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蓮塘浮生》(234)大作家鄭振鐸恨《古文觀止》

程鶴麟大瓜棚 發佈 2022-07-05T06:24:23.389017+00:00

二三四,大作家鄭振鐸恨《古文觀止》1918年進商務印書館,1927年四一二大屠殺之後逃離上海,林皓民在商務印書館工作了9年。

長篇小說連載:蓮塘浮生——福建閩侯程氏家人傳說(234)

(微信讀書上有機器人朗讀的本書音頻,歡迎收聽)

【逢周一、周二、周三發布】


二三四,大作家鄭振鐸恨《古文觀止》


1918年進商務印書館,1927年四一二大屠殺之後逃離上海,林皓民在商務印書館工作了9年。

商務印書館有一大批林皓民這樣的編輯,目光敏銳,善於捕捉好選題,善於發現好作家。

林皓民還有一個絕活,就是打一手好算盤。

打一手好算盤有兩層意思:一層是字面上的意思,珠算很強;一層是字面後面的意思,精打細算。

林皓民很善於準確計算成本和效益,作者的稿費/版權費、不同的紙張不同的成本、印刷費、發行費……他都算得很到位,從來沒做過一本虧本書,每做一本書都是作者和商務印書館雙贏。

這可能得之於他做生意的老爸林景才的真傳。

林皓民這一點深得高鳳謙欣賞,也深得高鳳謙之後的王雲五的欣賞。

高鳳謙自己就是這樣的一個高手,打一手好算盤。

據說高鳳謙在商務印書館30餘年,計算成本和效益的精確程度,「無人能匹」。

由高鳳謙誠意延攬、1921年接替高鳳謙擔任編譯所所長、後來成為商務印書館總經理的王雲五,也打得一手好算盤,據說是受高鳳謙影響。

現在的讀者已經很難想像,那時候的出版機構,編輯的桌上都擺著一把算盤。

【插播一下】

過去的人,有名有字。自稱稱名,別人稱呼他要稱字。

高鳳謙名鳳謙,字夢旦。

高鳳謙第一次在本書出現,是程老漢在講20世紀初他出版了新式的教科書。為了敘述方便,我選擇按他在出版物上的署名即他的名來稱呼他。

現在的人只有名,沒有字。稱呼歷史人物,可稱其名,也可稱其字。看習慣。比如同樣是商務印書館重要人物,人們稱呼張元濟、王雲五,都是稱其名。而稱呼高鳳謙,又多稱其字夢旦。均無不可。

【插播完】

林皓民作為編輯,1918年進入商務印書館的時候,月薪是24塊大洋。

1916年進入商務印書館的沈雁冰(後來的茅盾),剛進去時也是月薪24塊錢。

那時候,商務印書館的學徒工,月薪僅兩塊大洋。月薪24塊,相當於12個學徒工月薪的總和。

可是1921年,沈雁冰推薦進商務印書館的鄭振鐸,自己一開口就要月薪60元。

當時,鄭振鐸來到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是他後來的岳父高鳳謙接待他。「當談完了工作的具體安排,高老先生最後問到薪金時,振鐸樸實地笑道,只要工作合乎志趣,薪水只需六十元就夠了。」(高君箴《鄭振鐸與﹤小說月報﹥的變遷》)高君箴就是高鳳謙的女兒、後來成為鄭振鐸的妻子。

為什麼23歲的鄭振鐸月薪起點這麼高啊?

因為鄭振鐸這時候已經是大名人了。

頭一年,即1920年,鄭振鐸發表了他翻譯的泰戈爾《吉檀迦利》中的22首。

這是中國最早的泰戈爾譯詩,引起強烈反響。

所以,他的月薪起點高,是因為他的事業起點高。

沈雁冰入商務印書館的時候,還只是一個剛從北大預科(相當於今天大專)畢業來找工作的大學生。

商務印書館之所以收他,是因為他的一個親戚是北洋政府財政部的公債司的司長,握有公債票據的印刷大權。而商務印書館的北京分館有個京華印書局,一直在巴結這位司長,想要承印公債票據。

所以,沈雁冰剛一進來就拿24塊錢已經很不錯了。

林皓民剛進商務印書館也拿24塊錢月薪,一是因為沈雁冰的先例在那裡,二是他的學歷過硬,復旦大學本科畢業,而且他在校期間就已經在上海的報章上發表過不少翻譯作品;三是面試他的是福州老鄉高鳳謙。

占盡天時地利人和。

林皓民之所以不像他的福州老鄉鄭振鐸那麼有名,因為林皓民不是作家而是編輯,專門為人作嫁。

話說,1927年4月13日晚上,為躲避蔣介石的屠刀,共產黨人林皓民到十六鋪碼頭登上了一艘開往溫州的客輪,匆匆離開了上海。

第二天下午,客輪經停浙江象山時,林皓民的頭等艙房間裡來了第二位乘客,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中學)的黃老師和他的兒子黃堯生。

閒聊之後,雙方發現,他們曾經見過面。

他們在鄭振鐸家裡見過。

黃老師是鄭振鐸的中學老師。

一路上,他們聊了不少鄭振鐸的事。

原來,鄭振鐸小時候家境貧寒。

鄭振鐸的祖父是個讀書人,但沒有功名,怎麼考、名字都上不了金榜。

他祖父的一個表親在溫州做官,請他去做師爺,他就舉家從福州長樂遷往溫州。

師爺是官員私人聘請的幕僚,不是政府「編制」之內,由聘請師爺的官員本人支付報酬,但更主要的還是靠灰色收入。

師爺工作內容之一就是做帳。做帳做得好,既體現官員政績,也提高了個人收入。

有時候,官員的大筆「外快」還是靠師爺做帳做得巧,才有得「分贓」。

這就像現代社會,會計師、稅務師,做帳做得巧,能「合法避稅」。

鄭振鐸的父親也是讀書人,也考不到功名,後來也做了師爺。不過是在另一個省、江蘇的揚州。

如此這般,鄭振鐸的祖父一家三代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沒想到,鄭振鐸童年的時候,祖父和父親相繼病亡,留下祖母、母親兩個寡婦和幾個孤雛,天一下子就塌了。

黃老師說,鄭振鐸做他學生的時候,是個「抄書大王」。

林皓民問:「抄書大王?不是考試作弊吧?」

黃老師大笑:「當然不是。振鐸品學兼優,怎麼可能作弊。他是真的抄書。因為家裡窮,買不起書,他就借人家的書來抄。整本整本地抄。」

《漢書·藝文志》,抄。

《隋書·經籍志》,抄。

《八史經籍志》,抄。

《文心雕龍》,抄。

林皓民大驚:「《文心雕龍》都抄啊?那要抄多久?」

黃老師說:「沒有沒有,《文心雕龍》他只抄了一部分,他自己喜歡的那些部分。」

林皓民點點頭:「選抄。就像我們現在做書,選編。」

黃老師說:「說起選編,《古文觀止》是選編的,振鐸不抄。」

按說《古文觀止》最好抄,是一篇一篇的文章嘛,喜歡哪篇抄哪篇,不喜歡可以跳過不抄。

林皓民很好奇:「為什麼不抄《古文觀止》呢?」

黃老師說:「振鐸說,他不喜歡《古文觀止》。」

一旁黃老師的兒子黃堯生插話說:「何止不喜歡,鄭先生說他恨《古文觀止》,是恨。」

黃老師點頭說:「他是恨,是恨《古文觀止》。」

林皓民很好奇:「西諦兄恨《古文觀止》?都是好文章啊,為什麼恨?」

西諦是鄭振鐸的字。

林皓民比鄭振鐸大兩歲,但他一向都稱呼鄭振鐸為西諦兄,不是按年齡,而是那時候的人平輩之間的禮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