪夏朝的「光輝事跡」,他內心的欲望之火也被充分點燃。而且,由於自小浪蕩江湖、不學無術,寒浞雖精通權謀但卻毫無一絲仁義之心,他的手段將會青出於藍,比「萬事留一線」的后羿更加決絕狠毒。

經過幾年的苦心經營,連后羿身邊最為倚仗的家將逢蒙都沒寒浞收買了。據傳,逢蒙常年為后羿服務,為人聰明伶俐、好學上進;后羿比較喜歡這個少年,於是便把自己的精妙射術傾囊相授,沒有絲毫保留。但殊不知,這種信任卻讓自己死無葬身之地。

有一天,當寒浞做好所有準備後,他的黨羽們發難了:跟當初的太康有些相似,后羿正在外出遊獵的途中,突然遭到了身邊家將們的背叛,猝不及防、一敗塗地;而遠比當初太康慘烈的是,后羿不僅被殺,他的屍體還被家將們煮熟、強令其兒子吃下。在遭到拒絕後,后羿之子也被這些曾經的心腹們殺害。

后羿雖被滅門,但這事還沒完。他的權位、遺產全被寒浞繼承,連妻妾也被對方笑納。後來,這些女子還為寒浞生下了兩個兒子,一個叫澆(ào),一個叫豷(yì)。這倆兒子身強力壯、驍勇善戰,長大後奉命滅掉了仲康族人所在的二斟,苟且偷生多年的相也慘遭殺害。

常言道天道輪迴、天理昭昭,毒辣暴虐、壞事做絕的寒浞父子也沒落得好下場。當初相被殺於二斟時,他懷有身孕的妻子通過一個牆洞逃出了生天、回到了娘家有仍氏部落,其後生下了孩子,取名為少康。

長大後,少康為了躲避寒浞的追殺,逃到了舜帝後人的有虞氏部落,並且獲得了首領虞思的信任。在這裡,他娶了虞思女兒為妻,系統學習治理政權、領軍作戰的本領,隨後積極聯絡夏朝舊臣,為復國而默默積蓄實力。

經過多年的籌備,少康不僅成功復國,還把寒浞父子悉數擊敗處死。據傳,罪大惡極的寒浞被凌遲而死,得了了他應該有的報應。

在少康手裡,夏朝終於穩定了下來,並且出現了廣為後世傳頌的「少康中興」。

從當初太康失國,到如今少康復國,夏朝初期那場綿延數十年、蔓延黃河流域的大規模政治動盪事件終於落下了帷幕。

其中,后羿雖非窮凶極惡之人,但他一手掀起了這場浩劫,卻又自作自受、遭受了最為慘烈的下場,令人嘆息不已。

結合上述曲折而又殘酷的過程,很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認識:雖然,目前有關夏朝的說法更多地存在於史書中,相關的文物暫時未被大規模發掘,但這個朝代的真實性值得相信。畢竟太康、后羿、寒浞、少康身上所發生的事,在後世幾乎不絕於史書,如此冷血殘酷的政治鬥爭,只存在於遠超藝術作品的現實中。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