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安倍經濟學」給日本和世界留下的「紅黑」帳單

每日經濟新聞 發佈 2022-07-09T19:30:52.903286+00:00

在各方對此不幸事件表示哀悼的同時,也在不約而同關注另一個議題——由安倍晉三推動的「安倍經濟學」一度帶動日本經濟從長期通縮的困境中擺脫出來,呈現出復甦跡象,也讓安倍晉三成為二戰後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

每經特約評論員 畢舸

7月8日,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在奈良市遇刺身亡,終年67歲。在各方對此不幸事件表示哀悼的同時,也在不約而同關注另一個議題——由安倍晉三推動的「安倍經濟學」一度帶動日本經濟從長期通縮的困境中擺脫出來,呈現出復甦跡象,也讓安倍晉三成為二戰後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首相。然而,對於「安倍經濟學」在日本經濟長遠發展中所能起到的作用,也同樣存在不少質疑聲音。也因此,「安倍經濟學」對日本及世界經濟的後續影響,值得我們加以探討。

安倍晉三就任日本首相時,日本經濟正經歷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的經濟增長乏力,持續通縮、債務比率居高不下、平均年GDP增長率不足1%。安倍晉三由此採取了三項主要舉措:大規模量化寬鬆,以貨幣放水來刺激經濟;積極的國家財政和金融政策,與就業、消費、投資、產業等政策協調配合,加快形成對經濟的有效拉動;鼓勵民間投資,推動更多產業升級,創造大量新的就業崗位,為日本民眾提供更多發展機會。

相比於之前日本首相的保守風格,「安倍經濟學」更為開放甚至激進。按照其設計,日本央行必須設定2%的通脹目標,並將之設為中期目標,以向市場顯示央行有決心通過大膽放鬆貨幣政策,消除持續長達近20年的通縮。為此,安倍晉三任命原亞洲開發銀行行長黑田東彥接任日本銀行行長職位,黑田行事風格大膽,他上任後日本銀行每月增加購入資產7萬億日元,並以每年60萬億至70萬億日元的速度增加基礎貨幣,直至實現2%的通脹目標。隨著史無前例的「量化與質化寬鬆」計劃(QQE)實施,日本股市大幅上漲、匯率快速貶值,由此帶動企業獲得更多融資,用於擴大生產經營,同時拉動對外貿易額持續增加。

同時,安倍晉三還在推動日本女性就業、加大日本公司對國際資本的開放程度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為日本就業市場和企業投資市場帶來了新的增長空間。

2015年10月,安倍晉三又提出新的「安倍經濟學」三項重要舉措(即「新三支箭」),包括發展經濟、改善社會保障、支持兒童培育,旨在通過加強經濟政策措施提振日本經濟,使日本GDP在2020年左右達到600萬億日元,希望以此提振人口出生率、為日本國民提供更加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強民眾支持改革的向心力,進而更好應對老齡化社會帶來的諸多挑戰。

安倍執政期間,日本實際GDP年平均增長率為0.9%,儘管距離2%的預設目標有不小差距,但相比以往經濟的萎靡不振,長達71個月的經濟復甦期仍可謂是日本經濟自上世紀80年代末以來的一抹亮色。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認同「安倍經濟學」,時任IMF首席經濟學家布蘭查德就表示,日本經濟擴張很大程度上來自財政刺激以及出口,若要增長持續,消費和投資必須要主導發力。

可惜的是,安倍關於拉動消費和投資的計劃並未如願達成。更糟糕的是,受過度量化寬鬆以及新冠疫情等因素影響,截至2021年底,日本政府債務占名義GDP高達2.25倍,龐大的政府債務負擔可能造成日本政府信用惡化,並對全球金融市場造成衝擊。

「安倍經濟學」強化了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主導作用,有人認為其偏重於改變財富在社會中的分配,其結構性改革只停留在紙面上,並沒有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日本政府還一度希望將「安倍經濟學」推廣至東南亞,然而,關於這一模式對於國家經濟長遠發展而言利弊幾何,仍有待討論。

此外,「安倍經濟學」所奉行的以日元匯率貶值促出口模式,也在提高日本國債風險,同時對日本貨幣政策穩定性提出挑戰。一旦日本放棄收益率曲線控制,極大可能造成日本政府無法償還國債,由此造成的衝擊將會波及全世界,尤其是其他奉行財政赤字貨幣化的國家。

斯人已逝,但「安倍經濟學」帶給日本及世界的影響猶在,其「紅黑」帳單也仍待進一步釐清。無論如何,讓我們追思這位在日本發展歷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政治家。

每日經濟新聞

每日經濟新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