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英雄志038-東吳丞相陸遜

與美人煮酒 發佈 2022-07-07T00:03:35.879359+00:00

陸遜,本名陸議,字伯言,揚州吳郡吳縣人。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城門校尉陸紆之孫、九江都尉陸駿之子、廬江太守陸康族孫,討逆將軍孫策之婿。

陸遜(183-245年),本名陸議,字伯言,揚州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市)人。漢末三國時期東吳名將、政治家、軍事家,城門校尉陸紆之孫、九江都尉陸駿之子、廬江太守陸康族孫,討逆將軍孫策之婿。

陸遜出自江東四大家族之吳郡陸家,出生於華亭(今上海市松江區),少年喪父,隨其族祖父廬江太守陸康,在舒縣(今安徽舒城縣)讀書。

漢興平二年(195年)末,廬江被袁術遣孫策攻破,城破前陸康將陸遜及其他親屬送回吳郡。之後月余陸康病逝,其幼子陸績還年幼(比陸遜小六歲),故由陸遜助他支撐門戶。

建安五年(200年)四月,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統江東。由於孫策生前採取鐵腕手段「盡誅江東英豪」,孫權繼位後,招納俊秀、聘求名士,試圖緩和與江東士族之間的緊張關係。

建安八年(203年),21歲的陸遜開始進入孫權幕府,歷仕東、西曹令史,主持文秘工作。

建安九年(204年),陸遜出任海昌(今浙江海寧市)屯田都尉、兼海昌令。境內連年旱災,他開倉賑民、組織自救,大大緩和了災情,因此深得民心。 當時,江東山越常有作亂,尤其會稽山越賊帥潘臨多年劫掠,其他將領都未能平定。尚未出名的陸遜上書孫權,請求派自己前往討伐,提出既消滅山賊、又擴充兵源之略。孫權同意所請,派他進討潘臨。陸遜不畏艱險,親自帶兵深入險境,最終將其平定,並招收部曲達2000多人。

建安二十一年(216年),鄱陽山越賊帥尤突作亂,影響甚大。陸遜率軍配合奮武將軍賀齊將其討平、斬首數千,因功被拜定威校尉。孫權對陸遜頗為中意,遂將孫策之女許配予陸遜,並經常找他商討治國大策。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陸遜向孫權建議:「當今群雄割據、山寇橫行;應擴充軍隊、挑選精兵;先平內亂、再圖強敵。」孫權採納其言,任其為帳下右部督(統領帳下親衛部隊),讓他都督會稽、鄱陽、丹楊三郡。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秋,丹楊山越賊帥費棧被曹操策反起事,充當內應,孫權命陸遜率兵征伐。當時費棧人多勢眾、陸遜兵馬較少,敵我懸殊。但陸遜採用多布旌旗、分鼓號角等疑兵之計,很快擊破費棧所部。又勒令各山越族民遷徙到平原地區,編入戶籍、種田納賦,從中挑選強壯者從軍,得精兵萬餘。這一舉措使孫氏加強了對山越地區民眾的統治,戰後,陸遜回駐蕪湖(今安徽蕪湖市)。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發動襄樊會戰,陸口守將(今湖北赤壁市陸水湖出長江口)呂蒙與孫權定下奪取荊州、擒獲關羽的計劃。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月,為麻痹關羽,呂蒙稱病返回建業,途經蕪湖,陸遜前去拜見。陸遜說:「關羽忙於北進,未存戒心於我;若知您病重,必然更加無防。如果出其不意、一戰可擒;您見到至尊,應好好計劃。」呂蒙為防計劃泄露,敷衍道:「關羽勇猛,難與為敵;又據有荊州,不可圖謀。」回京後,呂蒙卻極力推薦陸遜暫替其職,他說:「陸遜思慮深遠、才堪大任,而未有遠名,要找接替我的人,沒有比他更恰當的了。」孫權即拜陸遜為偏將軍代替呂蒙鎮守陸口。陸遜至陸口即寫信給關羽,書中極盡卑辭、歌功頌德,表示自己對他十分仰慕、絕不為敵。關羽看後,甚為輕視陸遜,完全喪失對東吳的警惕;放心把留守後方用於提防東吳的軍隊調至前線,全力對付曹操。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十一月,陸遜覺得時機成熟,上書告知孫權,孫權於是暗命呂蒙為統帥、堂兄征虜將軍孫皎為後援,西征關羽。呂蒙率精卒奇襲成功,駐守公安的士仁和駐守江陵的麋芳都獻城出迎,遂一舉奪回荊州。孫權又拜陸遜為撫邊將軍、兼宜都太守、封華亭侯,令其攻占夷陵(今湖北宜昌市)、秭歸(今湖北秭歸縣),蜀宜都太守樊友棄城逃跑。 陸遜派部將李異率水軍、謝旌率步兵共三千人攻破蜀軍,殺蜀將詹晏、俘陳鳳;親率大軍大破蜀房陵太守鄧輔、南鄉太守郭睦;再派謝旌率軍攻破秭歸大族文布、鄧凱,文布率眾而降。陸遜指揮的吳軍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占領了枝江、夷道,守住了峽口,堵住了關羽退回益州的大門。關羽撤軍回來時進退維谷、軍心動搖,只得退守麥城(今湖北當陽市兩河鎮)。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220年),關羽率數十騎突圍,被潘璋部將馬忠擒斬。 江陵之戰,陸遜前後斬獲招納關羽軍數萬人,功勞僅次於呂蒙。孫權即拜其為右護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鎮撫荊州。

魏黃初二年(221年)七月,劉備不顧群臣勸諫,決意伐吳,親統大軍沿江東進。此時呂蒙已故,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假節,命他率朱然、韓當、徐盛、潘璋、孫桓等部五萬人抗拒蜀漢大軍。又派平戎將軍步騭領兵萬人鎮守益陽(今湖南益陽),以防止武陵的五溪蠻夷助蜀。 陸遜採取主動後撤、誘敵深入,準備集中兵力、相機破敵的策略。令部將李異、劉珂退至夷陵、猇亭(今湖北宜都北)一帶,把數百里峽谷山地讓給劉備,致使蜀軍戰線伸長、露出破綻。

吳黃武元年(222年)正月,劉備求勝心切,派大將吳班、陳式督率水軍深入夷陵地區,封鎖長江兩岸。

黃武元年(222年)二月,親率諸將坐鎮猇亭督師,蜀軍從巫峽至夷陵沿路紮下幾十座大營。還命鎮北將軍黃權率江北諸軍進抵夷陵以北與吳軍相拒、監視魏軍動向;命侍中馬良率部進駐武陵,策應反吳投蜀的五溪蠻夷首領沙摩柯部,威脅吳軍側翼。

不久,劉備先遣前鋒張南率軍圍攻駐守夷道的孫桓,諸將請求陸遜派兵增援。陸遜知夷道城堅糧足,有意讓其牽制蜀軍,而堅持不予分兵。劉備又在山谷設伏,令吳班平地紮營,企圖誘吳軍出戰;都被陸遜識破,仍不與戰。

面對蜀軍頻繁挑戰,吳將皆急欲迎擊,陸遜耐心勸止、堅守不出,欲待蜀軍疲憊,再向他們發起迅猛進攻。諸將不解,以為陸遜畏敵,各懷憤恨,陸遜則繩以軍紀、嚴加制止。

兩軍相持半年之久,時值盛夏暑熱,蜀軍無法急戰速勝,兵疲意懈。水軍又奉命移駐陸上,失去水陸兩軍相互策應的主動權;還有蜀軍深入敵國腹地,延綿數百里山川連營結寨,戰線過長,運轉補給發生困難。

黃武元年(222年)六月,陸遜決心適時轉入反攻,上書孫權說:「劉備捨棄舟船專以步兵作戰,正是反攻良機。」

黃武元年(222年)七月,陸遜先試攻蜀軍一營,交戰不利,但卻掌握到破敵之法。他令將士每人持草一束,以火攻攻破蜀軍大營,隨後令諸軍趁勢發起進攻,迫使蜀軍西退。蜀將張南從夷道北撤,被朱然、孫桓南北夾擊後戰死。陸遜命水軍封鎖長江、孫桓扼守夷道,將蜀軍分割於大江東西,各個擊破。吳軍繼施火攻,火燒連營四十餘寨,蜀軍死傷慘重;蜀將杜路、劉寧投降,馮習、沙摩柯被殺。劉備敗退至馬鞍山,依險據守;陸遜又集中兵力四面圍攻,蜀軍土崩瓦解、被殲數萬。劉備趁夜突出重圍、逃奔秭歸,在險道上焚燒鐃鎧,以阻吳軍追兵,後衛大將傅肜戰死。蜀軍「舟船器械,水步軍資,一時略盡,屍骸漂流,塞江而下」,可見失敗之慘! 吳軍獲勝後,諸將這才對陸遜大為佩服!為嘉獎陸遜的卓越功勳,孫權加拜他為輔國將軍、領荊州牧、改封江陵侯。

黃武元年(222年)八月,劉備敗逃後,諸將都想乘機進攻蜀國,陸遜認為曹魏很可能乘機襲吳,是以未行大舉追擊。十月,魏軍果然發兵攻吳,但已無機可乘,魏文帝曹丕最終無功而返。

黃武二年(223年)六月,劉備去世,蜀後主劉禪即位,由諸葛亮輔政,力主恢復了吳蜀聯盟。凡吳、蜀關係處理,孫權都令陸遜與諸葛亮通信;自己每次與劉禪、諸葛亮的書信都先徵求陸遜的意見,有不對的就讓他修改後直接發出。君臣間互信到如此程度,史上罕見!

黃武七年(228年)五月,鄱陽太守周魴詐降魏大司馬曹休,曹休未辨真偽,率步騎十萬至皖城(今安徽潛山縣)接應。魏明帝曹叡命大將軍司馬懿率軍向江陵、建威將軍賈逵率軍向東關(今安徽含山縣西南),與曹休相策應。

黃武七年(228年)八月,孫權拜陸遜為大都督、假黃鉞,統領六師和禁衛軍;奮武將軍朱桓、綏南將軍全琮為左、右都督,各統兵三萬襲擊曹休。雙方最終戰於石亭(今安徽潛山縣東北),陸遜率部大敗魏軍,追殺直抵夾石(今安徽桐城北),擒斬一萬餘人、繳獲牛馬騾驢車乘萬輛、軍資器械無數。曹休幸得賈逵接應,方得生還,不久便氣憤發病而死。

黃龍元年(229年)四月,孫權在武昌稱帝,拜陸遜為上大將軍(位在大將軍之上,地位高於三公)、右都護。

黃龍元年(229年)七月,孫權將都城東遷建業,召陸遜輔佐太子孫登留鎮武昌,並掌管荊、揚州二州事務,主持東吳軍國大事。陸遜為人正直嚴厲、精明睿干,很多國家大事都能給孫權提出正確意見。後來孫登面見孫權,就說陸遜忠誠勤勞,國事無憂。

嘉禾三年(234年)五月,為策應蜀相諸葛亮第五次攻魏,孫權親率十萬大軍進攻合肥新城。遣陸遜、諸葛瑾率萬餘人進攻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遣孫韶、張承率萬餘人進攻廣陵(今江蘇揚州市)、淮陰(今江蘇淮安市)。最終,三路大軍中只有陸遜一路獲得勝利。

赤烏元年(238年)春,在陸遜、潘濬等重臣的努力勸諫下,孫權將奸邪罪行敗露的校事官呂壹處死,並遣中書郎袁禮向大家致歉。

赤烏七年(244年)正月,孫權任命陸遜為丞相,接替已去世的前任顧雍,仍然兼任先前各職,真正的出將入相(整個三國時代,出將入相者僅曹操與陸遜二人)。

然而,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的「南魯黨爭」爆發了,朝廷內外官員分成兩派相互攻訐,陸遜也捲入其中,支持太子孫和。孫權十分不滿,常常逼迫他,陸遜因此不勝憤忿。

赤烏八年(245年)二月,陸遜憤忿逝世,享年六十三歲。

陸遜有兩妹一弟:

陸遜長妹,嫁丞相顧雍(168-243年,字元嘆,出身吳郡顧氏)長子顧邵(184-214年,字孝則,博覽群書、名揚遠近,與舅舅陸績齊名,勝過陸遜、張敦、卜靜等人,官至豫章太守,早卒)妻,生顧譚(205-246年,字子默,官至九卿之首的太常卿)、顧承(210-246年,字子直,官至奮威將軍)。

陸遜次妹,嫁吳興郡(今浙江湖州市)豪族姚家為妻,姚信(字元直,仕吳官至太常卿)。

陸遜之弟陸瑁(?-239年)字子璋,愛好學習、信守情義,甚至為此數次拒絕朝廷徵辟。雖出身世家大族,但與出身貧寒而心有大志之人如陳國陳融、陳留濮陽逸、沛郡蔣纂、廣陵袁迪等,都傾心交遊相處。族父陸績早卒,留下兩男一女都只有幾歲,陸瑁將他們接到自己家中撫養成人;同郡徐原移居會稽,與陸瑁素不相識,臨死前留下遺信,把幼子託付於他,陸瑁毫不猶豫給徐原修建墳墓、收養徐子。吳嘉禾元年(232年),陸瑁終於應朝廷公車徵召,被任為議郎選曹尚書孫權曾因公孫淵巧詐反覆,而意欲親征公孫淵,陸瑁兩次上疏勸諫,孫權乃止。赤烏二年(239年),陸瑁去世。

陸遜的子侄輩:

陸遜二子:長子陸延,母親不明(應該是陸遜前妻之子,非孫策之女),未及弱冠而早夭。次子陸抗(226-274年,字幼節),襲父江陵侯之爵,並被任為建武校尉、領其父部眾五千人;後來歷任立節中郎將、奮威將軍、征北將軍、鎮軍大將軍;鳳凰二年(273年)三月,官拜大司馬、荊州牧,是東吳最高軍事長官、也是最後之名將。鳳凰三年(274年)秋病逝,六子陸晏、陸景(字士仁)、陸玄、陸機(字士衡、陸雲(字士龍)和陸耽,均各有名,尤其陸機、陸雲是西晉著名的文學家,與顧雍之孫顧榮並稱"洛陽三俊"。

陸瑁二子:陸喜(字恭仲,仕吳為選曹尚書 ,入晉為散騎常侍)、陸英(入晉官至高平相、員外散騎常侍)。陸喜之子陸育仕晉為尚書郎、弋陽太守;陸英之子陸曄(261-334年,字士光,官至衛將軍、儀同三司)、陸玩(278-341年,字士瑤,官至司空;其子陸納,字祖言,官至尚書令)在晉更是高官顯爵,吳郡陸氏到達頂峰。

陸遜族子:陸凱(198-269年)字敬風,吳黃武(222-229年)年間,即起任永興、諸暨縣長,所任職之處都有治績,因功升建武都尉、並開始統領軍隊。後來,歷任儋耳太守、偏將軍、征北將軍、鎮西大將軍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寶鼎元年(266年),升任左丞相,也是出將入相。建衡元年(269年)病逝,享年七十二歲。

陳壽的《三國志》,除君主外,一人單列一傳者,僅諸葛亮和陸遜。他智勇兼備、武能安邦、文能治國,並且品質高尚。孫權把他比作成湯之伊尹和西周之姜尚,與「王佐之資」的周瑜相提並論。

軍事上,陸遜善能忍辱負重、謀定而後動。巧奪荊州前,他極盡卑辭厚禮、麻痹關羽,一戰成功。夷陵之戰,面對劉備氣勢洶洶,他誘敵深入、集中兵力、後發制人,最終大破連營。石亭之戰,朱桓曾提議斷曹休退路使其投降,乘勝長驅直入,割據准南;但陸遜認為不夠穩妥,未納其策。

政治上,他也有一套治國安民的謀略。陸遜在任海昌屯田都尉時就政績顯著,深受百姓擁戴。他曾上書孫權,對國家的嚴法苛刑提出批評;建議孫權要輕刑便民,用仁政治理國家,儘量少動干戈,務以養本保民為要,只有與民休息輕徭薄賦才能富國強兵,統一天下。

凡此種種,《三國演義》稱陸遜為「書生」,實在大謬,一個文武兼備的政治家、軍事家,才應是陸遜最終的標籤!他嚴於律己、寬以待人,長者風範十足,堪稱士之楷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