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歷史城區 講述更新故事|海泊路:300米一窺城市的繁華與榮光

掌上青島 發佈 2022-07-08T02:22:43.681901+00:00

多個新業態集聚,「前店後廠」模式以新的方式回歸,百年裡院蒸騰起煙火氣海泊路:300米一窺城市的繁華與榮光奧爾罕·帕慕克曾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中寫道:「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時候,感興趣的是異國情調或美景。而對當地人來說,其聯繫始終摻雜著回憶。

多個新業態集聚,「前店後廠」模式以新的方式回歸,百年裡院蒸騰起煙火氣

海泊路:300米一窺城市的繁華與榮光

奧爾罕·帕慕克曾在《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記憶》中寫道:「外人看一座城市的時候,感興趣的是異國情調或美景。而對當地人來說,其聯繫始終摻雜著回憶。」

在海泊路63號廣興里,76歲的吳金霞用手撫摸著百年裡院的門廊磚牆,回憶它們昔日的丰姿媚樣,往日在這裡生活的點滴,像是潮水般奔涌而出,她紅了眼眶。「小城故事多,小院兒也一樣,幾天幾夜也說不完。」吳金霞告訴記者,她幾乎每周都來走一走這個曾經生活過的地方,看看這裡的變化。看到過去破舊的民居房被保護性修繕,變成敞亮的歷史文化街區,她感慨萬分。

廣興里所在的海泊路,可以說是青島最先啟動老城更新的路段。2020年5月,廣興里保護更新試點項目開園,它像一粒益生菌,注入更新改造的系統,不斷發酵。短短兩年,這條300米長的海泊路(東至芝罘路,西至中山路段)便得以煥新重生,先後集聚網紅古著店、二次元原創模玩店、可以體驗國潮的荷田水鋪等30多個新業態。

海泊路上精心布置的店鋪外擺玩偶引來年輕人打卡。

時間推至百年前,這裡曾是青島最早的商業中心,是青島繁榮商貿業的「搖籃」,亦譜寫了一部「初代青島人」130年的創業史。「密密匝匝全是人,動靜(叫賣聲)映(吵)得慌。」在老青島人的記憶里,舊時的大鮑島煙火氣十足。

海泊路往日的繁華,從李學娟的回憶里可見一斑。「臨街的門頭都是門市部,裡面加工,外面售貨。房間裡有個小樓梯,直通二樓,用於生活起居。每到物資交流會時,售賣的帳篷從芝罘路一直搭到中山路,家具、衣帽、服裝、鞋襪等生活用品應有盡有,物美價廉,來採購的市民把道兒擠得水泄不通。」70歲的李學娟原來住在海泊路24號,這個裡院有個吉祥的名字——北裕興里。李學娟回憶,當時她住的這個院子,臨街有鐵匠鋪,對面是個五金廠。「後來公私合營後,有些商鋪就變成住家戶了。」

如今,李學娟所在的里院已經入駐知名紅酒品牌帝力氏,將搭建一個集紅酒貿易、培訓、展示、銷售等於一體的多元化產業平台。對面的里院被開闢為X—FAT&ware.House,主打國潮設計和個性化定製,還推出「國貨青島」品牌,圍繞文化再創作,生產青島文化相關產品。除了臨街店鋪外,X—FAT&ware.House還在二樓開設了工作室、手工作坊,店鋪內展示的服裝、文化產品的設計、製作都在這裡完成,形成一個從前端創意設計到後端製作、展示、銷售等全鏈條的產業平台。李學娟印象中的「前店後廠」模式正在以新的方式回歸,百年大鮑島開始蒸騰起煙火氣。

當然,「市井生活」的回歸是建立在對城市歷史肌理修復的基礎之上的。「為了修舊如舊,我們運用『室內隱蔽、室外可逆』的手法,把原有民居建築內部進行小尺度局部改造,適合商業經營,外立面則大面積恢復原有清水磚牆,並借鑑德國現有歷史建築的色彩風格,實現街區外立面多變性、相鄰建築有色差的基本面。」市北建投集團歷史片區項目前期規劃部負責人徐坤介紹,為了最大限度呈現原有街區肌理,項目團隊還通過創新鋪設方法還原海泊路原有車行道、人行道;窗戶保留木窗結構,在內側增加鋁合金窗框和雙層玻璃保溫,在保留歷史元素的基礎上兼顧舒適性。

除此之外,諸多「封存歷史」的細節也透露出更新者對歷史的敬畏,讓人感動。在廣興里,入口處的舊黑板被玻璃封存,上面的字跡若隱若現;在易州路廣場,兩側的高牆均為老里院的舊牆,其中一面牆上,原來住戶的窗戶得以保留,木框經過風雨的侵蝕已有了裂紋,窗扇上有的玻璃已經破碎,有的玻璃則糊著舊報紙,原汁原味的呈現勾起人滿滿的回憶。

漫步海泊路,過去與現在的雙重映像在這裡交織,強烈的新舊對比讓里院的前世今生得以勾連,歷史也因此而生動、鮮活。(青島日報/觀海新聞記者 余瑞新 文/圖)

老城變身:居民「回得來」,遊客「看得見」,產業「留得住」,生態「長得快」

海泊路片區擁有青島最大規模里院建築群及廣興里最大里院建築單體,延續了青島的城市風貌精髓。這裡將重點發展文化旅遊業,使以廣興里為代表的里院街區重新注入新動能,形成居民「回得來」、遊客「看得見」、產業「留得住」、生態「長得快」的城市更新新格局。(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記者 魏若忻)

青島日報2022年7月6日3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