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橋樑——巴拿馬運河的血與淚

德乎 發佈 2022-07-10T05:19:07.965846+00:00

但它並不是通過和平的手段來獲得建造權的,且在建造過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在建設初期,公司破產、工人死亡、變賣資產、煽動分裂獨立等等,後來主導建設運河的美國甚至和哥倫比亞之間發生軍事衝突。

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聊一聊巴拿馬運河的前世今生。

眾所周知,巴拿馬運河(英語:Panama Canal;西班牙語:Canal de Panama)位於中美洲國家巴拿馬,橫穿巴拿馬地峽,連接太平洋和大西洋,是重要的航運要道,被譽為世界七大工程奇蹟之一的「世界橋樑」。

但它並不是通過和平的手段來獲得建造權的,且在建造過程中也是一波三折:在建設初期,公司破產、工人死亡、變賣資產、煽動分裂獨立等等,後來主導建設運河的美國甚至和哥倫比亞之間發生軍事衝突。

那麼,美國人為什麼要建設這條重要的海上航運要道呢?

從經濟利益上來看:

1849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經濟飛速發展,運河的開鑿日益受到各方關注。

在巴拿馬運河開建前,船舶從美國大西洋沿岸出發,前往太平洋,需繞道南美洲合恩角(Cape Horn),路程非常的遙遠,嚴重製約了經濟貿易的發展。

當巴拿馬運河開通後,單單是美國東西海岸之間,即可大幅縮短航程約15000公里。

此外,北美洲一側海岸至南美洲港口可節省航程6500公里,航行於歐洲與東亞或澳大利亞之間可減少航程3700公里。

從戰略意義上來看:

如果說拉美是美國的後院,那麼巴拿馬運河就是美國的大門,美國可以在運河區常駐重兵。

事實也是如此,美國先後這裡建立了14座軍事基地或要塞,並成立了「加勒比海司令部」,後又擴大為「南方司令部」,負責美國本土以外西半球的三軍行動。

那麼,美國人又是如何獲得這條重要的海上航運要道的呢?

是的,對於美國來說,沒有什麼比使用武力更好的辦法了。為了修建巴拿馬運河,美國人甚至不惜代價硬生生地從哥倫比亞分割出一塊土地,並創造了一個新的國家——巴拿馬共和國(簡稱:巴拿馬)。

初始修建計劃

在殖民時代,巴拿馬地峽是連接太平洋與西班牙宗主國的交通樞紐,每年一度的波托弗洛交易會吸引了歐洲各大商行的代理商來此進行商貿活動,巴拿馬也因商業和海運日益繁榮。

早在15世紀,征服墨西哥的西班牙人瓦斯科·科爾特斯就提出過修建運河的主張,但未指明適合開鑿的地點。直到16世紀20年代,西班牙國王查理一世(即神聖羅馬帝國查理五世)明確提出了開鑿一條中美洲運河的主張。但出於各種原因,特別是宗教原因認為「他們不應該把上帝分離的區域連接起來。」因此,該項目處於一種討論的狀態。

時間來到了18世紀末,西班牙航海家亞歷山德羅·馬拉斯皮納(Alessandro Malaspina)又有了重啟該項目的想法,他向國王起草了一份建設巴拿馬運河的計劃。這也是最早的建造巴拿馬運河的提議。

遺憾的是,這個時候的西班牙已經開始走下坡路了,因此根本無力執行這項宏偉的計劃,這一拖便是半個多世紀。

失敗的法國人

直到1869年,由法國人斐迪南·德·雷賽布主持修建的蘇伊士運河正式通航。法國人憑藉自己在運河建造上的經驗,意氣奮發地把目光投向了中美洲,意圖再現輝煌——打造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黃金水上通道」。

很快,法國人與巴拿馬的主權國哥倫比亞簽署協議,獲得了哥倫比亞政府頒發的運河建設許可證。隨後,巴拿馬洋際運河環球公司也正式成立。

經過兩年緊張的籌備和招募後,1881年1月1日,巴拿馬運河動工。

在資金上,最初該工程計劃的總成本為6.58億法郎。但因蘇伊士運河的成功修建,使雷賽布的聲譽達到頂峰,也讓歐洲的投資者們對他深懷信心,最終法國人為該工程籌集到超過20億法郎的資金。遺憾的是,其中2/3的資金用於賄賂官員和報紙輿論。

在技術上,往昔的成功令雷賽布十分陶醉,他機械地照搬修建蘇伊士運河的成功經驗,而對巴拿馬的特殊地形估計不足,在沒有詳細調研的基礎上草率地制定了施工方案,結果釀成了一場災難。

1889年2月4日,巴拿馬洋際運河環球公司耗盡了所有資金,並宣告破產。

最終,整整20億法郎被砸進了地峽,共80萬名投資者的積蓄化為烏有,此外還有因為疾病和工程導致22,000名人員喪生。雷賽布和兒子查爾斯被控挪用公款罪名成立,獲刑五年,法國爆發了一場巨大的金融和政治醜聞

至此,蘇伊士運河的英雄最終在巴拿馬運河喪失了所有的榮耀。

主角正式登場——美國人來了

到二十世紀初,巴拿馬運河還只是由法國人遺留下來的一條長長的溝渠,生鏽的機械設備被遺棄在溝渠里散落各處。而此時的巴拿馬也只是哥倫比亞的一個省份而已。

1902年,美國國會討論決定,美國總統有義務完成這個被法國人遺棄工程。因為它不僅能為美國帶來超級利潤和經濟發展,對整個美洲地區都具有極其重要的軍事戰略意義。

1903年1月22日,美國與哥倫比亞簽訂了《海約翰-埃爾蘭條約》。

哥倫比亞媒體一致認為《海約翰-埃爾蘭條約》是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號召人民起來反對,甚至提出「寸權不能失、寸土不可丟」的口號。美國駐哥倫比亞公使也不得不承認:「哥倫比亞輿論在情緒上是堅決反對批准條約的,他們把這個條約看成是強國企圖花幾個小錢來剝奪它所享有的世界上最有價值的財富。」

幾個月後,儘管美國參議院批准了條約,但是哥倫比亞參議院不批准此條約。 因為哥倫比亞人覺得應該在巴拿馬運河上狠狠地敲美國一筆,只有美國付出更多的錢,才能接手建造巴拿馬運河。

哥倫比亞新任駐美公使文森特·孔查接到本國政府指示:只要美國付給法國的4000萬美元中有一半屬於哥倫比亞,可與美國進行談判。哥倫比亞政府的方案是:將寬度為6英里的運河區劃歸美國,租借期為99年,期滿後運河由哥倫比亞收回,不得續租,運河治安由各國軍警負責,租金也需相應提高,但這個方案遭到美國的堅決反對。

因為‬美國人並不願意與哥倫比亞人就錢的問題糾纏不清,他們想的是一勞永逸地搬掉哥倫比亞這塊絆腳石。

那麼,怎麼辦呢?

一個新國家的出現

是的,法國不想損失2000萬美金,美國也不想就此失去一個戰略和經濟重地。 唯一的出路就是——讓巴拿馬省從哥倫比亞分離出來。

事實上,巴拿馬一直就存在獨立傾向,因為巴拿馬的上流階層對於這個純粹由玻利瓦爾的個人魅力拼湊起來的聯邦國家缺乏認同感,這正好給了美國一個機會。

華盛頓和巴黎‬決定幫助這場獨立分裂運動。他們贊助了一位出生於法國的工程師菲利普·讓·布諾特-瓦里利亞(Philippe Jean Bunot-Varilla),他是一位不惜一切代價建造運河的真誠支持者。因此,他成為巴拿馬分離主義分子的首領。

1903年11月3日,哥倫比亞反政府軍在巴拿馬宣布獨立——巴拿馬共和國正式誕生。在美國艦隊的威懾下,哥倫比亞被批承認其獨立。

同年11月18日,美國與巴拿馬共和國簽訂了《美國與巴拿馬共和國關於修建一條連接大西洋和太平洋的通航運河的專約》,簡稱「美馬條約」或「海約翰-布諾·瓦里亞條約」。

條約規定,美國保證巴拿馬的獨立,巴拿馬把寬10英里、面積1432平方公里的運河區交給美國永久占領、控制,巴拿馬灣中的一些島嶼也交給美國使用,美國一次性付給巴拿馬1000萬美元,自1913年起,每年支付25萬美元。

第三條甚至明確規定巴拿馬共和國不得在運河區執行國家主權,這就把運河區變成了國中之國;第五條規定美國擁有對巴拿馬運河和鐵路公司的全部財產的永久壟斷權;第八條規定法國運河公司和鐵路公司的全部財產和權利均須轉讓給美國;第二十四條規定,今後巴拿馬共和國的政治形勢無論發生什麼變動,都將不得影響本條約規定給予美國的權力。

條約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美國有權對巴拿馬城和科隆城進行干涉,以維護公共秩序。

此後一直到1939年,巴拿馬共和國都是美國的保護國。

運河工程重新啟動

1904年,美國又以4000萬美元收購了法國的設備,以及巴拿馬鐵路等既有工程進度,正式全面恢復巴拿馬運河工程的全面建設。

美國人的介入不僅使工程預算得到了有效控制,而且工期也大大提前了。

1914年8月15日,巴拿馬運河工程完工並完成了試航,這比運河建設完工的預定日期(1916年6月10日)提早了近兩年。

1920年6月12日,巴拿馬運河正式通航。

在幾十年的運河開鑿史上,共有近3萬人因傷病致死,其中包括不少中國工人

美國人將在未來85年內擴建和加強運河,直到1999年才會正式離開巴拿馬。

總結:

在傳統的觀點看來,美國人是通過不平等條約控制了巴拿馬運河,並掠奪了本應屬於巴拿馬人民的財富。事實上,當1903年的條約簽訂時,西奧多·羅斯福高興地說:「我拿到了地峽!」;塞繆爾·早川教授則說了一句令人費解的評語:「我們是正當地偷竊了它!」

巴拿馬運河的開鑿過程是一段不平凡的歷史。多少年來,帝國主義一直試圖控制拉美國家,包括這些國家的主權領土、能源、交通等等一系列經濟來源。處在這一地區的巴拿馬共和國曾經就是一個受到擴張、侵占的國家,巴拿馬人民在歷史上總是陷入複雜的國際角逐,巴拿馬運河就是最好的見證。

從本質上看,巴拿馬運河的建設就是由一個普通的建築工程變成了一場瘋狂的資本冒險。為了追求高額的經濟利益和便利的軍事基地,必須分裂一個國家,犧牲數萬人的生命。這就是美國人幹得「好事」,也是美國人一直正在幹得「好事」。


(本文完結)

您覺得「金星工程」是一個新時代的烏托邦式的想法嗎?有沒有可能實現呢? 歡迎在評論區寫下來。謝謝!

非常感謝閱讀這篇文章的每個人!朋友們,別忘了點「贊」,發表評論,如果願意,可以關注我。

聲明:我們引用圖文完全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您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