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店20萬群演的真實現狀:懶漢的樂園,光棍的世界,瘋子的天堂

沐棋心理 發佈 2022-07-09T08:13:51.608463+00:00

在浙江金華一個叫做橫店的小鎮上,一名年輕女子嘴裡不知所云,兩眼呆滯無神,雙手不住地顫抖,像一台出了故障的機器,不停地在馬路上來回穿梭。

那個披頭散髮、身穿紅色T恤和牛仔褲的女人,在馬路上踱來踱去走了四五個小時,來往車輛這麼多,也不怕被撞倒哦?」男子說完,一臉疑惑地望向身邊的同伴。

「她已經瘋了,拍戲拍瘋的。」 同伴回答道。

在浙江金華一個叫做橫店的小鎮上,一名年輕女子嘴裡不知所云,兩眼呆滯無神,雙手不住地顫抖,像一台出了故障的機器,不停地在馬路上來回穿梭

被美國雜誌評為「中國好萊塢」的橫店影視城,是一座國家5A級影視產業試驗區,也是電視電影明星走紅的搖籃,因此吸引了很多年輕人義無反顧地奔赴而去。

然而,90%的年輕人既不是表演科班出身,也沒有學歷、背景,空有一腔不怕吃苦的熱血,他們做不了男一男二、女一女二,只能從最底層的群眾演員做起。

那個精神異常的女人,就是成千上萬個毫不起眼的群演之一。

「生活絕對不會虧待任何一個有理想的路人甲。」這是爾冬陞《我是路人甲》裡面的經典台詞。

但生活也絕對不是樂善好施的活雷鋒,只要待上幾個月就會深刻地意識到,橫店根本不相信眼淚。

橫店很現實,橫店的群演工作也很艱辛。初來時,一臉自信昂揚的少男少女,不到半年就被現實打臉打得生疼:「橫漂太累了。

這時,聰明的人會立即離開橫店,尋找新的出路,死守陣地的人則是造就出了一派人間「勝景」:懶漢的樂園,光棍的世界,瘋子的天堂。

一、懶漢的樂園:寧願做個移動工具,也不想動腦子

演員,聽起來是一份光鮮體面、收入頗豐的工作。然而群演算不上是演員,只是一個臨時工,跟我們通常在電視上看到的美女帥哥,有非常大的差距。

群演分為三種,每一種的要求不一樣,工資水平也天差地別。

最基礎的群眾演員,幾乎沒有任何要求,只要四肢健全、視力聽力正常就行,通常扮演路人百姓、死屍,收入也最低,八九十塊錢一天。

其次是群特,特殊的群眾演員,比群眾演員高一級,要求女生身高165+,男生175+,且形象氣質突出,飾演特定的士兵太監丫鬟之類的角色,有少量台詞,工資兩三百。

然後是特約演員,有較多台詞、有特寫鏡頭,但要求也最高,不僅身高身材顏值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還要靈活多變,能快速理解導演的意圖和角色的作用。特約演員一天最高可以拿到2000元。

絕大部分人都是基礎的群眾演員,我們通常說的「橫店群演」,也指的是這一類。他們初高中學歷,沒背景、沒人脈、沒文化、沒長相,卻夢想有朝一日成為第二個王寶強,一飛沖天。

理想之路一馬平川,現實卻是道不盡的坎坷崎嶇。

首先是拍攝過程。

由於戲裡的氣候與現實的四季輪迴很難同步,而群演又沒有資本爭取到舒適的工作和休息環境,在夏日三十七八度的高溫下,群演們常常要穿著大棉襖、厚重的盔甲,在密不透風的攝影棚里來回奔走。

或者大冬天拍夏天的戲,五六度的天氣只能身著薄薄的一層,凍得瑟瑟發抖也得忍著。所以中暑、感冒對於群演來說,就成了很平常的事。

有的時候,為了取夜景或迎合劇組大佬的作息,群演得等到凌晨一兩點才開始工作,拍攝完畢已是第二天下午。

而群演們拍戲戴的頭套、穿的衣服鞋子,劇組從來沒有洗過,發霉、臭氣熏天的靴子,帶有汗臭狐臭的衣服,磨損殘缺的道具,群演不能提出反抗意見,否則會被群頭封殺。

有人會問,拍戲這麼辛苦,劇組會提供三餐嗎?當然會。

每到飯點劇組都會提供三餐,但是不同的人,伙食是有等級劃分的。導演編劇製片人吃的都是最好的飯菜,重要角色能吃到三餐一湯,而底層群演的伙食最差,一個白色泡沫盒裝點米飯,再舀一兩個菜,沒有桌子椅子,席地而坐就可以吃了。

「在橫店做群演,就像是違反了天規的神仙,被貶下凡間來體驗人間疾苦。」

其次是沒有拍攝機會。

疫情之前,橫店每天最多能容納80個劇組同時開拍,場面之雜亂,被一個紀錄片導演形象地稱為「兵荒馬亂的年代」

這其實對於群演來說是好事,意味著他們有很多掙錢的機會,還能挑一挑。不然,毫無優勢的人只能凌晨4點在老工會排隊,爭先恐後地向群頭推薦自己,如同逃荒的難民一樣迫不及待。

然而疫情爆發後,群演只能自求多福。尤其是今年,大量的劇組暫停了拍攝,連橫店官方帳號的宣傳動態也縮減了50%以上。

網上有個群演哭訴自己近三個月只接到兩部戲,賺了216塊錢,簡直連乞丐都不如

既然做群演又苦又累還賺不到錢,為何如此多的年輕人戀戀不捨呢?

網上有個對群演的採訪,你為什麼要做群演?有個20多歲的女孩率直地回答到:因為群演不用動腦子

群演不用費心思考,只需聽從導演的指令,做個可移動的工具,這映射出了群演們內心深處的懶惰。

而且好吃懶做的人,還逐年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

爾冬陞在拍攝《我是路人甲》時,感嘆橫店的群演年紀太小了,有的才17歲,然而等他第二年再去的時候,竟然遇到兩個13、14歲的女孩,把他嚇得不輕。

本該上初中的年紀,早早輟學做橫漂,與其說是為虛無縹緲的明星理想獻身,倒不如說是逃避學習的壓力。

然而很多時候,你所逃避的問題都會再次找到你,逃避並不等於解決問題本身。等到成年,只能是悔不當初。

「他們的教育水平太差了,還整天做著明星夢,不可能成功的。」爾導唏噓不已。

無需動腦的工作,往往會要求體力方面給出多倍的代償,群演的低門檻,也使得庸碌無為的老群演,一不小心就被靈活好學的新人取而代之。

二、光棍的世界:花言巧語終失效,賺錢才是硬道理

「我已經26了,不可能為了你的虛幻夢想,去打掉我的孩子。」

「孩子現在來的不是時候啊!我們過兩年再要孩子好不好?」

「那我們離婚吧。」

當徐小琴對著沈凱說出「離婚」兩個字的時候,彈幕上全是拍手叫好,「終於離婚了,太舒服了。」

在《我是路人甲》中,沈凱為了自己的演員夢,不惜讓妻子打掉肚子裡的孩子。然而沈凱並不是一個長相突出、演技優越的人,成名之路遙遙無期,如果妻子徐小琴聽從他的任性,無疑是耽誤了自己的一生。

網友一個勁責罵沈凱不懂珍惜溫柔體貼的枕邊人,也規勸女性不要選擇沈凱這類不切實際的男人。但現實中,沒有混出名堂的男群演,在橫店幾乎找不到女朋友。

有的男人橫店做群演,目的不純,不是為了追逐自己的明星夢,而是想在眾多美女群演中抱得美人歸。

他們認為,橫店各種各樣的美女較多,樣本量夠大,這個不行那個行,也就提高了成功的概率。

根據統計,影視城內女群演近90%都是單身女青年,然而她們絕不會跟同是無名群演的男人結為連理。

究其原因,其實很簡單——她們看不上沒本事的男群演

首先,男群演通過拍戲得到的收入很低還不穩定,還要支付房租,剩下的只能混個溫飽,這樣的經濟水平是養不起老婆孩子的。

其次,男群演們大多習慣了渾渾噩噩的生活,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吃不了其他工作的苦。

形象氣質出類拔萃的女群演們,更希望憑藉自己的外貌優勢向上兼容,自然不會在男群演身上蹉跎歲月。

因此,遍地開花的女群演中意的對象,也就不可能是同做群演的男性,而是知名演員、編劇、製片人、副導演、導演等有身份、有成就的經濟富裕男。

之前在網上看到一則新聞,一個20出頭的女孩在橫店待了幾年,沒有結婚卻生下了兩個孩子,由於沒有經濟來源,變得瘋瘋癲癲,只能帶著孩子在大街上乞討。

女孩遇人不淑,被男方拋棄是她的識人本領不及格,但是男性也可以思考下,為何女孩寧願未婚先育、沿路乞討,也不願意嫁給普通的男群演?

社會對男性和女性的分工,決定了女性在懷孕生子、哺育孩子期間,男性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實力,來保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住行。

事實上,無論是橫店還是其它城市,演員還是其它工作,花言巧語只是男性求偶的表面功夫,存款、賺錢能力才是男人在婚戀市場永恆不變的硬實力。

所以,未婚的男人別想著去橫店撞大運娶個美女回家,不如提升賺錢能力,經濟條件達標的時候,一切都會水到渠成。

三、瘋子的天堂:最可怕的是未成活,已瘋魔

京劇里有一句行話:不瘋魔,不成活。意思是不管從事哪個行業,都要達到瘋魔的狀態,才能將一件事做到極致。

然而橫店的群演,大多數還沒有獲得任何成績,就已經入了魔道。

40多歲的老焦是橫店的老群演,在橫店待了20多年,沒有混出任何模樣,如今整天瘋瘋癲癲,說話前言不搭後語,行為乖張,淪為很多網友的笑柄。

衣服褲子反著穿

2012年,身材高大、長相周正的老焦,從特約演員降級為群眾演員,收入越來越少,自信心也越來越縹緲。

2022年,老焦已經連群眾演員的臨時工作都找不到,整天胡說八道,號稱自己是功高蓋主的救世英雄,不屑世人的功名利祿,被網友建議及時送進精神病院。

年少時的夢想就像碰杯的聲音,碎得清脆。在現實的擊打下,理想主義者也終將隕落。

老焦的經歷很有代表性,代表著橫漂們內心的艱難掙扎和不甘。

理想是豐滿的,現實是骨感的。把理想和現實混為一談,把戲裡和戲外混為一談,都會讓神智越來越恍惚。

然而,沒有學過專業表演課的人卻常常如此。

爾冬陞曾說專業演員和橫店群演的區別:類似梁朝偉、劉青雲這種專業演員,只是表演觀眾能接受的情緒,不用展示自己遇到這種情況的真實反應。

而沒有學歷的群演,幾乎不會演戲,只能設身處地體會角色的感受,像真實的夫妻一樣吵架、像親姐妹一樣交流等,他們分不清戲裡戲外,演著演著就情緒失控,跟對手打了起來。

人生如戲,但「戲」又不全是人生。

這還只是一個劇本。

在橫店漂泊的群演們,為常常要在短時間內接受不同劇本的不同角色設定,這就導致他們必須要在短期內感受多個或喜或悲的人生,這樣的生活容易讓人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他們在拍戲生涯里看盡人間百態,嘗遍世間辛酸,但人的精神世界總有一個極限,群演們是否會有些許的錯亂呢?

答案是肯定的。戲裡戲外,到底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戲裡的短暫成功和戲外的平凡人生,哪個才是自己想要的?

久而久之,群演們還沒在橫店闖出名頭,就有相當多的人出現了「瘋癲」的狀態,整日做著一夜成名的美夢,現實中鬱郁不得志,只能靠在編織的幻想世界裡瀟灑自如。

然而,一個夢不論有多美好,總有醒來的一天。理想中的自己和現實的巨大差距,難免會產生心理上的落差,從而情緒不穩、精神異常,最終成了「瘋子」。

在這個娛樂至上的時代,越來越多的小孩「不務正業」,把演員、明星當成是終身訴求。

「你長大了想做什麼?」

「當明星啊,來錢最快。」

資本的泛娛樂化和造星時代的刺激,讓明星成了來錢最快的職業,也使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放棄學業、正式工作,進入娛樂圈大展身手。

然而,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都應該在奮鬥去尋求,而不是渾渾噩噩地在橫店這座「夢想之城」里,把年輕的朝氣消耗殆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