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不能脫離文化肌理 | 社會科學報

社會科學報 發佈 2022-07-10T20:12:05.470052+00:00

「城設」是很好的理念,它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城設」離不開城市的個性,離不開城市獨有的歷史積澱和文化特色,也就是文化肌理。在城市越來越趨同化的形勢下,維護好城市的個性非常重要。一個城市的「城設」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肌理和精神長相。


「城設」是很好的理念,它引起我的共鳴,是因為「城設」離不開城市的個性,離不開城市獨有的歷史積澱和文化特色,也就是文化肌理。在城市越來越趨同化的形勢下,維護好城市的個性非常重要。一個城市的「城設」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城市的文化肌理和精神長相。


南市發電廠主廠房變身上海世博會城市未來館

原文 :《城市更新不能脫離文化肌理》

作者 | 武漢大學博導、文化和旅遊部科教司原司長 孫若風

圖片 | 網絡


文化肌理是城市記憶的路標


我們正迎來又一輪城市更新。住建部近年來已發出多個文件,反對在城市大拆大建,要求不隨意遷移、拆除歷史建築和具有保護價值的老建築,不脫管失修、修而不用、長期閒置,不破壞老城區傳統格局和街巷肌理。

近年來,「肌理」一詞與城市聯繫在一起,頻繁出現在專業領域。我認為這個概念能夠反映文化積累、傳承的基本特徵,表達中國人自古以來關於「文統」、文脈的認識。有城市肌理,當然也有鄉村肌理。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裡,是一千六百多年前帶有理想色彩的鄉村肌理寫照,實際上仍是今天臨摹的樣本。「肌理」一詞最早與文化相聯繫,先是出現在文學作品中,劉勰《文心雕龍·時序》雲「擘肌分理」,將這一概念向文學理論和文化理論範疇演進。

由城市肌理推及鄉村肌理,又進而推及文化肌理,是期冀在城市更新、鄉村振興和文化復興中,從「肌理」角度把握共同規律:一是傳承,二是特色,三是有機。我們所處的城鄉是文化的容器,文化肌理則是指引回憶的路標。


當前的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出現了「時代同框」,很大程度上在保護文化肌理上面臨同樣的矛盾和發展契機。一是舊與新的矛盾。要解決老建築與新功能、舊風貌與新生活的矛盾,但不要把舊的東西都當作累贅、包袱。二是劣勢與優勢的矛盾。破舊的老城、落後的鄉村,已經被拉開了與時代的距離,但走得太快並不一定都是好事,因而老城、老村又有著新的價值。三是困難群眾與在地主人的矛盾。住在這裡的主要是基層群眾,而且有些是相對困難的群眾。這些老居民有改變生活條件的迫切願望,也有享受公共服務、過好日子的權利。他們了解這塊土地,握有打開這個地方大門的鑰匙。

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的同頻共振,深層次原因是發生在城鄉間的產業轉換。城市更新發生的地方,有的是過去的資源枯竭了,有的是過去的產業轉移了,有的是曾經的主導產業邊緣化了。鄉村則是在城市化進程中,農民離開農業,進入了城市的其他產業。而現在就產業而言,城鄉都面臨著一個有利的契機,就是加大服務業比重,而文化和旅遊恰恰在服務業中最具融合力。


城市文旅多用「三針」


在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中發展文旅產業,大多數情況下,要用「三針」:插針、扎針、繡針。


第一針:插針,即所謂見縫插針。文旅產業固然需要大的空間施展身手,大開大合,大刀闊斧,大手筆,大製作,但是這樣的機會畢竟是有限的。文旅產業是現代產業的後起之秀,很多城鄉規劃並沒有為它預留位置。這是如今發展文旅產業的客觀條件限制,用地問題仍是需要突破的政策瓶頸。但換個角度看,中小微企業為主體,仍然是文旅行業的基本特徵,利用零零碎碎、邊邊角角的地方做項目,也是這個行業的拿手好戲。即便是大型文旅企業,特別是平台類企業,主要也是依託聚沙成塔的城鄉空間和市場力量。因此,多採取嵌入法、融入法把項目鍥入進去,是現實選擇,也是智慧選擇。



第二針:扎針,即所謂針灸。在城市更新和鄉村振興中做文旅產業,面對的往往是沉睡的文化資源,需要找准位置,拿捏方法,把它們激活。


第三針:繡針,即繡花功夫。一是針要細。粗針大線,只會毀了老的城鄉面目,傷及它們的文化肌理。二是針要巧。遵循文旅規律和方法,得心應手地調動各種手段,包括科技、金融等手段,增強適應市場的能力。三是針要活。既然是「繡花」,就要有好的創意和表現手法,精思巧構,畫龍點睛。

從本質上說,城鄉文化用「三針」,就是文化工作進一步下沉,面向基層,面向生活,文化旅遊地圖將不只是幾個地標式的建築或著名景區,而是蜂巢般的文化、旅遊布局。文化和旅遊成為時時可享的生活,文化創造的靈感和幸福也俯拾即是。



在「前呼後應」中發展城鄉文化


在城市文化發展中要加強與鄉村文化發展的協調。這是城市文化發展的需要,也是鄉村發展的需要,《鄉村振興促進法》中單列了城鄉融合的章節。一個區域的城鄉有著同一種區別於其他地方的特色文化。方言是特色文化最典型的代表,城鄉居民基本是一個口音。飲食也是城鄉同此風味,還有建築、非遺,它們中藏著這個地方的文化內核,是城市之根、鄉土之魂。地緣、人緣形成了牢不可破的文緣。但強調文化的在地性,並不是要混合城鄉各自的功能,模糊城鄉各自的面貌,而是期待城市與鄉村相互補充、強化、帶動。


一是要形成城市與鄉村「前店後廠」的關係,城市是「店」,鄉村是「廠」。城市占有人流、信息流、物流等多方面優勢,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乃至於國際大循環的市場節點,同樣也是特色文化產業交易通道。而鄉村則提供源源不竭的產品、服務、原材料、人才。如能借城市更新之機,將更多的鄉村特色文化產業門店安排進去,把鄉村特色文化產業元素或符號嵌入進去,為老城區尋找保護、利用特色文化與獲得經濟效益新的平衡。


二是要形成城市文化與鄉村文化「前沿後方」的關係。城市是「前沿」,鄉村是「後方」。千百年來文化發展的基本格局就是,城市引領文化的潮流與風尚,鄉村則是本土文化的源泉和蓄水池。



三是形成城市與鄉村「前呼後應」的關係。在很長的一個時期里,文化關係是城市「呼」,鄉村「應」,但是,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已經演變成了城鄉互促。在城市更新中,應該增強本土文化意識,主動對接鄉村文化,到鄉村文化中尋找資源、靈感,尋找事業和產業的合作對象。要考慮利用全域旅遊以及其他相關機制,加強協調,促進城市更新與鄉村振興在文化上實現聯動。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12期第6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拓展閱讀

城市文明典範:人類文明躍升的方向 | 社會科學報

電影都市空間嬗變:城市化進程中,如何表現「地方性」?| 社會科學報


關鍵字: