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會無緣無故偏愛弱者和蠢才,就像歷史不會勉強書寫凡人一樣

青苗隨筆 發佈 2022-07-05T04:02:52.725837+00:00

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在《巴比特》中,曾這樣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想有所成就的話,我們需要的是豁達大度,心胸開闊。我一向主張做人要寬宏大量,通情達理。」


美國作家辛克萊·劉易斯在《巴比特》中,曾這樣寫道:「在這個世界上想有所成就的話,我們需要的是豁達大度,心胸開闊。我一向主張做人要寬宏大量,通情達理。」

一個人最深最真的美麗,從來都不是外在的容顏,而是內在的、那一顆躍動著的人心。當一顆心時常寬容,那麼,人所經歷過的一切往事,便會在心中留下傷痕又褪去,最終長出了堅強和靜謐,福報便也隨之而來了。

在這個世界上,有一個人能真正了解自己,尊重自己,這是多麼幸運的事情啊!我們每天生活在,各式各樣的人群中,往往不能互相了解,而誤解是生活中常有的事。

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畢竟每個人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興趣愛好都是不一樣的,自然也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千人一面,千篇一律,那就不會有大千世界,也不會有五顏六色的人間。

另一方面,人人有權選擇自己的生活,走自己的人生之路,若不能了解他人的看法與抉擇,只要尊重他人便可!

有些東西,不能因不合你的意願,而去譏笑或斥責;更別說用自己的標準來評價別人,用自己的認識來判斷別人,甚至用道德來威脅別人。

世間之事,錯綜複雜,許多東西,就像是鞋子一樣,穿在自己的腳上,是否適合,別人只能看到表面。

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給予他人足夠的空間,而不會過度地傾注於自己,也不會過度地去洞察他人。尊重別人的生命,尊重別人的決定!

這個世界上,沒有感同身受的東西,如果你不是受害者,你永遠無法體會到他們的情緒和處境。在無法理解的事情上,沒有必要用太多的語言來批判和指責。或許你和他有同樣的經歷,未必比他更好。

楊絳先生曾經說:「生命中最美的景色,就是內心的平靜與從容,我們曾經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但最終,我們發現,這個世界,只屬於我們自己,與別人無關。」

你的人生是如何理解的,那就是你的生活;至於其他人怎麼追求,那是人家的事。我們不需要用太多的眼光和判斷,也不需要強迫別人,也不需要插手。

或許其他人都已經習慣了,你還在為這件事憤憤不平,或者對這件事耿耿於懷,那就得不償失,白白浪費了美好的時光。

曾經看到過一段話:「與不同階層的人相處,即便有不同的觀點,也可以彼此尊重,並有差異;而和不同等級的人爭論和辯解,只是浪費自己的時間,甚至會變成人身攻擊。」

是啊,人生本來就是不一樣的,我們不需要彼此了解,有的時候,只要微笑著接受,默默地尊重就可以了!若是可以的話,那麼世間的紛爭將會減少不少,將會更加的快樂與自由!

古語有言:「百鍊成鋼,百忍成聖。」耐不住寂寞的人,心浮氣躁,也註定把握不住機會;耐得住孤獨的人,看似一無所有,實則養精蓄銳,積蓄力量,最終定會苦盡甘來。

利劍千錘成器,精鐵百鍊成鋼。一個人想要成大器,必定要經過艱難困苦的錘鍊。狠狠敲打,細細雕琢,唯有這樣,方能百折不撓,堅強不屈,錘鍊自己,是由表及里的剖析,也是由內而外的定力蛻變。

幹大事者必須要有三種力量,第一是定力,第二是智慧力,第三是忍受力。只有不斷錘鍊自己,提升自己,才能時刻保持自己的競爭力。

定力泰山崩於前而色不改,「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此亦為定力也,作為普通人,也需要鍛鍊一顆強大的內心,這個心很重要的就是要具備亂雲飛渡自從容的定力。這個定力,看似屬於靜態之範疇。

實則是超然之氣的內聚,是綜合素質的外化,定力彰顯的是一種洞察力,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只有對事物變化有了預判,才能不慌不亂。

要想在變化中「勝似閒庭信步」,必須在平時做足功夫,多練膽識魄力、謀略戰法、培塑泰然自若、安之若素,臨危不亂、處變不驚的定力,只有有了「坐漏船之中、伏燒屋之下」的從容不迫,遇到急劇變化的形勢,才能坦然進取,從容面對。

定力、定力,先淡定下來,才能有力量。聽風就是雨,只會自亂陣腳,先不畏浮雲,才能去撥雲見日,收拾好心情、調整好心態,為新常態注入正能量、提振精氣神,便是柳暗花明的大好春光。

智慧力,善於順勢而為,真正的智慧,是具備生命力的,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歷久彌新。

當年,「功蓋分三國,各成八陣圖」的臥龍先生諸葛亮,便是以聰明才智著稱於世。在劉備三顧茅廬之前,他潛心學習,培養能力,靜觀天下形勢。 後來,諸葛亮憑藉審時度勢的能力和睿智的洞察力助力劉備一步步由弱到強,最終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

《道德經》中說「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而成。」大意是聖人不遠行而知天下,不見識而明白事理,清靜無為而有所成就。通過讀書可以知古今,經過思考可以辨是非。

看懂形勢是一種成事的智慧,可掌握先機,也可獲得命運的垂青,真正的智慧力,不是鑽營利己的投機取巧之心,而是善於學習、善於觀察、善於順勢而為。

容忍力,忍得了屈辱,方能撐起輝煌,忍受力主要體現的是抗挫折能力,具有時間和物理雙重性特徵,忍受力往往在面對痛苦、災難、艱辛、惡劣環境和事件時,所體現出來的一種意志力精神,具有不屈服、不動搖的特性。

忍得了屈辱,方能撐得起輝煌;忍得住寂寞,方能守得住繁華。從古至今,不論是名垂千史的聖賢,還是功高蓋世的偉人,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一個字:忍。

蘇洵說過:「一忍可以制百辱。」深以為然。一個人能承受多大屈辱,就能獲得多大成就。成大事者,心胸寬廣,目光長遠,他們會忍一時,但不會忍一世。

一時的忍耐並不是懦弱,而是強大,因為只有強大的內心才禁得起風雨的歷練;忍更是一種策略,委屈才能求全,忍辱方可負重。

善於獨立思考不隨大流,真正的王者就是應該,風狂雨驟時立得定,才是腳跟。面對艱難坎坷而能站得穩,這才是意志堅定。

縱觀那些成就非凡的偉人,定力、智慧力、忍受力三力缺一不可,他們大多心懷博大無私,和光同塵,非常自省和慎獨,其目光和智慧的觸角更遠大,所以走得更遠。

太上養神,其次養形,點評:古人說,「養形不如養神,調身不如調心」,調整好心態,有了好心情、好心境,也就有了健康身體的基礎,心態對健康至關重要。

「上醫治未病」,最好的心情是寧靜,一顆平常心,勝過靈丹妙藥。人生有尺,社會有度,心靜則尺平,心明則尺准,做人做事,就能時時有度,分寸得當,人生之尺,是行為的指南針、定盤星

福不享盡有餘德,勢不使盡有餘力,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情不散盡有餘韻,心不用盡有餘量。

做菜時先少放一點鹽,不夠再添,這是留有餘地;新買的褲子,因為太長穿不了,去裁的時候叮囑裁縫少剪點,以免剪短了不合穿,這是留有餘地;雕刻人像時,鼻尖先留高一點,不像的話再慢慢削減,這也是留有餘地。

凡事留點餘地,是生活經驗,也是人生智慧。俗話說:利不可賺盡,福不可享盡,勢不可用盡,留點漏洞,讓別人也有利可圖,這樣才能合作共贏,人與人交往都不必太精明,小事糊塗,關係才會更融洽。

與人交往中,我們總是容易把話說的太滿,事做的太絕,以至於沒有迴旋的餘地,特別是當我們在面對敵人的時候,斷盡別人的路徑,自己路徑亦危;敲碎別人的飯碗,自己飯碗也脆。

春秋時,燕將樂毅出兵攻打齊國,最後僅剩呂城和即墨沒有失陷,後來呂城失守,只有即墨了。

齊軍已到垂死的邊緣,齊國名將田單振臂一呼「國家就要滅亡了,我們怎還會有家呢?」士兵人人有誓死報國的決心,結果一戰收復全部失地。如果燕軍在打到即墨城下時主動示弱後撤,齊軍怎會有視死如歸的豪情?

不讓別人為難,也是不讓自己為難,為別人留一條路,你才不會陷入絕境。正如中國那句老話:「事不可做盡,人不可做絕。」

給比你弱的人留點餘地,將沒有反敗為勝;給鄰居和朋友留點餘地,讓他們有好處可得,才會和你越走越近,在你需要幫助時伸出援助之手;給自己留點餘地,才可以讓自己的人生遊刃有餘地。

太陽下並沒有新鮮事。我們自以為獨一無二、撕心裂肺的事情,早已在其他人的人生中上演過千千萬萬遍。

最重要的並不是在我們身上發生了什麼,而是我們怎麼應對這些事。人和人的差距,最終就是由應對事情的不同方式慢慢拉開的...

古人有言:「事不做盡,話不說盡,福不享盡。凡事在不盡處,意味最長。」水滿則溢,月盈則虧,萬物皆有度,懂得收斂,才能無往而不利,凡事留有餘地,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

福不享盡,有句話叫做:每一食,便念稼穡之艱難;每一衣,則思紡織之辛苦,我們常常覺得生活不如意,可對許多人來說,能吃飽穿暖就已很知足了。

福氣並不是求來的,而是在藏在每個人的一言一行中,若是隨意揮霍,不懂體諒他人苦處,哪怕是萬貫家財,也終會走向衰敗。

人生在世,福不享盡,才能有餘德,事不做絕,俗話說:「生氣忍三刻,凡事等三天。」做事有三忌:落井下石,窮追猛打,欺善怕惡,無論何時何地,別把人逼到絕境,別把事做到絕處,能點到為止,才是真正的高人。

越是生氣,越要忍三刻,越是急躁,越要冷靜下來,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只要事情沒有做到絕處,日後總還有出路,成年人的自律,就是學會退一步,不讓事情失控,不讓情緒失控。

話不說滿,無論是親人,還是朋友同事,說話前都要為對方著想,關係才能走得長遠。《待人五法》中講:「知人不必言盡,言盡則無友;責人不必苛盡,苛盡則眾遠。」只要開始注意自己的言語,就算是成功一半了。

每個人說話的習慣,決定了他一生的命運,願我們都能謹言慎行。「話不說盡有餘地,事不做盡有餘路;勢不用盡有餘力,福不享盡有餘德。」

曾國藩給書房起了名字,叫做「求闕齋」,勉勵自己保持謙虛的狀態。求闕,即求缺。高處不勝寒,做人忌滿,萬事求缺。餘生,保持一顆平常心,留有餘地,踏實前行。

樹乃根之基,德乃人之本,養樹先養根,立人先立德。懂得向樹學習,我們就明白了,只有長新枝新葉,我們才有可能越長越大,越長越茂盛。

樹在長的時候不會追求快,不是追求大,它是追求強,先往下紮根,把根扎得足夠深。竹子定律——竹子用了四年的時間僅僅長了3厘米,從第五年開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瘋狂生長,僅僅用6周就能長到15米,其實在前面的4年竹子將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數百米。

長樹先長根,立人先立德,根乃樹之基,德乃人之本。以後咱們做企業要強大自己,先不要追求快,不要追求增長,要懂得往下紮根,把根扎得足夠深。

企業要打好基本功,把產品做紮實,我們的產品是真真正正可以幫到顧客的。企業的經營之道是——讓顧客用了我們的產品過上好生活。讓顧客需要我們,而不是我們需要顧客。

只要把產品打磨好了,把商業模式打造好了,把團隊打造好了,再開始往上長。我們會瞬間明白,把樹研究透了,你通過樹就能找到道,因為任何一個物質的背後都是神,這叫萬物皆有靈,這就是格物致知。

有些人會問為什麼有些人做壞事他也有家財萬貫有錢呢,有些人看到天天做好事,命運也不見得好呢。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為善不報祖上必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不報祖上必有餘德,德盡必殃。

積德行善改變命運的源頭,人為什麼要家和才能萬事興?因為男人無家心無主,女人無家身無主。一個家有男人也得要有女人,男人是女人的支柱,女人是男人的港灣。男人是家的根,女人是家的魂;家需要兩個人共同真誠維護,相互珍惜,兩個人一條心,黃土才能真正變成金。

古人云,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積善之家,必有餘殃。老古人教我們學會積德行善,做好人好事,積德行善真的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嗎?人生之中最大的動力那就是愛。

德行天下,厚德載物,得道,得到要先有德才能得道,做任何事都要對得起天對得起地對得起良心,無善無噁心之體,從心出發,用愛照亮人生。

樹在長的時候不會追求快,也不會追求大,他是追求強,所以拼命往下紮根,長樹先長根,立人先立德,根乃樹之基,德乃人之本。

樹在成長的時候會遇到枯枝爛葉,但他不會停止生長,只顧往下紮根,因為它知道只有自己足夠強大,只有自己不斷紮根,新枝新葉才會重新長出來。

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你永遠無法改變任何人,你唯一能改變的就是你自己,你變了,你的世界就變了。

我們每個人的價值觀就是一副眼鏡,你戴著什麼樣的眼鏡,你就會看到什麼樣的世界。有夢想的人睡不著,沒有夢想的人睡不醒,有夢想的人走路帶風,身上有一股勁,這股勁就是能量。

夢想拉高一分能量N倍裂變,當一個人有能量的時候,能力自然顯現。錢的背後是事,事的背後是人,人做好了,錢自然就來了,有些人用手段邪魔外道賺來的錢,錢也會流失的!

知道自己一輩子的使命是什麼?不被欲望誘惑,朝著目標奉獻自己的生命,活的才有意義。你是一切問題的根源,你變了一切都變了,因為這個世界就是你自己的投影。

每個人的能量都是通過:所思、所言、所行,這三個通道來輸出,「所思」就是你的念頭。「所言」就是你的語言。「所行」就是你的行為。這三個通道就如一台印表機,你的腦海里不管是好的念頭,還是壞的念頭,都會成為現實,這就是宇宙吸引力法則。

宇宙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三個步驟可以獲得你想要的所有一切。第一步就是向宇宙發出正確的要求。第二步就是相信,一切從相信開始,相信自己是一種能力,相信是一種智慧;第三步就是滿心歡喜地接受,去實施去行動,你付出什麼就會收穫什麼。

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命運,當你的脾氣來了,你的福氣就走了,人的優雅,關鍵在控制住自己的情緒,一個能控制住不良情緒的人,比一個能拿下一座城池的人更強大。

人生如茶,茶是好東西,吸天地之精華,占盡五行八卦,金木水火土,白茶五行歸金,綠茶五行歸木,黑茶五行歸水,紅茶五行歸火,黃茶五行歸土。他也受盡人間煎熬,風吹日曬雨淋,最後被鐵鍋炒,被開水泡,才能夠泡出他自己的香氣來,先苦才能回甘。

上善若水,出自老子的道德經。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是最柔軟的,抽刀斷水,水更流,水是最強大,成為武器,水淹七軍,大海最遼闊,因為它比其他人都低,越低越包容,越包容越遼闊。

以樹為師,見樹悟道,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長樹先長根,立人先立德,根乃樹之基,德乃人之本。一杯敬天,天生萬物,二杯敬地,地利人和,三杯敬賓客,親密如一。三杯敬兄弟,情同手足。

知識改變命運,學習改變人生。重複昨天的事情,只能得到昨天的結果,正確的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怎麼做正確的選擇,持續性的學習,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閱人無數,閱人無數不如名師

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跟隨成功者的腳步。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而不是擺脫貧困的家鄉,生如螻蟻當立鴻鵠之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樹茂發於根,人勝壯在德;根乃樹之基,德乃人之本。

生活是一片汪洋,寬容的雅量則是一葉扁舟,泛舟於汪洋之上,才能領略海的寬闊。狹隘,只會生長烏雲,將一切壓作黑暗;寬達,卻會撥雲見日,使一切風和日麗。有智慧心靈的人,於取捨之中,看淡、放下,會將自己過成一道美麗的風景。

你也許會為柴米油鹽而發愁,也許會因悲歡離合而傷感;或許會因人生坎坷而憂悵,或許會因世事不平而憤郁。

然不管是喜、是厭,你總要在塵世間行走,馨享陽光,也會怒迎風雨,沒有誰會因為尊貴而偏安一隅。

溪谷易平,而慾壑難填。人生諸多的不意,並非是物質的不足,多是來自內心的貪念與牽絆。

心境混濁自會見識薄淺,遇見不快事就怒氣縱生,遇到不平人就劍拔弩張,既消耗了體力也勞損了心緒。

佛語道:「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 苦也不是永恆的,皆是因果循回」。

自然界的灑逸在於:行風落雨而不問冬夏,一枯一榮皆隨意而安。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個⼈的快樂,不是因為他擁有的多,⽽是因為他計較的少。

與人不苛求,遇事不抱怨。只有善於駕馭自己情緒和心態的人,才能獲得平靜,感受到幸福的味道。來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意與不意,都是煙塵一隙。

與其站在人生的苦惱中自擾,不若跳出自擾的束籬,以澹泊明睿善待自己,有雅量就有天寬地闊。所以你必須,隨緣不變,不變隨緣。少一分計較,多一分淡然,心有雅量,處處皆風景。

生活是一條船,載著我們不斷駛向前方。當你快樂的時候,是生活;當你痛苦的時候,也是生活。

急於求成、立竿見影,其結果必然是揠苗助長、事與願違。只會說漂亮話的人呢,不能主持工作,只會做表面文章的人,不能幹好工作。

有時候,我們要向種子學習,安靜下來,狠狠向下紮根。在社會中,我們會遇到很多不公。很多事情的發展。

並不能像當初我們預想的方向發展。尤其是真心不被接納,付出不被認可時,內心是很失落,甚至有時候是憤怒的。

這時候,你是選擇咆哮釋放,還是選擇閉口忍耐。似乎哪一個選擇都沒有錯,似乎哪一個選擇都合適。

言多必失。一個字只要不說出口,你就是它的主人,一旦你把這個字吐出去,你就成了它的奴隸。

當下讓你爽的東西,未來一定讓你痛苦。這句話慢慢消化吧。尤其是當我們情緒上頭的時候,大多是壓抑不住的。

有時候我們的情緒甚至不受自己控制,所以覺察我們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內容。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多用讚揚代替責備,既能善待他人,又能善待自己。

如果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緒,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覺察情緒的起伏變化,覺察自己的感同身受。一個人的人生,如果沒有鮮花簇擁輝煌,那就光明正大地做人、踏踏實實地做事吧。

溫水煮青蛙。平常安逸的生活,似乎讓我們沒有了多少鬥志,只有在經歷一些重大的事情的時候,深藏在身體的潛質才有可能迸發出來。

一個人即使有才華,最要不得的行為是居功自傲;縱然有錯誤,最難得的是悔過之心。所以在遇到困境的時候,在遇到困難的時候,不要只想著逃避。試著讓自己正面面對,其實自己是非常強大的,需要喚醒。

一個人的才華就像明鏡,經常擦拭,才能充滿光明。我們需要在事情上打磨,需要在困難之中成長,不畏懼。

培養自己的品格,要像春天般溫和;檢查自己的不足,要像秋天般嚴肅。時時端正自己的態度,有時候態度端正了,困難也就解決一大半了。

人的全面發展,是人自身發展的最高狀態,也是事業創新的必然趨勢。一個人越是能夠實事求是,思想和行動就越是合乎客觀規律,也就能夠發揮創新精神。

所以吃當下的苦,雖然苦一陣子,換來的可能是未來甜一輩子。低級的欲望靠放縱滿足,高級的欲望靠自律滿足,頂級的欲望靠煎熬滿足。人類的高級欲望,通過自律實現。

所有優秀的背後,都是死磕。越是宏偉的志向,遇到的障礙越大,因而貴在熱情,貴在毅力,要全身心投入,百折不撓。

世間萬物皆是化相。心不動,萬物皆不動,心不變,萬物皆不變。從狹隘的人類角度來說,因為有了人類,所以萬物才存在了;如果人類沒有了。

世間的一切就都不存在了,包括自然界的一切生物,也包括花草樹木山川河流等一切死物,更加包括美好醜惡良善自私等等因人類而衍生出來的意識價值。

明白了這一點,你就能看通透生活中的所有苦難,一切都是你自身的意識所衍生出來的鏡像:好事是從你的意識裡面衍生出來的,壞事也是從你的意識裡面衍生出來的,財富萬貫是你意識化生的結果,負債也是你意識化生的結果。

正如陽明先生說的那句話:深山裡面的一朵花,你沒有來到此地見到它的時候,它就是不存在的,哪怕它開得再美,它也是不存在的,你的世界裡根本不存在這樣一朵美麗的花;你本人來到此地。

親眼看到了它的盛開,你才能知道:哦,原來這裡還有這樣一朵好看的花!那麼,這朵花就只存在你的世界裡,只屬於你一個人。

你記得它了,它便永生不滅;你忘記它了,它便如從來沒有存在過。所以,一個人的心很重要,要時刻提防你的心之所向。

你的心能體察到什麼、你的心能意識到什麼,都會在你的現實生活中表露出來,它們會在漫長的時間裡面,由意識煉化成物質,變成實實在在影響你的東西!

善於為人處世的人,會把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條,而不懂得為人處世之道的人,生活處處是缺口。古人的智慧「隨方就圓」,該圓時圓,該方時方,在不丟原則的基礎上即能勇往直前,也能靈活自如。

人生是不確定的,這是唯一能夠確定的事。人會老,茶會涼,四季會更迭。這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本身。佛家用兩個字道出了人的一生:無常。

《紅樓夢》中有著名的《恨無常》一曲:「喜榮華正好,恨無常又到。」人這一生即便一時榮華富貴,也敵不過旦夕福禍、生死無常。

面對無常,有人選擇「攻擊」:不再泰然自若、不再從容不迫,而是一味地抗拒;有人選擇「沉溺」:我們天生就是享受者。

面對困難,我們有足夠的理由生氣;還有人選擇「忽視」:自己和自己和解,變得麻木不仁,竭盡所能欺騙自己。

每種心態背後,都是我們對無常的恐懼。佩瑪·丘卓在《與無常共處》中說:「與其陷入恐懼中,不如向前一步,安住在痛苦的情緒里。」

其實,無常才是正常,面對痛苦,如果我們坦然接納,迎難而上,懷揣希望,我們就會找到通往幸福的出路。

當你快樂時你要想,這快樂不是永恆的;
當你痛苦時你要想,這痛苦也不是永恆的。你要相信,這世間一切都是無常,一切都是正常,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當你明白無常,你就不會張揚。當你明白無常,你就不會悲傷。懂得無常,心就會舒展,不會被外在的境界所束縛。懂得無常,就會珍惜當下的生活,善待自己,慈悲他人。

因為無常,人生才多出更多可能,更多遼闊,更多生機。真正厲害的人,懂得在無常中活出正常,活出生命的內在光芒。

消極應對,不如坦然接納,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前一秒穩定,下一秒就會跳脫。

睡得香甜的孩子,會突然嚎啕大哭。剛說好的合作意向,扭臉就和競爭對手簽了合同。剛解封的小區,買個菜回來,又進不去了。

儘管我們每天都想情緒穩定,但面對各種各樣的突發狀況,我們還是很難保持微笑。

我們不得不承認,有些路本來就是自己選的。正如那句話:自己選的路,哭著也要走下去。森林裡,一個人被老虎追趕,掉落懸崖。幸運的是,過程中他抓住了山體上的藤條。

他往下一瞧,山下是等待美食的虎弟。往上看,是虎視眈眈的虎哥。上下為難,想著還是緩緩吧,卻發現一隻老鼠正在啃他抓著的藤。

絕望中,他看到旁邊有一簇草莓。他看看上方,看看下方,又看看那隻老鼠,然後摘下一顆野草莓,丟到嘴裡,快樂無比的嚼了起來。這像極了我們真實的處境,夾縫中生存,依然充滿變數。

厭惡、麻木、生悶氣,我們可以對眼前的情況感到恐懼,不過也可以學著坦然接納、與它共處。我們可以把它視為人生最值得品嘗的一刻,哪怕這顆草莓可能是我們唯一能吃到的草莓了。有句諺語:「乞丐的幸福,就是永遠不必擔心自己會破產。」

面臨困境時,我們的機會來臨:安住於痛苦,將失望、丟臉、焦躁、嫉妒和恐懼當做一種提醒,慢慢去深入理解它們,看清它們如何「勾引」我們的情緒,讓我們變得垂頭喪氣。

我們若已經接受最壞的結果,就再也沒有什麼損失。如此一來,我們便學會認清現實,學會在混亂的情景里,讓心平靜下來。

海倫·凱勒,耳聾眼盲,但她憑藉自己的努力,成為美國第一位得到學士學位的女性;貝多芬,命運坎坷,他在聾了之後,仍能譜寫聞名於世的《命運交響曲》高第因疾病無法與朋友相處,他卻靜下心來,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從而建造出聖家族大教堂和古埃爾公園。

他們安住於無常,允許病痛存在,把情緒轉化成動力,最終創造更美好的未來。抱怨磨難,不如迎難而上。

幼鷹出生幾天後,就要學會飛行。母鷹會把幼鷹帶到懸崖邊上,把幼鷹推下去練習高空飛翔。

不少幼鷹因此喪命。倖存下來的幼鷹,繼續練習,否則就會被母親殘忍地折斷翅膀,推下懸崖。

飛不起來,等於死路一條。幼鷹在嘗試中,接二連三地摔倒,但母鷹置若罔聞,繼續這場殘酷的訓練。因為自然法則讓它深知,外面的世界更血腥,強者才能適應。

人類亦是如此。從出生起,每個嬰兒都必須學習如何調整他的基本行為,來應對自己所處的初始狀況:第一次翻身、第一次爬行、第一次走路,哪個不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練習?

面臨困境,我們首先需要認清自己,停止抗拒的習性;其次,敞開心胸,接納各種情緒,包容它,隨它去;接著,慢慢開始改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練習;

最後,直到我們打破恐懼障礙,重新塑造新的自己。一次次地磨鍊,一次次地成長。這便是輪迴的本質。貝多芬說:「苦難是人生的老師,通過苦難,走向歡樂。」

苦與樂本是形影相隨,它們都是人生必經之路。當我們不再抗拒那些令自己無法接受的苦難,並試著將它們吸入體內,我們的心胸就會拓寬。

逐漸地,我們越來越明白怎樣帶給自己快樂,怎樣去鼓起勇氣,抵抗困境。等待時機,不如創造奇蹟,黑人安東尼·雷·辛頓,因被誣陷傷人性命,他在死囚牢房中待了近30年。

30年中,他眼睜睜看著五十多名獄友,走向行刑室被槍決。辛頓做好了反抗的準備:就是死,也要以自由之身死去。

再之後,他據理力爭,積極證明自己的清白。經過無數次訴訟後,他終於得到美國最高院的最終判決:被無罪釋放。

此時,辛頓已經59歲。這些經歷對他而言,是一場信仰的挑戰;而對於整個社會而言,則是一場對法律程序的拷問和辯駁。

30年來,他始終在與不公正作鬥爭。出獄後,他立即投身於宣傳司法改革,用自己的經歷幫助困境中的人。

他的故事堪稱奇蹟。是什麼讓他扛下來的呢?答案是能夠幫助更多人的信念。他抱持著超越自我、幫助他人的信念,才生出希望、勇敢走下去。

佩瑪說:「我很不幸,我感到很沮喪。沒問題,讓我充分去體驗它,這麼一來,其他人就不必去領受它,其他人就可以從其中解脫了。」

結束,意味著新的開始。最壞的情況,預示著生的希望,只要走下去,就會好起來。鼓勵自己,敞開心胸,不論事情變得多困難,都積極去面對。

讓自己具備有解決問題的能力,有面對困境的勇氣,有對人生負責的態度。 化磨難為力量,善用自己的苦難來幫助他人,我們就能帶來更大的奇蹟。

只有這樣,才能無論身處什麼境遇,都活出樂觀的姿態,小日子過得風生水起,溫情常在,希望滿懷。

因此,浮在上面的,不必驕傲;沉在底下的,更用不著悲觀。面對困境,不如坦然接納;遇到磨難,不如迎難而上;等待時機,不如創造奇蹟。

《躁鬱之心》的作者傑米森在書中所寫:因為哭得更多,所以歡笑也更多;因為經歷過所有的冬日,所以更能欣賞春天。

因為死亡如緊身衣一般,所以更了解生命的意義;因為看到人性最善良和醜陋的部分,所以慢慢了解關心、忠誠和豁達的價值。

儘管對未來一無所知,但因為心中有光,眼裡有神,我們終會在與無常的共處中,體驗豐盛,暢擁富足。

人生無常,無常是常,常是無常,無中有常,常中有無。心懷感恩,活好當下,更多減法生活智慧,歡迎訂閱我的人氣專欄《減法道》,同頻共振,當下覺悟。

人類最大的勇氣就是謙虛禮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也有自己的短處,太過驕傲,往往是四處碰壁,在自負中毀滅自己。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難免會遇見一些爭論,這常常讓我們十分的尷尬。

這時候如果我們能自我嘲諷一下,即緩和了氣氛,也給別人留下了好的印象。自嘲不是卑微,而是豁達、理解和寬容,是虛懷若谷的表現,當我們擁有了海乃百川的心胸,就會收穫人生道路的良師益友。

你的心有多大,路就會有多寬,朋友就會有多廣,人生的道路,只會越走越順。反之,處處與人抬扛,本來無所謂的小事,也給他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也失去了一個朋友。

做事要守規矩,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都要心中有方寸。我們做人是要圓滑,但是不能八面玲瓏,沒有原則的左右逢源是「小人」行徑。圓滑好比語言的美工,但原則不能變。

舉個例子,比如你點了一盤牛肉,可裡邊有白肉,我們如果直接問老闆你怎麼給我上豬肉呢?他肯定會跟你據理力爭,因為對著那麼多客人,如果承認作假,那會影響客源的。

如果你問老闆這是什麼肉,同樣的問題,而後者主動權始終在自己手裡,老闆也不敢無的放矢,是不是說過以後,感覺後一種效果更好呢!所以,圓滑不代表模稜兩可,做事猶猶豫豫,如果這樣,我們很難在社會上有所成就。

做穩人在於靜,不要一有事兒就風風火火,鬧得周圍到處都是動靜,這樣不好。本來一件小事。但如果風風火火地辦理,也許結局不是那麼令人滿意。

當然情緒上也不要過多糾纏,無論事情的對錯,都已經過去了,糾結只會讓自己煩躁不安,越是糾纏不清,往往越是讓自己越陷越深,負面的情緒會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利的因素。

所以靜心養性才是我們的必備功課。還有就是說話不要太滿,給自己留三分餘地,這個世界最善變的事情就善變!看似簡單的事情,你不知道明天還是不是可以辦理,當然,說話太滿也會給別人留下「不靠譜」的印象。

人生在世,就是在於交際,與人交往的分寸,為人辦事的尺度,只有日積月累,才能在方寸之間求得人生高度。也只有「方圓之道」的靈活運用,才能坦然自若,無往不勝!

共勉!

作者;青苗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